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增加思维含金量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乏味、无力,少上几节或多上几节差别不大,听课时注意力集中与否并不影响语文学习的大局,此类现象表明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是语文课缺少了思维的力量,或思维的“含金量”不足。没有思维的课堂,学生处于静止不前、慵懒散漫的状态。提到“思维”一词,有人觉得这更多的是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甚至有人觉得思维似乎跟语文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我国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文化体悟与传承四个方面。因此,一节好的语文课,学生学习的状态一定是在思维中生长,时间或空间的游离是不可行的。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一些想法。
  一、基于儿童,让思维真正发生
  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是为谁服务的?毫无疑问,是为学生服务。学生好了,才是真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基于儿童立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用真实的思维让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求,用灵动的课堂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可以根据其特点,运用“量体裁衣”式课堂教学,有目的地营造特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探索的欲望。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统编本一年级下册《一分钟》一课时,她利用一年级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导入“看图猜字”的游戏,用三幅生动的图画揭开了本课教学内容。第一幅图是一面钟,第二幅图是第一动画乐园的图,第三幅图是垃圾分类的示意图。三幅图生动形象,画面感十足。学生根据图很快猜出了三个汉字,分别是“钟”“一”“分”,然后,教师迅速用动画的方式调换了这三个字的位置,变成词“一分钟”,也就是本课要学习的课题。这样的游戏导入充满了趣味,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紧紧被凝聚。随后,这位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随文识字,认识“钟”字,在组词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一分钟”指的是时间,并质疑:“1分钟=20分钟,这个算式对吗?它们相等不相等呢?” 趣味的游戏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样的语文课使学生的思维一次次被挖掘,如植物生长一般,找到了生长点,思维得以发芽、开花、结果。接下来,这位教师巧妙运用等式圆满完成了这节课。在不断的探索、发现中,学生明白了“多睡1分钟=迟到20分钟”的等式关系。一个普通的等式让学生的思维真实发生,并使学生的思维同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自然联结。
  二、研读教材,让思维可能拔节
  语文教学可以做、值得做的事很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眼花缭乱的信息占据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甚至失去了应有的选择和判断,于是,在东张西望中,我们迷失了方向。一些语文课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琐碎、照本宣科的讲述……面对这些,我们的语文课有没有不变的坚守呢?当然有。教材是我们不变的坚守。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在研读教材上下功夫,抓住教材中能够产生冲突的地方,让学生在阅读中搜集、提取信息,组织语言,准确表达,将听说读写有效结合,在矛盾冲突、变与不变中使学生思维求真、求实、求效地拔节生长。如一位教师执教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一课时,先出示三幅图画,让学生根据故事顺序给图画排序,借助图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随后,由三幅图的画面找到相应的课文段落第1、4、8自然段,接着请学生从以上三个段落中找出玲玲心情变化的词语“得意”“伤心”“满意”。教师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巧妙运用直观的图画,选择图文对照的阅读方式,用图画帮助学生切入文本学习。接着教师引导提问:玲玲的情绪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呢?这位教师敏捷地捕捉到玲玲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破点。于是,教师紧扣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读文、学文、解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了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深刻道理。
  三、品味语言,让思维保持兴奋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逐步形成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当课堂被思维主宰的那一刻,品味精彩的语言文字可以使思维兴奋激荡,让学生收获思维的丰收成果。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父爱之舟》一课时,利用文中插图,出示“舟”字导入新课学习,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文中一共几次写到了那只“舟”,借“舟”理清课文的脉络及主要内容。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昨夜的那场梦里,那一叶小舟四次出现,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最让你难忘的场景,并在旁边做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随后学生读课文、做批注、互交流。交流中,學生抓住文中体现父爱的细节,如住旅店、逛庙会、背上学、凑学费、送考试等故事,感受父爱如山的感动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接着教师出示了龙应台的《目送》一书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交流“你眼中的父爱是什么”。从小事入手,分小组进行交流。一开始让学生围绕“舟”用找的方式厘清内容并不困难,随后教师还是紧扣“舟”让学生品味语言的味道,感悟文字的魅力,为学生下一个阶段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找到了表现父爱的故事,从细节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不断地品味、感悟碰撞出思维的兴奋激荡,在读、找、悟中联系自己生活,交流他们眼中的父爱,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悄悄渗透,使思维再次飞跃。
