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听:让我们彼此照亮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师范毕业的我,一腔热血,满怀憧憬,来到老家附近的一所村小。从此,开启了我的农村小语教学之旅。这条路,一走就是20余年。
  那时那地,信息闭塞,文化贫瘠。老师教语文,靠的只有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说是“刀耕火种”,也不为过。当年的我,跟着一群民转公教师,步履蹒跚,懵懵懂懂。和他们一样,被应试教育一路裹挟着,胁迫着,一教就是近10年。
  模糊记得,作家残雪说,很多时候,你无意读到的某本书,甚至某句话,都可能成为生命中的“伏笔”,成为命运之神预设的一条美妙的“线索”,也许时隔多年你才会意识到:原来,一切“后果”,都有“前因”。
  我,有幸偶遇了这样一条美妙的“线索”,成为我小语教育人生的拐角。也正如孙双金老师的那篇《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了一本书》,对我,一个如“井底之蛙”的西部山区小学语文教师,相较更多“还挣扎于昏暗星光下”的同仁,我教育人生的转机——不能说是“成功”,姑且叫“觉醒”,同样,是因为一本书。它,就是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
  这本享誉世界的教育经典,封面上有一句话:
  你或许拥有无数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让孩子成为终身读书人,朗读,是“唯一而且最重要的活动”。
  从此,“朗读”这个朴实如泥土的词汇,伴随着我和一群群山里娃,一走就是13年。
  一路走来,“朗读”,让我和我的山里娃们,互相照亮,彼此成全。
  可以说,朗读,是对山里娃言语与精神生命的唤醒,更是我语文教育生命的救赎。
  众所周知,10年前的西部农村小学,连本教参都较稀有,更别说课外读物。绝大部分学生的家里,才刚达到温饱,更侈谈买什么“闲书”了;即便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也没有这个意识和觉悟呀。
  当时,工资甚是微薄的我,只能或零零散散地购买,或向外界“化缘”。然后利用课前的3~5分钟,手捧这些宝贵的图书,大声朗读给孩子们听。而且,日不间断,雷打不动。
  13年里,我站立三尺讲台,一如那位笨笨的愚公,以日拱一卒的韧劲,靠着“一张嘴”和“一颗心”,带着我生命的色彩、情感与气象,为一群群生活在文化与精神荒漠的学生,大声地朗读着——
  低年级,我读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杨红樱的《亲爱的笨笨猪》、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我也读外国经典童话: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罗尔德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古田足日的《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 》,读《花婆婆》《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
  中年级,读金波的《踢拖踢拖小红鞋》、郑渊洁的《皮皮鲁传》、林焕章的《妹妹的红雨鞋》……弗兰克的《绿野仙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斯漫游奇境》、E·B·怀特的《夏洛的网》、方素珍的《我有友情要出租》、米切尔·恩德的《犟龟》……
  高年级,我读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亲近母语的《中国老故事》、林海音《城南旧事》、英格斯·怀特的《草原上的小木屋》、华莱的《獾的礼物》、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希尔弗斯坦的《失落的一角》……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也说过:“要使孩子喜欢书,不是靠文字,也不是靠图画,而是靠耳朵。用看不见的语言,创造出眼睛看得见的世界,这种体验即是读书给孩子听。”
  13年里,我以单纯的情感,专一的心性,用我“包谷粑”似的嗓音,蹩脚的普通话,让一个个潇洒的王子,美丽的公主,邪恶的巫婆,精明的狐狸……春风化雨般,渗入学生的幼小心田。
  通过我声音的传递,无数动物、植物、人物的美好形象,承载着人类美好的情感——爱、善良、友情、尊重……蕴含着人性的善恶,真假的判断,价值的甄别,是非的导引……犹如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播撒在山里娃的童年。
