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所以,他提出“1+x”的教学模式,提出“海量阅读”。因此,笔者尝试“引子范本教学”,即把课文当“引子”教,采用“1+x”的办法,实践课内海量阅读。课内海量阅读已经不是新名词,韩兴娥老师早在2013年就提出“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是,韩老师的海量阅读是将“课内”与“课外”截然分开的——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而笔者主张的“课内海量阅读”,则凭借“引子”课文,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教学,建构一個课内外融通的专题阅读课程体系,使“海量阅读”课程化、系统化。那么,何以撬动“课内海量阅读”?
一、打破序列,前勾后连,推动“一篇带一组”阅读
所谓打破序列,即打破教材设定的主题序列,不按既定的教材顺序依次教学,而是根据“引子”的需要,对教材中的关联文本进行二度组合,或跨单元重组文本群,或同单元重组文本群,使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新的期待。在此基础上,以新文本群中的任意一篇课文作为“引子”,进行前后勾连阅读。如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再进一步将阅读推向文本群外的同主题读物。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主题单元,收录《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等四篇课文,其中《池子与河流》是略读课文。这四篇选文从单篇纵向看,都是寓言名篇,都是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在浅显的故事里边,彰显了“小故事,大道理”的寓言文体特点。如果按正常顺序逐篇教学,学生很快摸清文本套路,猜透教学步骤,就很容易产生“先入为主”感,使探究与阅读的兴趣锐减。而从横向观察这四篇选文,有文言文寓言,有童话寓言,有诗歌寓言。它们的篇幅不同,题材不同,故事的主人公不同,言语形式不同,等等。这些不同,如果能放在学生感受得到的同频段学习之中,学生的阅读兴致就必然推高。所以,教者可以打破序列,任意选取其中一篇选文为“引子课文”,前后勾连,任意“1+3”重组教学。
具体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纵览本组教材,让学生获得整体感。教师说:“本组四个寓言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魔袋,从题目猜,里面都藏着什么呢?”激发浓浓的探知欲望。第二步,打乱顺序,随意选取切入口。教师不按常规出牌,故弄玄虚,“引”君入“文”:“同学们,老师已经把课文顺序弄乱了,你们看到的是代码,但任意代码背后是一篇寓言故事。你们随意抽取其中一篇,咱们就从这一篇开始读。”第三步,选取相关联的内容或形式,前勾后连,纵横交错阅读文本群。假设选取的代码指向的是《陶罐和铁罐》,那么,怎样以此文为“引子”组织教学呢?用什么线索串联起其他三个故事呢?讲故事!讲故事要注意角色感,要在讲中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要声情并茂地传递“魔袋”里的“大道理”。要抓住对陶罐和铁罐神态、语言的描写,绘声绘色地朗读,在读中体会角色的不同性格,品味角色的不同结局。与《守株待兔》《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相比较,有什么发现?怎样把不同表现形式的寓言故事讲得同样引人入胜,让人们听出蕴含其中的哲理呢?引导学生以《陶罐和铁罐》为范本,两两比较,彼此勾连,在各个不同的寓言故事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单篇引路,层层搭梯,推动“一文带多文”阅读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做很好的“引子”范本。笔者从中选取能够引发或导向同类或相似类作品阅读的《守株待兔》作为“引子课文”,把它当作“引子”来教学,把阅读的触角延伸出去,把学生带到“成语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更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
首先,《守株待兔》是文言文,文言文的节律与韵味是它区别于其他三篇寓言故事的独特之处。教师先采用“节奏朗读法”“接力朗读法”“仿古朗读法”等,变着法子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由39个字组成的寓言故事。待故事谙熟于心,再引导学生把人物的形象和蕴含的道理结合到一起领悟,获取阅读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将阅读引向课后的“阅读链接”,阅读成语故事《南辕北辙》,层层铺垫激活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最后,再将学生引向《中国古代寓言》的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个大宝藏,不仅有像《守株待兔》《南辕北辙》这样四字的成语寓言故事,还有五字、六字,甚至八个字的成语寓言故事,想读吗?从《中国古代寓言》中至少找到三个读一读。”如此成数倍扩大学生的课内阅读半径。
三、专题为凭借,自选参读,推动“一组带一系列”阅读
引子范本教学的优势,就是不仅可以从单篇短文出发,带上已有经验,自己去读其他相关联的单篇短文乃至整本书,还可以凭借教材中现成的单元主题,或自主建构阅读专题,然后基于这个主题或专题,勾连对接相关读物,让阅读向开阔处和纵深处发展。
仍然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组课文“双线”主题十分鲜明:人文主题为“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侧重感悟道理;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侧重在读中感悟道理。双轨并行,目标一致。而且每则寓言故事都有明确出处,再配上“语文园地”里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以及“快乐读书吧”的书目推介,构架起一条寓言专题的系列性阅读资源链。那么,如何调用阅读资源,巧妙建构阅读课堂,实现“一组带一系列”呢?
