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撬动课内海量阅读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s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所以,他提出“1+x”的教学模式,提出“海量阅读”。因此,笔者尝试“引子范本教学”,即把课文当“引子”教,采用“1+x”的办法,实践课内海量阅读。课内海量阅读已经不是新名词,韩兴娥老师早在2013年就提出“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是,韩老师的海量阅读是将“课内”与“课外”截然分开的——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而笔者主张的“课内海量阅读”,则凭借“引子”课文,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教学,建构一個课内外融通的专题阅读课程体系,使“海量阅读”课程化、系统化。那么,何以撬动“课内海量阅读”?
  一、打破序列,前勾后连,推动“一篇带一组”阅读
  所谓打破序列,即打破教材设定的主题序列,不按既定的教材顺序依次教学,而是根据“引子”的需要,对教材中的关联文本进行二度组合,或跨单元重组文本群,或同单元重组文本群,使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新的期待。在此基础上,以新文本群中的任意一篇课文作为“引子”,进行前后勾连阅读。如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再进一步将阅读推向文本群外的同主题读物。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主题单元,收录《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等四篇课文,其中《池子与河流》是略读课文。这四篇选文从单篇纵向看,都是寓言名篇,都是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在浅显的故事里边,彰显了“小故事,大道理”的寓言文体特点。如果按正常顺序逐篇教学,学生很快摸清文本套路,猜透教学步骤,就很容易产生“先入为主”感,使探究与阅读的兴趣锐减。而从横向观察这四篇选文,有文言文寓言,有童话寓言,有诗歌寓言。它们的篇幅不同,题材不同,故事的主人公不同,言语形式不同,等等。这些不同,如果能放在学生感受得到的同频段学习之中,学生的阅读兴致就必然推高。所以,教者可以打破序列,任意选取其中一篇选文为“引子课文”,前后勾连,任意“1+3”重组教学。
  具体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纵览本组教材,让学生获得整体感。教师说:“本组四个寓言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魔袋,从题目猜,里面都藏着什么呢?”激发浓浓的探知欲望。第二步,打乱顺序,随意选取切入口。教师不按常规出牌,故弄玄虚,“引”君入“文”:“同学们,老师已经把课文顺序弄乱了,你们看到的是代码,但任意代码背后是一篇寓言故事。你们随意抽取其中一篇,咱们就从这一篇开始读。”第三步,选取相关联的内容或形式,前勾后连,纵横交错阅读文本群。假设选取的代码指向的是《陶罐和铁罐》,那么,怎样以此文为“引子”组织教学呢?用什么线索串联起其他三个故事呢?讲故事!讲故事要注意角色感,要在讲中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要声情并茂地传递“魔袋”里的“大道理”。要抓住对陶罐和铁罐神态、语言的描写,绘声绘色地朗读,在读中体会角色的不同性格,品味角色的不同结局。与《守株待兔》《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相比较,有什么发现?怎样把不同表现形式的寓言故事讲得同样引人入胜,让人们听出蕴含其中的哲理呢?引导学生以《陶罐和铁罐》为范本,两两比较,彼此勾连,在各个不同的寓言故事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单篇引路,层层搭梯,推动“一文带多文”阅读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做很好的“引子”范本。笔者从中选取能够引发或导向同类或相似类作品阅读的《守株待兔》作为“引子课文”,把它当作“引子”来教学,把阅读的触角延伸出去,把学生带到“成语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更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
  首先,《守株待兔》是文言文,文言文的节律与韵味是它区别于其他三篇寓言故事的独特之处。教师先采用“节奏朗读法”“接力朗读法”“仿古朗读法”等,变着法子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由39个字组成的寓言故事。待故事谙熟于心,再引导学生把人物的形象和蕴含的道理结合到一起领悟,获取阅读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将阅读引向课后的“阅读链接”,阅读成语故事《南辕北辙》,层层铺垫激活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最后,再将学生引向《中国古代寓言》的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个大宝藏,不仅有像《守株待兔》《南辕北辙》这样四字的成语寓言故事,还有五字、六字,甚至八个字的成语寓言故事,想读吗?从《中国古代寓言》中至少找到三个读一读。”如此成数倍扩大学生的课内阅读半径。
  三、专题为凭借,自选参读,推动“一组带一系列”阅读
  引子范本教学的优势,就是不仅可以从单篇短文出发,带上已有经验,自己去读其他相关联的单篇短文乃至整本书,还可以凭借教材中现成的单元主题,或自主建构阅读专题,然后基于这个主题或专题,勾连对接相关读物,让阅读向开阔处和纵深处发展。
  仍然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组课文“双线”主题十分鲜明:人文主题为“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侧重感悟道理;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侧重在读中感悟道理。双轨并行,目标一致。而且每则寓言故事都有明确出处,再配上“语文园地”里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以及“快乐读书吧”的书目推介,构架起一条寓言专题的系列性阅读资源链。那么,如何调用阅读资源,巧妙建构阅读课堂,实现“一组带一系列”呢?
