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个背影,一种光芒
剑心是猝然离去的,他倒下了,离开了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们、离开了他正渐入佳境的诗歌写作。2018年3月9日上午,大约10点钟,诗人剑心骑着电动自行车行进在路上,忽然心痛难忍,倒在路边。他那么朴素,往来的人们,只是发现有一位“大伯”倒下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杭州大伯,他倒下,来不及多挣扎一下。
在诗人梁晓明的悼词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关小学的学生们那天都穿好了整齐的校服,也等待着建新前去给他们开课讲授关于儿童诗歌的写作,若是正常,建新将给他们开讲一个学期的儿童诗歌的课程,但是,这些孩子们也永远等不来建新的讲学了……还有卖鱼桥小学的孩子们,也再等不来他们喜欢的建新老师的讲课了……”。是的,这些学生们等不到他来上公益课了,是的,亲友们的身边也再也没有这那一张沉默而诚恳的脸。可是,一种质朴的光芒从没有在任何一个认识剑心的人的心中消失。
剑心有一个和他的外表一样质朴的人生简历:1954年5月5日,满族血统的剑心出生于杭州一个普通家庭,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三。1961年至1966年就读于杭州铁路一小;1966年至1972年杭州第十二中学高中毕业;1972年进入杭州无线电材料厂担任机修工工作;1985年调入杭州友谊冰箱厂任基建科长;1998年进入杭州红子鸡酒店担任经理;2008年转入杭州锦麟宾馆担任经理;2014年至2016年担任杭州新庭记酒店经理。
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如剑心自己所说,他是属于起步早而觉悟晚的一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剑心开始写诗,但直到最近十年,他才把写诗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但在全情投入诗歌创作之前很久,他已经是浙江先锋诗歌的“酵母”了。关于这个,还得从他与《北回归线》诗刊的因缘说起。
众所周知,剑心对当代重要民间诗刊《北回归线》的创刊起过重大的作用,1987年他掏出相当于两年的薪资成就了第一期《北回归线》,关于这一点,他自己有过回忆:
“我和《北回归线》结缘,还得从我和梁晓明相识说起……我们当时很多写诗的所写的,多数是外在的事务,而晓明当时写的确是内在的东西,思想的东西,灵活的东西,想象的东西……一九八八年国庆节后,我和晓明在杭州中北桥碰到,他告诉我,想创办一个民间刊物,刊名当时还没想好,稿子陆续已在组织了。唯一落实不了的,就是印刷的费用。晓明说大概需要一千元钱,我问晓明一千元钱够不够?他说准备出一千本,平均一元钱一本是够了。我当时就毫不犹豫地告诉晓明,这一千元钱我来拿出……话说回来,当时虽然爽快的答应晓明这一千元钱,但我还是有点发愁。当时我还在厂里上班,我拿的是三级机修工的工资,只有四十二元五毛一个月,这一千元相当于我两年的工资。而我为什么会答应晓明而且让他后天来拿呢?其实钱就在我身上,只不过是我和我爱人存了几年,想叫朋友去深圳买一台录像机的钱。我留一天余地,是想回去如何在爱人面前圆个谎话而已。当然,我还是有本事圆谎,也圆了《北回归线》的梦”。
如从简历中看到的,1988以后,剑心更多地投入到了现实生活中,写诗比较少,甚至在《北回归线》的前八期都没有出现剑心的诗作。但诗歌的种子,并没有在剑心的心中泯灭,反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越来越旺地燃烧起来。
如果探索剑心的诗歌的脉动,首先得从他的生活中寻找,总体而言,他是一个内容远大于形式的诗人,剑心丰富的生活体验令他的诗歌充满了思考、批判和渴望,我们将在文章的后面展示在他的质朴的面孔后面那一张张不平凡的脸。但在美学的追求上,我们可以发现剑心与北回归线诗歌主将梁晓明是如此心心相印。在《读〈披发赤足之行〉》《读〈死亡八首〉》等诗作中,可以看到剑心对晓明诗歌的持续关注和真正细读,可以看到两位性情迥然不同的诗人之间在诗思上的相契:
当我追到北回归线
你没有当年那个夸父的不幸
不仅没有干渴而死
还在那片诗歌的蛮荒之地
开垦出一块属于自己的
可以丰衣足食的诗的良田
你把那些精挑细选的优良品种
无私地赠予我们
希望在我们诗的稻田里
也长出沉甸甸的谷子
《读〈披发赤足之行〉》
在《偶遇》这首诗中,剑心提到了“另一个我”和“另一张脸”,在现实的时间的门外,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终于锚定于诗歌这门艺术,那是从他的灵魂琴弦上逸出的音符,那是他的心灵的羽毛:
她的羽毛长成了我另外一张脸
这张脸 没有面具的僵硬
却散发着无私的光泽
我和另一个我
在上帝的手指上不期而遇
我们在阳光下形影相随
多少年来 没有一片乌云
能够遮挡这人性的完美
这是一张质朴的脸,没有面具僵硬的脸,是他的内心之脸,但是,在这张质朴的诗歌脸上也仍然可以找到脸的不同侧面,体现了剑心的赤子之心,也体现剑心对人性之丰富性的了然和达观。
二、一张历经沧桑的纯朴而有尊严的脸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困苦的脸,被生活扭曲的脸,但这又是一张渴望尊严的脸。在《冀望的困惑》,有这样的自白:“是的,我很卑微/我常常屈从 受人摆布/还领不到一句称赞/我忙于奔命,忍辱负重/却得到最多的是冷眼和训斥//我寄人篱下,抬个头/都要看人脸色/有时连脚趾都要笑我窝囊/我这么逆來顺受/难道命运安排我/就在生物链的末梢”,但是,他没有想去报复那些势利小人:“但我却会善待一切,宽容大量/我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尤其对那些曾给我羞辱的人/我更不计前嫌/我要让他们感到无地自容//我想过了/我干嘛非要致他们于死地呢/宽恕对自己同样是/一顿可口的早餐/而对于他们/就未必是一粒摆脱内疚自责的安眠药//说实在,在这世界上/我从没有奢望要得太多/但我只要两样东西:尊严和尊重/无论睡着还是醒着”,这是他十年前写的诗,非常质朴,在美学追求上还不是特别现代,但却可以看到剑心为人的基调。 这种质朴而有尊严的个性,在他的《丝瓜筋》一诗中得到完美的呈现:“在很小的时候,只要有一点依附,/你就可以攀延,/无论风雨, 你依旧,在不着边际的/想法里,舒筋展骨,/长大后,整整一个夏天,你安静的,/饱读太阳的经典,/你修身养性,像得道的高僧,变得/沉稳,虚怀若谷,/当你走完这一生,最后脱去那件/绿色的袈裟时,/你滿腹的经纶,让成熟的向日葵/不由的,向你鞠躬致敬”。杭州或江南本地人都知道丝瓜筋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的母亲们用它们来擦洗污垢,擦洗完污垢后,丝瓜筋总是那样蓬头垢面。可以,蓬头垢面的丝瓜筋在内心是高洁的,它们曾攀登得那么高,曾“饱读太阳的经典”。
而在北回归线诗群,剑心也是这样一条不起眼的丝瓜筋,他是北回归线的创始人之一,却从未寻求中心地位,他耐心地、默默推动北回归线的发展,却从不以功臣自居。他相信,他将是一只质朴的瓦罐,来自贫穷的土地,它厚道、它宽容、它质朴:“它的基因,来自贫瘠的山里,土窑/简陋的装束,成为了它出身的标签;/它没有,带点釉色的衣裳,满身一楞楞/粗糙的指印,嵌进它的肉里,/留下的疤痕,却透着质朴的光,你看到,/它憨厚的口唇,就知道它有多厚道;//它是个忠诚的仆人,它的智慧不仅在于,/容纳,而且懂得奉还,/托付它的, 它绝不会私吞,它可以,/终日饥肠辘辘,却依旧保持宽容的状态”。在诗友之中,他感受到他的尊严得到了满足,大家也感受到了:“在这木纳的外表下,它还有一颗/子宫般的野心”,于是,在近些年,他越来越全心投入写作,常常工作到凌晨。
三、一張辩证的脸
剑心是质朴的,温和的,在他沉默的外表下,却有巨大的丰富性。他的第二张脸孔是辩证的,这体现了他从生活中感悟到的真理。生与死、卑微与伟大、真诚和欺骗、凌辱与自尊、诗歌与社会、爱情与背叛、乌托邦及其反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辩证法在他的诗歌中无所不在的,可是,有时,他以白日与黑夜这一对意象的简单的对峙与交合来展开他的诗思。