笔者基于“小故事大道理”主题,采用“比较阅读”策略,设计了五个专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强力深化学生阅读行动力。专题一(必选):通读四则故事后,再把它们放在一起对比着读,你发现了什么?专题二:《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专题三:比较阅读《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你发现了什么?专题四:《陶罐和铁罐》《池子与河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你又发现了什么?专题五:请为这四个故事寻找一个“家”。比如:“你能从《中国古代寓言》准确检索到《守株待兔》,让小伙伴们认识它的兄弟姐妹吗?”必选专题的设计是要学生认识寓言的文体特点,强化单元人文主题。专题二、三、四是从文章体裁的表现形式上进行探究,在比较阅读中感知古今中外寓言故事的迥异风格,感受寓言的魅力。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进行比较阅读,然后在课堂汇报时,通过专心倾听,补足另两个专题的空白。专题五是对课内外阅读资源做一个整合,借由“寻找家”和“介绍兄弟姐妹”,展开寓言系列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信息量。
“引子范本教学”的实践,使得语文教材功能发生转变,实现了由例子转向引子,有效占领文本学习的空余时间,大幅度提升学生课内阅读量的目的。“引子范本教学”还打破了课内外阅读壁垒,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教学,使原本并行的两条阅读轨道在课内获得交集,让课外海量阅读不仅有了依托,而且还更加有序、有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第三小学)
一、打破序列,前勾后连,推动“一篇带一组”阅读
所谓打破序列,即打破教材设定的主题序列,不按既定的教材顺序依次教学,而是根据“引子”的需要,对教材中的关联文本进行二度组合,或跨单元重组文本群,或同单元重组文本群,使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新的期待。在此基础上,以新文本群中的任意一篇课文作为“引子”,进行前后勾连阅读。如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再进一步将阅读推向文本群外的同主题读物。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主题单元,收录《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等四篇课文,其中《池子与河流》是略读课文。这四篇选文从单篇纵向看,都是寓言名篇,都是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在浅显的故事里边,彰显了“小故事,大道理”的寓言文体特点。如果按正常顺序逐篇教学,学生很快摸清文本套路,猜透教学步骤,就很容易产生“先入为主”感,使探究与阅读的兴趣锐减。而从横向观察这四篇选文,有文言文寓言,有童话寓言,有诗歌寓言。它们的篇幅不同,题材不同,故事的主人公不同,言语形式不同,等等。这些不同,如果能放在学生感受得到的同频段学习之中,学生的阅读兴致就必然推高。所以,教者可以打破序列,任意选取其中一篇选文为“引子课文”,前后勾连,任意“1+3”重组教学。
具体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纵览本组教材,让学生获得整体感。教师说:“本组四个寓言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魔袋,从题目猜,里面都藏着什么呢?”激发浓浓的探知欲望。第二步,打乱顺序,随意选取切入口。教师不按常规出牌,故弄玄虚,“引”君入“文”:“同学们,老师已经把课文顺序弄乱了,你们看到的是代码,但任意代码背后是一篇寓言故事。你们随意抽取其中一篇,咱们就从这一篇开始读。”第三步,选取相关联的内容或形式,前勾后连,纵横交错阅读文本群。假设选取的代码指向的是《陶罐和铁罐》,那么,怎样以此文为“引子”组织教学呢?用什么线索串联起其他三个故事呢?讲故事!讲故事要注意角色感,要在讲中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要声情并茂地传递“魔袋”里的“大道理”。要抓住对陶罐和铁罐神态、语言的描写,绘声绘色地朗读,在读中体会角色的不同性格,品味角色的不同结局。与《守株待兔》《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相比较,有什么发现?怎样把不同表现形式的寓言故事讲得同样引人入胜,让人们听出蕴含其中的哲理呢?