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开展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及途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0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与文明的重要途径,应认知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开展的重要性,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下,实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在高中语文中有效开展。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践调查研究法对高中语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与途径进行了如下分析,旨在促进高中语文教育的优化发展。
  一、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发展现状
  据资料收集与分析发现,“文化经典诵读”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优化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相对于中小学语文中华传统经典诵活动的“如火如荼”,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经典诵读课”并未得到有效延伸。
  追其原因,多数高中学校并未将文化经典诵读列为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仅侧重于教材中经典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缺乏经典诵读的丰富与拓展。与此同时,在语文考试中侧重于文言文字词、短文的简单翻译,忽略了学生对经典文本的诵读与引用。此外,学生对经典作品诵读的兴趣不大,缺乏自主学习性,加之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不利于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在高中语文中的组织开展。
  二、高中语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
  在当今高度重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集合高中语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誦读的先天优势,实现经典诵读的有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可知,高中语文课程侧重于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侧重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应用,侧重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侧重于学生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侧重于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1]。而中华传统经典作为语言文字的精髓所在,通过长期的阅读与不断品位,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与此同时,经典作品的内容往往凝聚着作者思想情感与人生经历,其涉及领域广泛,通过诵读感知对学生语言规范与积累,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作用。此外,正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典诵读在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对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提供了平台,学生在诵读中将或精美、或富有哲理、或结构严禁的佳句与文段进行记忆与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二)学生人格的有效塑造
  中华传统经典作品是中华长期发展中人们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在这些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伟大的人格理想、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学生在诵读经典时会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其中正确的观念与理想,实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人格理想的目的。例如,中华传统经典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等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刚健自强、积极向上的精神;“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颇”等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对健全学生人格,实现学生意志自律、自我约束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作用[2]。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国学大师南怀瑾也曾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白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著名学者范军认为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长寿的密码在于“民族文化向心力”。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软力量,相对于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力量,文化软实力对增强世界对中华民族的认知与理解,展现自身魅力,引发世界与我们的共鸣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作为国之栋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承者、弘扬者,增强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至关重要。但是,在当今文化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高中生更倾向于西方文明,其意识心态、价值观念的形式受西方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加之,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相对匮乏,很少在学校中听到经典诵读的声音,看到品读经典的主题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断层现象的产生。据调查,这种文化断层现行在80后、90后、00后身上具有突出的体现。为避免文化断层问题的蔓延,学校应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执教者通过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并在引导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视野、丰富自身内涵,实现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有效传播[3]。
  三、高中语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途径
  针对现阶段高中语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华传统经典存在的价值,学校以及高中语文执教者可从几下途径出发,实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
  (一)基于教育培训,提升经典诵读重视程度
  学校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明确为认知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对学生发展、教育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改革标准实现自身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的转变,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教育的深化改革,实现语文教育的本质回归。对此,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经验,构建高中语文国学经典课程体系,促进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基于教育培训机制,提升执教者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帮助相关教育工作者树立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开展意识,提高其对经典作品的理解、掌握与应用能力。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的组织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实现诵读过程中教育作用的最大化发挥。
  (二)注重经典诵读环境的塑造与平台的搭建   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环境对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存在直接影响作用。对此,高中语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时,学校应为学生塑造良好诵读氛围的环境,搭建经典诵读平台。例如,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高中生生长规律,创设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社团,包括国学经典鉴赏社团、古诗文诵读社团、中华传统礼仪学习社团等等,基于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兴趣,提升学生经典诵读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此外,学校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古典文化社区环境,打造“书香校园”,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实现经典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基于高中语文教育,构建校本课程
  高中语文作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开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列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实现经典诵读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实现高中语文教育的延伸,构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课程。
  首先,以培养学生经典诵读兴趣为基础,以强化学生语文素养与道德品质为目标,以规范学生读书行为、促进学生读书思考为前提,确立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育目标。其次,注重经典诵读活动内容的丰富,通过不断挖掘经典,探知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精神与情感,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通过探知经典作品创作手法、文本结构布局、语言修辞等,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强化。与此同时,注重经典诵读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特色,增强课程教育灵动性。此外,基于经典诵读开展目的,通过增加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进行教学评价方法的优化。例如,将学生经典诵读兴趣、诵读数量、诵读学习态度、提升的能力等作为评价标准;以教师、家长、同学以及学生自身的评价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实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开展作用与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四)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对高中语文开展经典诵读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无论是从生活实践中、虚拟网络、语文教材中进行经典诵读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对丰富经典诵读教育内容,提升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灵动性皆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各种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利用,包括教育游戏、微课、慕课、远程教育等等,是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兴趣,提升诵读活动组织开展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社会文明,蕴含着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的有效开展,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审美理念、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的传承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语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与途径的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何玉茵.关于中学语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讀的价值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2:48.
  [2]江晓凤.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求知导刊,2015,17:124-125.
  [3]温小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实践样态与改进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3:38-42.
  关超,广东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正如杜甫自己所说,"文章憎命达",苦命、执着而又有才情的诗人方能写出更加感人的诗篇。杜甫就是这样的人,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儒者。他不光穷而独善其身,穷也兼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喜欢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来把脉自己的语文课堂,效果似乎不错;转而一想,如果将之移至听课实践,或许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听课方式,果然,略有成效。现将"望""
一   曹禺的话剧《雷雨》自诞生至今已经八十余年了,时光并没有冲淡这部经典的华彩。这部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臻至巅峰的里程碑之作,至今仍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无限的解读空间。剧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值得揣摩体味。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后,侍萍提出想见一见三十年未见的亲生子周萍,周朴园以周萍“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为借口加以拒绝,侍萍于是说:“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育人先育心,只有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教人教心,只有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才会有生命
《哈姆莱特》与《窦娥冤》两部戏剧是中西复仇悲剧的代表作,但却传递出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复仇时间观。中西复仇时间观念差异的原因来自于观念的母体——民族文化,根源于当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助人助己的工作,它可以成为一个人终身的事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心理品质、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培养人的心理技能、使人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