《白日和黑夜是一对跳着伦巴的舞者》《白天和黑夜》等就是这样的作品:“在我看来,白天和黑夜,从来不是白天和黑夜/一对死敌,它们的疆界,从不设防,/而且,白天和黑夜,犹如情同手足的/同胞,相互包容,/你会发现,阳光总会在它的背后,留出/空间,让黑暗的影子歇脚;/一到了晚上,黑夜也常常把星光涂抹在/脸上,让月亮端坐怀里;/它们亦如夫妻,相敬如宾,你给了我一个最长/白天的夏至,我就还你一个最长黑夜的冬至;/它们更是举案齐眉,把一个没有裂缝的一天,/恭敬地给了无常的岁月”。(《白天和黑夜》)
在这黑夜与白天的交织中,剑心更愿意是一只萤火虫,那么弱小,那么微弱,在黑暗中给自己重生的机会:“它等待天黑 在这夜色充盈的晚上,它就会/像一盏灯笼,将自己点亮,/尽管微弱, 但它的持久,正缓缓穿过/山谷的身体,灼痛了空气,/它那,飘忽不定的踪迹,仿佛美妙的/旋律,终究成为,黑暗里闪亮的音符。/我知道 它虽然自带光明,却惧怕阳光,/因为太阳,会嫉妒来自其他所有的光源。/夜幕下,难怪它亲近黑暗,它一直把星星/当作同类,/在对黑暗的依赖中,它每一次现身,都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萤火虫》)
四、一张乌托邦之脸
剑心作为一个从激情燃烧的时代走出来的诗人,他确实有比较强烈的乌托邦情怀。他的《灯塔》中有这样的抒怀:“在孤岛上/你矗立成一把利剑/每次亮剑/你都戳痛夜的神经//被撕裂的黑暗/留下硕大的窟窿/海的皮肤 因为你/才有了律动的光亮//你是倒映在海里的星星/在星星眼里 你更像是异类/而在我的眼里/你就是我前行的勇气”,这样的抒情和豪情,有他自己时代的印迹。这样的诗还有不少,比如《信仰》《白鸟》等,在《花逝》和《石榴花》中也有,只是在女性之光中显得柔和了。
《灯》写得比《灯塔》更好,因为,它把时间和现实的阴影带了进来,写得质朴而有哲理:
天己经黑了,屋里显得格外昏暗
我照例去打开那只台灯
每当此时 那是它最兴奋的时候
而我的书桌又会露出真容
但今天它却如此静默 没有反应
四壁依然隐没在一片黑暗中
原来是线路出了问题
灯和我一样 只有无助地等待
远处灯火通明,歌舞城的霓虹灯
又眨起了狡黠的眼睛
我忽然想到 再明亮的灯
没有电 还不是一具
被墨色戏弄的躯壳
而一旦通电 再丑的灯
也会让黑暗蛰伏
《我依然是一抹耀眼的绿色》是剑心的代表作之一,对这首诗已经有不少评论,这里不作过多的展开,我也曾经有过一段诗评,现摘录如下:
“王建新的诗歌里一直有一种激情,一种压低了的、被时间的溪流冲洗过的激情。被斩首的激情,也仍然是一种激情,它是岩浆的冷却,也是来自冰川时期的针叶植物的种子。《我依然是一抹耀眼的绿色》也是一首这样的诗,它歌唱了越过了春天和青春的绿,歌唱了那种被阉割过,但仍然顽强地存在着的激情。诗中的绿是特别:这是艰难的绿,仿佛是悬挂在仙人掌的怒刺间的破碎的云彩;这是白发的绿,越过理想和理想给予的种种欺骗,越过生活的平庸和岁月的冷漠,在内心重新找到的黑发和豪情;这也是迟到的绿,那么迟,以至于它几乎还只是种子”。
五、一张洋溢批判精神的脸
在剑心质朴的处表下,也有一张批判与反思的脸,这是他逾越一般乌托邦写作的地方。他的许多诗歌,如《理发师》、《鸟笼》、《玩》、《静物》、《浮躁》、《季节的赝品》、《海报上的人物》等均是佳作,体现出剑心诗歌最有现代感和最有力量的一面:
我这颗头颅,从小到大,被无数理发师
玩弄于掌股之上,成为他们表演的道具,
我知道,赞许的目光,有多少次在飘落 的碎发里,逸走了太多从来的机会
《理发师》
饭来张口的日子里
让它记起了觅食的辛苦
从那—刻起
它被阻断了通往天空的自由
你看到 ,笼骨
正一点点刺穿了它飞翔的权利
《鸟笼》
生存法则里
一直上演着玩与被玩的摶弈
規则只是掩人耳目的把戏
而潜规则才是躲在
套路背后冷笑的真正玩家
《玩》
在《静物》中,剑心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那牛头白骨在控诉着人类:
而我更震惊于一场杀戮
是谁让它身首异处?