引导学生以《陶罐和铁罐》为范本,两两比较,彼此勾连,在各个不同的寓言故事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单篇引路,层层搭梯,推动“一文带多文”阅读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做很好的“引子”范本。笔者从中选取能够引发或导向同类或相似类作品阅读的《守株待兔》作为“引子课文”,把它当作“引子”来教学,把阅读的触角延伸出去,把学生带到“成语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更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
首先,《守株待兔》是文言文,文言文的节律与韵味是它区别于其他三篇寓言故事的独特之处。教师先采用“节奏朗读法”“接力朗读法”“仿古朗读法”等,变着法子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由39个字组成的寓言故事。待故事谙熟于心,再引导学生把人物的形象和蕴含的道理结合到一起领悟,获取阅读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将阅读引向课后的“阅读链接”,阅读成语故事《南辕北辙》,层层铺垫激活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最后,再将学生引向《中国古代寓言》的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个大宝藏,不仅有像《守株待兔》《南辕北辙》这样四字的成语寓言故事,还有五字、六字,甚至八个字的成语寓言故事,想读吗?从《中国古代寓言》中至少找到三个读一读。”如此成数倍扩大学生的课内阅读半径。
三、专题为凭借,自选参读,推动“一组带一系列”阅读
引子范本教学的优势,就是不仅可以从单篇短文出发,带上已有经验,自己去读其他相关联的单篇短文乃至整本书,还可以凭借教材中现成的单元主题,或自主建构阅读专题,然后基于这个主题或专题,勾连对接相关读物,让阅读向开阔处和纵深处发展。
仍然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组课文“双线”主题十分鲜明:人文主题为“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侧重感悟道理;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侧重在读中感悟道理。双轨并行,目标一致。而且每则寓言故事都有明确出处,再配上“语文园地”里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以及“快乐读书吧”的书目推介,构架起一条寓言专题的系列性阅读资源链。那么,如何调用阅读资源,巧妙建构阅读课堂,实现“一组带一系列”呢?
笔者基于“小故事大道理”主题,采用“比较阅读”策略,设计了五个专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强力深化学生阅读行动力。专题一(必选):通读四则故事后,再把它们放在一起对比着读,你发现了什么?专题二:《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专题三:比较阅读《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你发现了什么?专题四:《陶罐和铁罐》《池子与河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你又发现了什么?专题五:请为这四个故事寻找一个“家”。比如:“你能从《中国古代寓言》准确检索到《守株待兔》,让小伙伴们认识它的兄弟姐妹吗?”必选专题的设计是要学生认识寓言的文体特点,强化单元人文主题。专题二、三、四是从文章体裁的表现形式上进行探究,在比较阅读中感知古今中外寓言故事的迥异风格,感受寓言的魅力。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进行比较阅读,然后在课堂汇报时,通过专心倾听,补足另两个专题的空白。专题五是对课内外阅读资源做一个整合,借由“寻找家”和“介绍兄弟姐妹”,展开寓言系列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信息量。
“引子范本教学”的实践,使得语文教材功能发生转变,实现了由例子转向引子,有效占领文本学习的空余时间,大幅度提升学生课内阅读量的目的。“引子范本教学”还打破了课内外阅读壁垒,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教学,使原本并行的两条阅读轨道在课内获得交集,让课外海量阅读不仅有了依托,而且还更加有序、有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