  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在我并不动听的讲述中,和平,宽容,乐观,自由,宁静,虔诚,感恩……被我用声音的形式,让学生的心灵深处,与生俱来的真善美,得到充分滋养与点化。我坚信,假以时日,定会悄然萌芽开花。
  台下的一个个聆听者,受到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生命更有情调,内心更柔软,灵魂更刚毅,精神更富足,格局也会更宽宏……
  当然,学生这种用耳朵听语言的体验,慢慢地转变为学会读文字,并通过文字,进入语言世界,体会阅读的乐趣。
  前两天,在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公众号里,读到他的一篇名为《朗读:让世界因我而美丽》的文章,其中有一句,深深地打动了我:
  朗读,是对朗读者的疗愈;朗读,是对朗读者的确证!这是朗读的核心价值,也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眼看自己的无数同行,因置身当下貌似宁静却不乏喧嚣的农村学校,大多还未进入中年,初心,即为庸常俗事所困扰,为芜杂俗尘所盘踞,大多已灵魂枯槁,倦怠泛起,浮躁丛生……
  而我,虽年逾不惑,却还尚未完全被环境同化,也没有完全被俗世异化,心灵尚未完全结茧,情感也尚未完全蒙尘。
  我知道,这,应是朗读带给我的福报:是它,拯救了我;是它,疗愈了我;是它,确证了我——它,犹如一星灯火,烛照了我曾经尘封与疲倦的心灵。朗读,也如一种强大而温柔的能量,从我的身体辐射,被我的心灵接收。最终,也照亮了我的教育人生。
  每天,从我口中喷薄而出的经典文字,个个清新饱满,有如荷叶上的露珠,在给予学生清泉般滋养的同时,也给予我如甘霖般润泽。
  每天,我口中从容叙述的美丽童话,一如清新的微风,在吹燃学生思维和情感火花的同时,也吹燃了我思想与灵性的柴薪。
  每天,经由我的一张嘴,为学生提供了尽量新鲜,尽量丰富,尽量美好,尽量灵动的言语养育的同时,也让我的言语生命从根部受到浇灌。
  每天,我用朗朗书声,为山里娃装点精神后花园的同时,也让我灵魂的庭院有了葱茏与绿意。
  每天,当“厌读一族”的教师,让自己的学生面对可憎的面目,吞食无味的语言——黄庭坚说过:一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而我,在为班上的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言语牧场”繽纷万象的窗户的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通往言语精神“乌托邦”的罗马大道。
  作家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回忆自己的童年,念念不忘的就是,“每天晚上八点妈妈的朗读”。
  儿童阅读推广人薛瑞萍老师说,好的童书,是可以直抵人心的,它创造的美好与感动,会让孩子在那一刻成为幸福的人,因为听这些童书,相信听者的命运轨迹,一定会被重新书写。
  而我,也因为朗读,慢慢地,实现了语文人生的觉醒与突围。
  近来,特别喜欢听那首被称为“东方班得瑞”的轻音乐《你是船,我是渡口》,那悠扬的旋律,那幽深的意境,让人无限陶醉、沉迷与神往。
  我,一个西部最基层的乡村小学老师,一辈子无欲无求,只愿像那静默的渡口,继续守候在岸边,用我微弱的力量,用朗读陪伴、温暖、改变一个个生命的过客——我的山区学生,然后,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
  (作者单位:贵州习水县温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学习支架是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一个概念,意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脚手架”。譬如番茄无架不长,丝瓜不扶则乱。学生在发展初期尤其需要稳当的支架,让思维在支架中获得支持,生长,从而攀援而上,结出果实。这个无形的学习支架,就潜藏在我们的课后题中。课后题提示本课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或者要求。如:图文对照,读懂课文;对照图画,大胆猜测,从而理解部分字词句等。下面,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为例,就“如何利用课后朗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到自己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正确感知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2.能结合人物的心情变化规律,借助漫画的提示,联系自己的生活,乐于分享自己和作者相似的经历。  3.能借助左边横变短、捺变点,右边过中线、会穿插等规律,正确漂亮地书写“种、样、伴、伙”四个左窄右宽的生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一、开课揭题,游戏检测  1.齐读课