在将牛头成为静物前
猎手已将自己的灵魂追杀
因此 最应该成为静物的
首先是那把举起的屠刀
《握手》是剑心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他以罕见的简洁写下了对这个冷酷社会的思考与批判,在苦涩中发出冷冷的光芒:
冰冷的手从冰冷中醒来
它模仿我离逝的手掌
让我体面的露出完整的手臂
至少能做出常人—样的姿式
僵硬的手掌,没有关节
连藕断丝连的神筋也没有
我的手臂和我的手掌
一直隔岸相望
这只,手掌中的膺品
曾无数次想走进握手的行列
因为,怕被识破
也无数次逃回我的袖管
它对握手已经非常生疏
与陌生的手掌相握
往往被手掌的陌生排斥
每当夜晚,我会想起
我那双曾经手指飞扬的手掌
我凝望着这双假手
感叹,它给我带来某种尊严
六、一张朝向故乡的脸
最后的一张脸,是一张比童年更早的脸,深深埋在剑心的内心。这些年,在越来越多的日子里,他向自己血液中埋藏得最深的那张脸游去。
根据诗人帕瓦龙的记念文字,我们知道作满族人的剑心的一些往事。其实剑心真正的满人姓氏叫“完颜”,祖上属正白旗。剑心对祖上三代,记忆十分清晰,他曾祖相当于今天的杭州警备区司令,在杭州旗营里威望和权力十分崇高,清朝中晚期的杭州十大城门也由他曾统辖,这在当时是一度风光无限。剑心祖上的家道是从他爷爷这辈开始败落的,民国革命清朝亡后,满人的好日子到头了,为了不被汉人杀头,为了子孙繁衍生息,从此“完颜”改为了“王”姓,好歹“王”姓也是中国的第一大姓,“完颜”既有“王”姓谐音,也多少保留一点尊严,却也实在无情告示了一个姓氏从此消亡,彻底为汉姓同化。剑心爷爷那一代是住在龙翔桥一带的,“文革”家里还有一卷光绪皇帝的诏书和一本厚厚的家谱,但为了躲避文攻武斗,统统一把火烧光了。
《方言》是一首寻找自己声音源头的诗,也是剑心最感人的力作:
满语 曾经是旗人的光环
辛亥年 武昌起义
“反满”的阴影 笼罩着
杭州城每个旗人
方言 成了旗人的魔咒
成为他们避而远之的瘟疫
为了避免“被屠”的境况
旗人纷纷收敛起翘舌的卷音
像藏匿旗袍一样
将乡音掩埋在咽腔的底部
不敢在汉人面前有半点流露
从此 杭州方言代替了满语
成了他们的家乡话
其实 这道裂痕
至今一直将我
与我的祖籍和故土劈为两半
作为旗人的后裔
我对满语完全陌生
小时候 奶奶也从来不教
而她常常会操一口
我听不懂的方言自言自语
仿佛怀念甚至嗣守
这难以复活的乡音
我从呀呀学语 杭州话
就成为喂养我的母语
她给了我许多表达的养分
甚至为我的口音
烙上了地方的印记
每当我说着杭州话
总觉得自己被一种方言遗弃
而又被另一种方言收养
建新认为自己的祖上来自满洲里,当然,也许这是他的幻觉。近年来,建新思乡日切,向许多朋友打听满洲里或东北满族自治县的近况,他正在策划做一次寻根之旅。按照计划,大量的类似《方言》这样的佳作将源源不断,可是,他的计划中断了。他离开了自己的写作计划,但灵魂,已经返乡。
剑心是猝然离去的,他倒下了,离开了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们、离开了他正渐入佳境的诗歌写作。2018年3月9日上午,大约10点钟,诗人剑心骑着电动自行车行进在路上,忽然心痛难忍,倒在路边。他那么朴素,往来的人们,只是发现有一位“大伯”倒下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杭州大伯,他倒下,来不及多挣扎一下。
在诗人梁晓明的悼词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关小学的学生们那天都穿好了整齐的校服,也等待着建新前去给他们开课讲授关于儿童诗歌的写作,若是正常,建新将给他们开讲一个学期的儿童诗歌的课程,但是,这些孩子们也永远等不来建新的讲学了……还有卖鱼桥小学的孩子们,也再等不来他们喜欢的建新老师的讲课了……”。是的,这些学生们等不到他来上公益课了,是的,亲友们的身边也再也没有这那一张沉默而诚恳的脸。可是,一种质朴的光芒从没有在任何一个认识剑心的人的心中消失。
