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世纪50年至今,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基于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这种特殊的关系,要教授学习者中文,不可避免会面临中华文化的讲解与传播。在这个方面,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着眼于中华文化传播领域的新起之秀——期刊《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介绍其基本信息,对该杂志做简要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播;意义
一、简介
(一)起源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这本杂志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系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1993年,厦门大学举办了“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的探索座谈会”,会后出版了《(从零开始》的论文集。后来,厦门大学成立了华夏传播研究的基地,厦门大学的华夏传播研究事业继续发展,出版了《华夏传播研究丛书》和《华夏传播论》,2017年,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创办了《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论丛。
(二)内容和栏目方向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是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清果与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钟海连主编的半年刊,自2017年创办至今,共有六辑成果。《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的内容不是单调的,于“中华文化”和“传播”这两门课题而言,甚至是包罗万象的。它拥有“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这样的大平台,又因土生土长于新闻传播学系,便以传播学为依托,并且它还“广纳贤士”、“广听贤言”,国内外的中华文化研究学者和新闻传播研究学者都是它的“后宫佳丽”,为它提供丰富的内容。在这里,古代中国的文学、史学以及哲学都与传播学碰撞出灿烂的火花,也是多位学者前辈思想和学术激荡的浪花。每一辑都由几十篇论文构成,这些论文又归属于不同的栏目之下,每个栏目都有海内外学者担任专栏主持人。往往对某一种文化的传播研究,既有不同学者从横向的角度进行探讨,又从纵向的角度进行承接式的研究,达到一脉相承的呼应。
栏目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十个方面:
(l)基础理论,研究中华文化的传播思想、传播制度与传播方法等;
(2)历史发展,研究不同时代传播观念与传播技术等方面的变迁;
(3)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
(4)传播理论,含组织传播、健康传播、公共传播、政治传播、科技传播、跨文化傳播、情感传播、新媒体传播等各领域;
(5)古今融通,注重中外传播智慧的比较研究和中国传播观念的古今传承;
(6)新书评论,介绍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领域中的新作;
(7)经典发微,注重挖掘中华文化经典作品中的传播智慧;
(8)学术动态,介绍海内外学者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新成果,发表相关的学术会议综述和研究著作的书评;
(9)传播实践,着重推介那些致力于国学运用的新观点和新做法,推进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经验;
(10)国学新知,国学领域有创见的论文。
二、评价及建议
(一)评价
“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使命,也是学者的责任。”[1]当代学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我国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添砖加瓦。《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论丛作为国内第一部“中华文化传播”领域的专门期刊,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华文化传播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首先,论丛内容丰富,设置的十个栏目涵盖了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主题较多,汇集了大量学者的学术观点。于读者而言,不仅能快速了解充分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情况,而且还能观察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知识和研究方式上都能受益匪浅。其次,论丛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学术系统。以期刊的形式持续出版,前辈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后辈学习而获得的新知或者是对他人研究的深入探讨甚至是自己对前文的修正,都能在这本论丛中找到踪迹,并且能持续的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久而久之,还能清晰地观察到对某一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再次,总的来说,论丛所做的研究是“共时”的,收录的论文都是当下的学者对“中华文化”和“传播学”相关问题做的当下研究,即不同学者乃至读者都处在同样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现状下,对学术问题的讨论更有共鸣感,不至于出现理解断层,彼此间的交流感也更强。最后,论丛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大平台,避免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无奈。学者们通过论文间的学习和交流,也能获取新知从而得到提升。
(二)建议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论丛是近三年来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领域中的新作,也是唯一一部专业性较强的论文合集,在做出新作为、承担新使命的同时,还需要作出新改变,以更好地服务学者和读者,更有力的为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领域做贡献。
首先,“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论文和研究“中华文化”的论文杂糅,虽然有栏目之间的区分,但是没有对栏目进行分类,虽然“中华文化与传播”本来就是一个涉及“传播”和“文化”两个领域的学科,但是每篇论文的研究都各有侧重点,可以先做区分,再分门别类的进行排版,便于读者更快速、清晰的找寻相关文献。其次,就内容来看,有关“中华文化”及其传播研究的论文数量明显少于“传播”领域的论文,会让一些读者认为这只是一本在宣传“传播学”的同时将部分传统文化杂糅其中的杂志,于“中华文化与传播”这门汉语国际教育核心学科而言的专业性不强,在后续的编辑中,可以适当增加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上文中提到的本期刊是做的“共时”的研究,这既有利也有弊。当下的研究和新的探讨固然重要,但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重大结论也应该重视起来,应当在该期刊中占有一席之地。将历时的研究成果和共时的研究成果总结起来,才能更称得上“专业”和“成熟”,也能建立一定的权威性。
总的来说,《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论丛的出版是谢清果教授和钟海连前辈以及无数学者们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更是身为学生的我不可望其项背的成就。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后辈之一,十分感谢学者前辈们的学术分享,更敬佩他们的学术研究精神和能力,我会继续努力,向前辈们学习,争取早日为中华文化与传播献出绵薄之力。也祝厦门大学的《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论丛越办越好,祝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稿约[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9(02):417-418.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重庆 400074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播;意义