  笔者基于“小故事大道理”主题,采用“比较阅读”策略,设计了五个专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强力深化学生阅读行动力。专题一(必选):通读四则故事后,再把它们放在一起对比着读,你发现了什么?专题二:《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专题三:比较阅读《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你发现了什么?专题四:《陶罐和铁罐》《池子与河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你又发现了什么?专题五:请为这四个故事寻找一个“家”。比如:“你能从《中国古代寓言》准确检索到《守株待兔》,让小伙伴们认识它的兄弟姐妹吗?”必选专题的设计是要学生认识寓言的文体特点,强化单元人文主题。专题二、三、四是从文章体裁的表现形式上进行探究,在比较阅读中感知古今中外寓言故事的迥异风格,感受寓言的魅力。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进行比较阅读,然后在课堂汇报时,通过专心倾听,补足另两个专题的空白。专题五是对课内外阅读资源做一个整合,借由“寻找家”和“介绍兄弟姐妹”,展开寓言系列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信息量。
  “引子范本教学”的实践,使得语文教材功能发生转变,实现了由例子转向引子,有效占领文本学习的空余时间,大幅度提升学生课内阅读量的目的。“引子范本教学”还打破了课内外阅读壁垒,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教学,使原本并行的两条阅读轨道在课内获得交集,让课外海量阅读不仅有了依托,而且还更加有序、有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第三小学)
其他文献
小学道德與法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因此,利用活动体验,整合活动资源,以内化理性规则,转化道德情感,优化实践智慧,就十分必要,值得探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彩平也指出,小学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的实践智慧。  而优化学生实践智慧,使其达到深度的自我批评与反思,有赖于教学方式的转变。那么应怎样用好教材,提升学生实践智慧呢?要注意教材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重在活动,贵在体验
期刊
学校文化,一般包括理念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等方面。在学校建设中,如果说政府部门建起的校园校舍,是满足办学硬件需求,奠下的是“建筑基石”;那么,校长确立的学校文化,则是办学的软件要求,奠下的是“文化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具长远意义,故有“百年名校”“百年树人”之谓也!  一、理念文化应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  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纲”,纲举则目张,它
期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最早形成的一个基本原理。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教育法,也是生活法,他特别强调要在“做”中获得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关注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语文教师就是要将“教”“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不同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观察生活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统编语文教材将具有共性的红色革命类文本集中安排在一个主题单元中,更有利于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持续式、浸润式的熏陶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消除时代隔阂、不受阻碍地与革命传统作品对话?在与革命英雄人物对话时,学生该以怎样的姿态响应革命传统作品的精神号召?笔者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课堂教学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学中越发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心理体验,教师多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并将新学会的知识点有效地融合到原有的学习结构中,进而促进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度学习的能力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学生
期刊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法治意识形成、建立及实施的主渠道。教师或学生如果只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获取信息,那么学生对道德底线和法治意识的建立是有局限性的。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互联网+”教学时代的到来,以及远程教育工程、城乡对接同步课堂等在学校的推广,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增添了动力,结束了“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或“仅靠图片、简单的课件”的传统简单教学模式。二者深度融合,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共
期刊
前不久,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举办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我原定参加会议并做发言,但因为研讨会与民进中央常委会时间冲突,无法到现场,非常遗憾。但是,因为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小及宋继东校长的特殊情缘,还是忍不住为他写点文字。  我认识宋继东校长有6年多的时间了,每一年都有几次见面的机会,每一年都有两次以上走进他的校园,每一年都要与他深度交流。在我看來,他的确是一位怀揣教育理想,充满教育激情,
期刊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大方面。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为落实语文要素,设计的问题应分别从培养学生检索、理解、评鉴、质疑、创新等能力出发,而问题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辨、评、驳等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以问题驱动,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呢?本文以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课为例展开论述。  一、以学生为主,扣“问”梳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
期刊
对于以英美体系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媒体上有很多文章,总体上,我们在“自负”和“自卑”的两个极端摇摆。特别是对美国教育的认识往往带着个人的主观情绪,根据片面的资料做一些“自以为”的解读。万维钢的《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一书中,关于美国教育的《我们“羡慕”的美国教育,到底是美国哪个阶层的教育》一文,我看过多遍。这篇文章给我们认识美国教育提供了一些新角度,但还是存在一些偏颇。  为了进一步客观认识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温床,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源泉,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求异”,便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等相对还不够成熟,如果一味地“放手”,就会使课堂失控,使教学变得杂乱无章。如何才能让个性化阅读绽放精彩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