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体制和高考模式的不斷改革要求下,对高中历史的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意识、提高高中生史料实证的搜集能力、锻炼高中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策略
“史料实证”顾名思义就是对历史的相关资料进行实证的分析、确认,进而检验历史材料的正确与否,所以高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重视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以下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进行简要阐述,供各位同仁参考、交流。
一、改革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上的主导者,我们高中历史同样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史料去论证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高中生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培养学生们的史料实证素养。
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发掘历史课本中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的史料进行论证。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分封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典型的史料,来论证“分封制”的目的、分封对象等,从多角度对“分封制”进行探讨。比如,在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皇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就是有历史记载的皇帝时期最早的封建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到周朝时封建制度达到顶峰,周王室把土地分封诸侯所有,各诸侯则定期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供奉,而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取消“封建制度”,在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为维护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着我国现在推行的“省市制”。
二、引导自主探索,提高史料实证的搜集能力
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们的自主探究,离不开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巧妙地为学生们设立问题,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自主搜集实证资料,在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锻炼了历史思维的运用,提高了史料实证的搜集能力。
历史资料纷繁复杂,学生经常在进行史料搜集时往往找不到头绪,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给学生们划定一个大致方向。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高中历史课本上主要讲的是这是一场洪秀全等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一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和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战争,延缓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体现了人民的力量和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是有史料记载洪秀全这个历史人物具有两面性,他一方面带领农民斗争,推翻清王朝的封建制度,可是另一方面,洪秀全在建立政权后不久便开始乐享其成,不思进取,最终导致太平军的“内讧”,进而导致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终。以此为主线,教师设计出激发高中生探索精神的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给后来的革命运动带来的启发”“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洪秀全等领导人物对运动失败的影响”等等,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搜集史料,推动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
三、正确解读历史,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作为历史教师在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历史资料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对相关史料进行理解,然后提取史料中包含的关键点、解读点,最后整合、加工,使高中生们能够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当前,我国教育当中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可以在历史中寻找实料,比如,儒家孔子主张“仁”和“礼”的思想理念,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庄子主张“道法自然”,孟子还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仁政”,主张加强人民的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而这些古代大家的言论共同点都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反对恶意攻击,提倡构建礼仪、法制、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念不谋而合。通过这些史料信息的有效整合,有助于高中生们对历史的正确解读,“以史为鉴”,进而帮助高中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是我们深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改革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教会学生们正确解读历史,进而培养学生们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史料实证的搜集能力,在学生们不断的分析和提升中,塑造高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进而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助力全面成长、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刘航.“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7,(8X):126-127.
[2]梁秀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3]严颜余.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的理性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8X):7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策略
“史料实证”顾名思义就是对历史的相关资料进行实证的分析、确认,进而检验历史材料的正确与否,所以高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重视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以下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进行简要阐述,供各位同仁参考、交流。
一、改革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上的主导者,我们高中历史同样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史料去论证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高中生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培养学生们的史料实证素养。
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发掘历史课本中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的史料进行论证。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分封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典型的史料,来论证“分封制”的目的、分封对象等,从多角度对“分封制”进行探讨。比如,在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皇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就是有历史记载的皇帝时期最早的封建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到周朝时封建制度达到顶峰,周王室把土地分封诸侯所有,各诸侯则定期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供奉,而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取消“封建制度”,在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为维护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着我国现在推行的“省市制”。
二、引导自主探索,提高史料实证的搜集能力
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们的自主探究,离不开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巧妙地为学生们设立问题,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自主搜集实证资料,在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锻炼了历史思维的运用,提高了史料实证的搜集能力。
历史资料纷繁复杂,学生经常在进行史料搜集时往往找不到头绪,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给学生们划定一个大致方向。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高中历史课本上主要讲的是这是一场洪秀全等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一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和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战争,延缓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体现了人民的力量和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是有史料记载洪秀全这个历史人物具有两面性,他一方面带领农民斗争,推翻清王朝的封建制度,可是另一方面,洪秀全在建立政权后不久便开始乐享其成,不思进取,最终导致太平军的“内讧”,进而导致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终。以此为主线,教师设计出激发高中生探索精神的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给后来的革命运动带来的启发”“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洪秀全等领导人物对运动失败的影响”等等,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搜集史料,推动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
三、正确解读历史,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作为历史教师在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历史资料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对相关史料进行理解,然后提取史料中包含的关键点、解读点,最后整合、加工,使高中生们能够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当前,我国教育当中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可以在历史中寻找实料,比如,儒家孔子主张“仁”和“礼”的思想理念,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庄子主张“道法自然”,孟子还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仁政”,主张加强人民的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而这些古代大家的言论共同点都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反对恶意攻击,提倡构建礼仪、法制、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念不谋而合。通过这些史料信息的有效整合,有助于高中生们对历史的正确解读,“以史为鉴”,进而帮助高中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是我们深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改革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教会学生们正确解读历史,进而培养学生们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史料实证的搜集能力,在学生们不断的分析和提升中,塑造高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进而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助力全面成长、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刘航.“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7,(8X):126-127.
[2]梁秀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3]严颜余.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的理性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8X):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