剑心有一个和他的外表一样质朴的人生简历:1954年5月5日,满族血统的剑心出生于杭州一个普通家庭,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三。1961年至1966年就读于杭州铁路一小;1966年至1972年杭州第十二中学高中毕业;1972年进入杭州无线电材料厂担任机修工工作;1985年调入杭州友谊冰箱厂任基建科长;1998年进入杭州红子鸡酒店担任经理;2008年转入杭州锦麟宾馆担任经理;2014年至2016年担任杭州新庭记酒店经理。
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如剑心自己所说,他是属于起步早而觉悟晚的一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剑心开始写诗,但直到最近十年,他才把写诗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但在全情投入诗歌创作之前很久,他已经是浙江先锋诗歌的“酵母”了。关于这个,还得从他与《北回归线》诗刊的因缘说起。
众所周知,剑心对当代重要民间诗刊《北回归线》的创刊起过重大的作用,1987年他掏出相当于两年的薪资成就了第一期《北回归线》,关于这一点,他自己有过回忆:
“我和《北回归线》结缘,还得从我和梁晓明相识说起……我们当时很多写诗的所写的,多数是外在的事务,而晓明当时写的确是内在的东西,思想的东西,灵活的东西,想象的东西……一九八八年国庆节后,我和晓明在杭州中北桥碰到,他告诉我,想创办一个民间刊物,刊名当时还没想好,稿子陆续已在组织了。唯一落实不了的,就是印刷的费用。晓明说大概需要一千元钱,我问晓明一千元钱够不够?他说准备出一千本,平均一元钱一本是够了。我当时就毫不犹豫地告诉晓明,这一千元钱我来拿出……话说回来,当时虽然爽快的答应晓明这一千元钱,但我还是有点发愁。当时我还在厂里上班,我拿的是三级机修工的工资,只有四十二元五毛一个月,这一千元相当于我两年的工资。而我为什么会答应晓明而且让他后天来拿呢?其实钱就在我身上,只不过是我和我爱人存了几年,想叫朋友去深圳买一台录像机的钱。我留一天余地,是想回去如何在爱人面前圆个谎话而已。当然,我还是有本事圆谎,也圆了《北回归线》的梦”。
如从简历中看到的,1988以后,剑心更多地投入到了现实生活中,写诗比较少,甚至在《北回归线》的前八期都没有出现剑心的诗作。但诗歌的种子,并没有在剑心的心中泯灭,反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越来越旺地燃烧起来。
如果探索剑心的诗歌的脉动,首先得从他的生活中寻找,总体而言,他是一个内容远大于形式的诗人,剑心丰富的生活体验令他的诗歌充满了思考、批判和渴望,我们将在文章的后面展示在他的质朴的面孔后面那一张张不平凡的脸。但在美学的追求上,我们可以发现剑心与北回归线诗歌主将梁晓明是如此心心相印。在《读〈披发赤足之行〉》《读〈死亡八首〉》等诗作中,可以看到剑心对晓明诗歌的持续关注和真正细读,可以看到两位性情迥然不同的诗人之间在诗思上的相契:
当我追到北回归线
你没有当年那个夸父的不幸
不仅没有干渴而死
还在那片诗歌的蛮荒之地
开垦出一块属于自己的
可以丰衣足食的诗的良田
你把那些精挑细选的优良品种
无私地赠予我们
希望在我们诗的稻田里
也长出沉甸甸的谷子
《读〈披发赤足之行〉》
在《偶遇》这首诗中,剑心提到了“另一个我”和“另一张脸”,在现实的时间的门外,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终于锚定于诗歌这门艺术,那是从他的灵魂琴弦上逸出的音符,那是他的心灵的羽毛:
她的羽毛长成了我另外一张脸
这张脸 没有面具的僵硬
却散发着无私的光泽
我和另一个我
在上帝的手指上不期而遇
我们在阳光下形影相随
多少年来 没有一片乌云
能够遮挡这人性的完美
这是一张质朴的脸,没有面具僵硬的脸,是他的内心之脸,但是,在这张质朴的诗歌脸上也仍然可以找到脸的不同侧面,体现了剑心的赤子之心,也体现剑心对人性之丰富性的了然和达观。
二、一张历经沧桑的纯朴而有尊严的脸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困苦的脸,被生活扭曲的脸,但这又是一张渴望尊严的脸。在《冀望的困惑》,有这样的自白:“是的,我很卑微/我常常屈从 受人摆布/还领不到一句称赞/我忙于奔命,忍辱负重/却得到最多的是冷眼和训斥//我寄人篱下,抬个头/都要看人脸色/有时连脚趾都要笑我窝囊/我这么逆來顺受/难道命运安排我/就在生物链的末梢”,但是,他没有想去报复那些势利小人:“但我却会善待一切,宽容大量/我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尤其对那些曾给我羞辱的人/我更不计前嫌/我要让他们感到无地自容//我想过了/我干嘛非要致他们于死地呢/宽恕对自己同样是/一顿可口的早餐/而对于他们/就未必是一粒摆脱内疚自责的安眠药//说实在,在这世界上/我从没有奢望要得太多/但我只要两样东西:尊严和尊重/无论睡着还是醒着”,这是他十年前写的诗,非常质朴,在美学追求上还不是特别现代,但却可以看到剑心为人的基调。 这种质朴而有尊严的个性,在他的《丝瓜筋》一诗中得到完美的呈现:“在很小的时候,只要有一点依附,/你就可以攀延,/无论风雨, 你依旧,在不着边际的/想法里,舒筋展骨,/长大后,整整一个夏天,你安静的,/饱读太阳的经典,/你修身养性,像得道的高僧,变得/沉稳,虚怀若谷,/当你走完这一生,最后脱去那件/绿色的袈裟时,/你滿腹的经纶,让成熟的向日葵/不由的,向你鞠躬致敬”。杭州或江南本地人都知道丝瓜筋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的母亲们用它们来擦洗污垢,擦洗完污垢后,丝瓜筋总是那样蓬头垢面。可以,蓬头垢面的丝瓜筋在内心是高洁的,它们曾攀登得那么高,曾“饱读太阳的经典”。
而在北回归线诗群,剑心也是这样一条不起眼的丝瓜筋,他是北回归线的创始人之一,却从未寻求中心地位,他耐心地、默默推动北回归线的发展,却从不以功臣自居。他相信,他将是一只质朴的瓦罐,来自贫穷的土地,它厚道、它宽容、它质朴:“它的基因,来自贫瘠的山里,土窑/简陋的装束,成为了它出身的标签;/它没有,带点釉色的衣裳,满身一楞楞/粗糙的指印,嵌进它的肉里,/留下的疤痕,却透着质朴的光,你看到,/它憨厚的口唇,就知道它有多厚道;//它是个忠诚的仆人,它的智慧不仅在于,/容纳,而且懂得奉还,/托付它的, 它绝不会私吞,它可以,/终日饥肠辘辘,却依旧保持宽容的状态”。在诗友之中,他感受到他的尊严得到了满足,大家也感受到了:“在这木纳的外表下,它还有一颗/子宫般的野心”,于是,在近些年,他越来越全心投入写作,常常工作到凌晨。
三、一張辩证的脸
剑心是质朴的,温和的,在他沉默的外表下,却有巨大的丰富性。他的第二张脸孔是辩证的,这体现了他从生活中感悟到的真理。生与死、卑微与伟大、真诚和欺骗、凌辱与自尊、诗歌与社会、爱情与背叛、乌托邦及其反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辩证法在他的诗歌中无所不在的,可是,有时,他以白日与黑夜这一对意象的简单的对峙与交合来展开他的诗思。