一、简介
(一)起源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这本杂志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系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1993年,厦门大学举办了“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的探索座谈会”,会后出版了《(从零开始》的论文集。后来,厦门大学成立了华夏传播研究的基地,厦门大学的华夏传播研究事业继续发展,出版了《华夏传播研究丛书》和《华夏传播论》,2017年,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创办了《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论丛。
(二)内容和栏目方向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是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清果与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钟海连主编的半年刊,自2017年创办至今,共有六辑成果。《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的内容不是单调的,于“中华文化”和“传播”这两门课题而言,甚至是包罗万象的。它拥有“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这样的大平台,又因土生土长于新闻传播学系,便以传播学为依托,并且它还“广纳贤士”、“广听贤言”,国内外的中华文化研究学者和新闻传播研究学者都是它的“后宫佳丽”,为它提供丰富的内容。在这里,古代中国的文学、史学以及哲学都与传播学碰撞出灿烂的火花,也是多位学者前辈思想和学术激荡的浪花。每一辑都由几十篇论文构成,这些论文又归属于不同的栏目之下,每个栏目都有海内外学者担任专栏主持人。往往对某一种文化的传播研究,既有不同学者从横向的角度进行探讨,又从纵向的角度进行承接式的研究,达到一脉相承的呼应。
栏目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十个方面:
(l)基础理论,研究中华文化的传播思想、传播制度与传播方法等;
(2)历史发展,研究不同时代传播观念与传播技术等方面的变迁;
(3)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
(4)传播理论,含组织传播、健康传播、公共传播、政治传播、科技传播、跨文化傳播、情感传播、新媒体传播等各领域;
(5)古今融通,注重中外传播智慧的比较研究和中国传播观念的古今传承;
(6)新书评论,介绍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领域中的新作;
(7)经典发微,注重挖掘中华文化经典作品中的传播智慧;
(8)学术动态,介绍海内外学者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新成果,发表相关的学术会议综述和研究著作的书评;
(9)传播实践,着重推介那些致力于国学运用的新观点和新做法,推进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经验;
(10)国学新知,国学领域有创见的论文。
二、评价及建议
(一)评价
“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使命,也是学者的责任。”[1]当代学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我国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添砖加瓦。《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论丛作为国内第一部“中华文化传播”领域的专门期刊,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华文化传播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首先,论丛内容丰富,设置的十个栏目涵盖了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主题较多,汇集了大量学者的学术观点。于读者而言,不仅能快速了解充分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情况,而且还能观察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知识和研究方式上都能受益匪浅。其次,论丛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学术系统。以期刊的形式持续出版,前辈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后辈学习而获得的新知或者是对他人研究的深入探讨甚至是自己对前文的修正,都能在这本论丛中找到踪迹,并且能持续的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久而久之,还能清晰地观察到对某一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再次,总的来说,论丛所做的研究是“共时”的,收录的论文都是当下的学者对“中华文化”和“传播学”相关问题做的当下研究,即不同学者乃至读者都处在同样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现状下,对学术问题的讨论更有共鸣感,不至于出现理解断层,彼此间的交流感也更强。最后,论丛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大平台,避免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无奈。学者们通过论文间的学习和交流,也能获取新知从而得到提升。
(二)建议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论丛是近三年来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领域中的新作,也是唯一一部专业性较强的论文合集,在做出新作为、承担新使命的同时,还需要作出新改变,以更好地服务学者和读者,更有力的为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领域做贡献。
首先,“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论文和研究“中华文化”的论文杂糅,虽然有栏目之间的区分,但是没有对栏目进行分类,虽然“中华文化与传播”本来就是一个涉及“传播”和“文化”两个领域的学科,但是每篇论文的研究都各有侧重点,可以先做区分,再分门别类的进行排版,便于读者更快速、清晰的找寻相关文献。其次,就内容来看,有关“中华文化”及其传播研究的论文数量明显少于“传播”领域的论文,会让一些读者认为这只是一本在宣传“传播学”的同时将部分传统文化杂糅其中的杂志,于“中华文化与传播”这门汉语国际教育核心学科而言的专业性不强,在后续的编辑中,可以适当增加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上文中提到的本期刊是做的“共时”的研究,这既有利也有弊。当下的研究和新的探讨固然重要,但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重大结论也应该重视起来,应当在该期刊中占有一席之地。将历时的研究成果和共时的研究成果总结起来,才能更称得上“专业”和“成熟”,也能建立一定的权威性。
总的来说,《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论丛的出版是谢清果教授和钟海连前辈以及无数学者们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更是身为学生的我不可望其项背的成就。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后辈之一,十分感谢学者前辈们的学术分享,更敬佩他们的学术研究精神和能力,我会继续努力,向前辈们学习,争取早日为中华文化与传播献出绵薄之力。也祝厦门大学的《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论丛越办越好,祝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稿约[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9(02):417-418.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重庆 40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