当今,大多教师出身的校长到一线上课实属艰难。各种压力已经让作为校长的我们精力几乎耗尽。但身为校长还是应该坚持上各种类型的研究课。因为我喜欢语文教师的身份,喜欢因教语文而去阅读经典,靠近那些伟大的灵魂。这灵魂当然还有书以外的、课堂上最纯粹的孩子们。所以,我还在坚持着。  虽然不能一直带一个班,可是走进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与学生对话,这种对课堂的敬仰,以及对专业经历充分“具身”的体验和深刻感悟积累而成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应当有鲁迅文学的身影,这就好比聊到中国古老文明的渊源便避不开中国神话,谈到中国诗歌便少不了李白和杜甫,讲到童话故事便一定有安徒生的席位。  鲁迅作品言语气质冷峻,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从言语形式上说,鲁迅的文字文白夹杂,带有浓厚的绍兴方言味儿,不好读通、读懂;依文本内涵而言,鲁迅自己说,他是于暗中看一切暗,作品太悲观,不适合儿童阅读。很显然,对于小学阶段儿童阅读鲁迅的文章,一定是不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核心的语文修养。基于语文素养的教学要关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些核心的层次,这些核心的层次最终都整合统一于学习的主体——人之中。涵泳语文立足于人的发展,是潜心静思的语文,是追求美的境界的语文,更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笔者将以统编本一年级教材为例,探析涵泳语文的审美取向。  一、关注内容——涵泳语文审美的基本
阜【fù】甲 1 2 3 篆  象形字,《说文》解析为“大陆,山无石者”,《释名》具体解说为“土山曰阜,言高厚也”。可见,“阜”像高大的山岭形。正如金仑、林霖在《字海探源》一书中所言:“甲骨文前一款的‘阜’其实是‘山’,只不过是竖着写的,山根在右,山峰朝左。”从甲骨文字形可见,若将“ ”向左旋转90°成“ ”,极像山岭之状。“阜”作偏旁變形为“阝”,如“阳”繁体为“陽”,右上是“旦”,其下是光芒照
事物发展有规律,事物变化应有“度”。适度,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当前语文教学中,尚存在忽视学情,轻视基础,求深求透,唯美炫美的现象。提倡“细读”,无可厚非。说明教师重视深钻教材,细心研读教材。但“细读”,并非让教师在课堂上不顾学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倾囊相授。也不是让教师讲深、讲透、嚼碎、嚼烂,甚至咀嚼出非语文的滋味。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要细读教材,也要细读学生,深入了解学情,掌握学情变化的规
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等15个生字,正确书写“画、奖、拿”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分不同角色的语言,分角色朗读对话。  3.能用上“得意”“伤心”“满意”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4.能懂得“只要肯動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聊“画”导入,认识人物  1.(出示“画”的古文字)猜猜这是什么字?想到了什么?  师讲解:上面的演变
我大概算是有点不务正业的语文老师。  以前人们把老师叫作“教书匠”,而现在,我又得了个“弯刀木匠”的称号。  心里到底少了点什么  还得从一次装修说起。  买了房子,自然是要装修的。也许是城市太小吧,忙碌的设计师们千篇一律地向你展示他们“欧式”“美式”“现代”“中式”等一系列既定名词之下的作品,一套套方案犹如快餐店里的一份份套餐,甚是快捷规矩,却少了些意趣,难以从其中感受到这是盛放自己情绪的空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触摸实物,初步感知主题餐厅的概念。  2.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了解好主題餐厅的特点,制作思维导图,丰富并拓展学生的设计范畴,感知背后的文化内涵。  3.在通读、研读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个性化感悟,运用设计主题餐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爱丽丝”的理解,唤醒阅读积累,主动创造,把阅读成果做成实在的“文化产品”。  预学任务:  1.课前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