《白日和黑夜是一对跳着伦巴的舞者》《白天和黑夜》等就是这样的作品:“在我看来,白天和黑夜,从来不是白天和黑夜/一对死敌,它们的疆界,从不设防,/而且,白天和黑夜,犹如情同手足的/同胞,相互包容,/你会发现,阳光总会在它的背后,留出/空间,让黑暗的影子歇脚;/一到了晚上,黑夜也常常把星光涂抹在/脸上,让月亮端坐怀里;/它们亦如夫妻,相敬如宾,你给了我一个最长/白天的夏至,我就还你一个最长黑夜的冬至;/它们更是举案齐眉,把一个没有裂缝的一天,/恭敬地给了无常的岁月”。(《白天和黑夜》)
在这黑夜与白天的交织中,剑心更愿意是一只萤火虫,那么弱小,那么微弱,在黑暗中给自己重生的机会:“它等待天黑 在这夜色充盈的晚上,它就会/像一盏灯笼,将自己点亮,/尽管微弱, 但它的持久,正缓缓穿过/山谷的身体,灼痛了空气,/它那,飘忽不定的踪迹,仿佛美妙的/旋律,终究成为,黑暗里闪亮的音符。/我知道 它虽然自带光明,却惧怕阳光,/因为太阳,会嫉妒来自其他所有的光源。/夜幕下,难怪它亲近黑暗,它一直把星星/当作同类,/在对黑暗的依赖中,它每一次现身,都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萤火虫》)
四、一张乌托邦之脸
剑心作为一个从激情燃烧的时代走出来的诗人,他确实有比较强烈的乌托邦情怀。他的《灯塔》中有这样的抒怀:“在孤岛上/你矗立成一把利剑/每次亮剑/你都戳痛夜的神经//被撕裂的黑暗/留下硕大的窟窿/海的皮肤 因为你/才有了律动的光亮//你是倒映在海里的星星/在星星眼里 你更像是异类/而在我的眼里/你就是我前行的勇气”,这样的抒情和豪情,有他自己时代的印迹。这样的诗还有不少,比如《信仰》《白鸟》等,在《花逝》和《石榴花》中也有,只是在女性之光中显得柔和了。
《灯》写得比《灯塔》更好,因为,它把时间和现实的阴影带了进来,写得质朴而有哲理:
天己经黑了,屋里显得格外昏暗
我照例去打开那只台灯
每当此时 那是它最兴奋的时候
而我的书桌又会露出真容
但今天它却如此静默 没有反应
四壁依然隐没在一片黑暗中
原来是线路出了问题
灯和我一样 只有无助地等待
远处灯火通明,歌舞城的霓虹灯
又眨起了狡黠的眼睛
我忽然想到 再明亮的灯
没有电 还不是一具
被墨色戏弄的躯壳
而一旦通电 再丑的灯
也会让黑暗蛰伏
《我依然是一抹耀眼的绿色》是剑心的代表作之一,对这首诗已经有不少评论,这里不作过多的展开,我也曾经有过一段诗评,现摘录如下:
“王建新的诗歌里一直有一种激情,一种压低了的、被时间的溪流冲洗过的激情。被斩首的激情,也仍然是一种激情,它是岩浆的冷却,也是来自冰川时期的针叶植物的种子。《我依然是一抹耀眼的绿色》也是一首这样的诗,它歌唱了越过了春天和青春的绿,歌唱了那种被阉割过,但仍然顽强地存在着的激情。诗中的绿是特别:这是艰难的绿,仿佛是悬挂在仙人掌的怒刺间的破碎的云彩;这是白发的绿,越过理想和理想给予的种种欺骗,越过生活的平庸和岁月的冷漠,在内心重新找到的黑发和豪情;这也是迟到的绿,那么迟,以至于它几乎还只是种子”。
五、一张洋溢批判精神的脸
在剑心质朴的处表下,也有一张批判与反思的脸,这是他逾越一般乌托邦写作的地方。他的许多诗歌,如《理发师》、《鸟笼》、《玩》、《静物》、《浮躁》、《季节的赝品》、《海报上的人物》等均是佳作,体现出剑心诗歌最有现代感和最有力量的一面:
我这颗头颅,从小到大,被无数理发师
玩弄于掌股之上,成为他们表演的道具,
我知道,赞许的目光,有多少次在飘落 的碎发里,逸走了太多从来的机会
《理发师》
饭来张口的日子里
让它记起了觅食的辛苦
从那—刻起
它被阻断了通往天空的自由
你看到 ,笼骨
正一点点刺穿了它飞翔的权利
《鸟笼》
生存法则里
一直上演着玩与被玩的摶弈
規则只是掩人耳目的把戏
而潜规则才是躲在
套路背后冷笑的真正玩家
《玩》
在《静物》中,剑心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那牛头白骨在控诉着人类:
而我更震惊于一场杀戮
是谁让它身首异处?