  四、提供支柱,让思维看得见
  可视化的展示与讲述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让思维输出达到可视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把头脑中发散思维的各种元素图形化,帮助人们进行深度思维的工具。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童年趣事》这篇习作时用构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童年记忆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回忆后一一进行罗列,然后思考“每一件事的‘趣’体现在哪些方面”,之后继续构图。通过这样的图画罗列,学生很快就寻找到了表达的素材。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让发散的思维聚焦,能快速收集各种需要加工的信息。思维导图的引领让学生发现表达的秘妙,将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在所想和所为之间寻找平衡。思维的输出将推动思维进一步平衡、持续地发展。
  课堂是一个复杂的需要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它是儿童的学习场,儿童应该立于课堂中央。今天的语文课堂需要摒弃陈旧、不适的教学方式,运用思维设计一个开放有序、多元生成的灵动课堂,在深度思维中科学、理性指引儿童提升学习能力,朝着成功的方向蓬勃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中应当有鲁迅文学的身影,这就好比聊到中国古老文明的渊源便避不开中国神话,谈到中国诗歌便少不了李白和杜甫,讲到童话故事便一定有安徒生的席位。  鲁迅作品言语气质冷峻,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从言语形式上说,鲁迅的文字文白夹杂,带有浓厚的绍兴方言味儿,不好读通、读懂;依文本内涵而言,鲁迅自己说,他是于暗中看一切暗,作品太悲观,不适合儿童阅读。很显然,对于小学阶段儿童阅读鲁迅的文章,一定是不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核心的语文修养。基于语文素养的教学要关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些核心的层次,这些核心的层次最终都整合统一于学习的主体——人之中。涵泳语文立足于人的发展,是潜心静思的语文,是追求美的境界的语文,更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笔者将以统编本一年级教材为例,探析涵泳语文的审美取向。  一、关注内容——涵泳语文审美的基本
阜【fù】甲 1 2 3 篆  象形字,《说文》解析为“大陆,山无石者”,《释名》具体解说为“土山曰阜,言高厚也”。可见,“阜”像高大的山岭形。正如金仑、林霖在《字海探源》一书中所言:“甲骨文前一款的‘阜’其实是‘山’,只不过是竖着写的,山根在右,山峰朝左。”从甲骨文字形可见,若将“ ”向左旋转90°成“ ”,极像山岭之状。“阜”作偏旁變形为“阝”,如“阳”繁体为“陽”,右上是“旦”,其下是光芒照
事物发展有规律,事物变化应有“度”。适度,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当前语文教学中,尚存在忽视学情,轻视基础,求深求透,唯美炫美的现象。提倡“细读”,无可厚非。说明教师重视深钻教材,细心研读教材。但“细读”,并非让教师在课堂上不顾学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倾囊相授。也不是让教师讲深、讲透、嚼碎、嚼烂,甚至咀嚼出非语文的滋味。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要细读教材,也要细读学生,深入了解学情,掌握学情变化的规
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等15个生字,正确书写“画、奖、拿”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分不同角色的语言,分角色朗读对话。  3.能用上“得意”“伤心”“满意”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4.能懂得“只要肯動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聊“画”导入,认识人物  1.(出示“画”的古文字)猜猜这是什么字?想到了什么?  师讲解:上面的演变
我大概算是有点不务正业的语文老师。  以前人们把老师叫作“教书匠”,而现在,我又得了个“弯刀木匠”的称号。  心里到底少了点什么  还得从一次装修说起。  买了房子,自然是要装修的。也许是城市太小吧,忙碌的设计师们千篇一律地向你展示他们“欧式”“美式”“现代”“中式”等一系列既定名词之下的作品,一套套方案犹如快餐店里的一份份套餐,甚是快捷规矩,却少了些意趣,难以从其中感受到这是盛放自己情绪的空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触摸实物,初步感知主题餐厅的概念。  2.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了解好主題餐厅的特点,制作思维导图,丰富并拓展学生的设计范畴,感知背后的文化内涵。  3.在通读、研读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个性化感悟,运用设计主题餐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爱丽丝”的理解,唤醒阅读积累,主动创造,把阅读成果做成实在的“文化产品”。  预学任务:  1.课前小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师范毕业的我,一腔热血,满怀憧憬,来到老家附近的一所村小。从此,开启了我的农村小语教学之旅。这条路,一走就是20余年。  那时那地,信息闭塞,文化贫瘠。老师教语文,靠的只有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说是“刀耕火种”,也不为过。当年的我,跟着一群民转公教师,步履蹒跚,懵懵懂懂。和他们一样,被应试教育一路裹挟着,胁迫着,一教就是近10年。  模糊记得,作家残雪说,很多时候,你无
口语交际课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而设置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运用语言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可是,笔者在听课调研时发现,一些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出现了失衡现象:一是不能准确把握口语交际课的课型特点,对怎样开展教学感到茫然;二是对教学过程探究不够,学生自主交流的主线不明确,任其自由发挥。作为语文教研员,应该如
学习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讲到“词句段运用”部分,说到作者写季节的不同方法,有侧面描写,借助典型动物展开描写,也有正面描写,直接写这一季节的事物。出示“冬天,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这句话,让学生集体读,读到最后一句话时,小魏同學可能想到了舔臭脚丫子,他低头抿嘴一乐。这表情被我和小徐同学捕捉到了,于是,小徐同学心领神会,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