在将牛头成为静物前
猎手已将自己的灵魂追杀
因此 最应该成为静物的
首先是那把举起的屠刀
《握手》是剑心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他以罕见的简洁写下了对这个冷酷社会的思考与批判,在苦涩中发出冷冷的光芒:
冰冷的手从冰冷中醒来
它模仿我离逝的手掌
让我体面的露出完整的手臂
至少能做出常人—样的姿式
僵硬的手掌,没有关节
连藕断丝连的神筋也没有
我的手臂和我的手掌
一直隔岸相望
这只,手掌中的膺品
曾无数次想走进握手的行列
因为,怕被识破
也无数次逃回我的袖管
它对握手已经非常生疏
与陌生的手掌相握
往往被手掌的陌生排斥
每当夜晚,我会想起
我那双曾经手指飞扬的手掌
我凝望着这双假手
感叹,它给我带来某种尊严
六、一张朝向故乡的脸
最后的一张脸,是一张比童年更早的脸,深深埋在剑心的内心。这些年,在越来越多的日子里,他向自己血液中埋藏得最深的那张脸游去。
根据诗人帕瓦龙的记念文字,我们知道作满族人的剑心的一些往事。其实剑心真正的满人姓氏叫“完颜”,祖上属正白旗。剑心对祖上三代,记忆十分清晰,他曾祖相当于今天的杭州警备区司令,在杭州旗营里威望和权力十分崇高,清朝中晚期的杭州十大城门也由他曾统辖,这在当时是一度风光无限。剑心祖上的家道是从他爷爷这辈开始败落的,民国革命清朝亡后,满人的好日子到头了,为了不被汉人杀头,为了子孙繁衍生息,从此“完颜”改为了“王”姓,好歹“王”姓也是中国的第一大姓,“完颜”既有“王”姓谐音,也多少保留一点尊严,却也实在无情告示了一个姓氏从此消亡,彻底为汉姓同化。剑心爷爷那一代是住在龙翔桥一带的,“文革”家里还有一卷光绪皇帝的诏书和一本厚厚的家谱,但为了躲避文攻武斗,统统一把火烧光了。
《方言》是一首寻找自己声音源头的诗,也是剑心最感人的力作:
满语 曾经是旗人的光环
辛亥年 武昌起义
“反满”的阴影 笼罩着
杭州城每个旗人
方言 成了旗人的魔咒
成为他们避而远之的瘟疫
为了避免“被屠”的境况
旗人纷纷收敛起翘舌的卷音
像藏匿旗袍一样
将乡音掩埋在咽腔的底部
不敢在汉人面前有半点流露
从此 杭州方言代替了满语
成了他们的家乡话
其实 这道裂痕
至今一直将我
与我的祖籍和故土劈为两半
作为旗人的后裔
我对满语完全陌生
小时候 奶奶也从来不教
而她常常会操一口
我听不懂的方言自言自语
仿佛怀念甚至嗣守
这难以复活的乡音
我从呀呀学语 杭州话
就成为喂养我的母语
她给了我许多表达的养分
甚至为我的口音
烙上了地方的印记
每当我说着杭州话
总觉得自己被一种方言遗弃
而又被另一种方言收养
建新认为自己的祖上来自满洲里,当然,也许这是他的幻觉。近年来,建新思乡日切,向许多朋友打听满洲里或东北满族自治县的近况,他正在策划做一次寻根之旅。按照计划,大量的类似《方言》这样的佳作将源源不断,可是,他的计划中断了。他离开了自己的写作计划,但灵魂,已经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