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工程制图课程改革与探索

来源 :装备制造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协同育人的课程设计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结合任务内容有效融入标准意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专业素养,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其他文献
在农业采摘的工作中,人力采摘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量的采摘需求.借助采摘机器人代替空余劳动力的方法被更广泛应用.因此,提出采摘机器人机械手臂机电一体化设计.对采摘机器人机械手臂的机电一体化结构设计:设计基于机电一体化的机械手臂底座,同时,设计机械臂农作物识别传感器,完成采摘机器人机械手臂机电一体化设计.实验结果证明:设计的机电一体化采摘机器人机械手臂,采摘位置偏差更小,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推广.
针对增压直喷发动机在正常运行工况条件下机油泵驱动系统的匹配设计问题,建立正时系统循环工况试验系统,测量不同条件下发动机的动态参数并选取了部分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不同方案的机油泵驱动系统的改变对正时系统附件运动状态的影响不大,且测试值都在合理的设计要求范围内;在机油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机油泵驱动系统的改变使得机油泵张紧器对导轨的位移峰值变化比较大,方案二的峰值均在2.5 mm内,属于正常范围,方案一峰值的最大值达到4.5 mm,超出正常误差范围,因此发动机选用方案二的机油泵驱动系统最符合要求.该试验测
基于装载机平台的用于火车集装箱平整的作业装置属具(以下称作业装置),回转机构是作业装置作业的基础部件,受力比较恶劣,一旦发生断裂失效,将导致装载机无法正常工作.对回转机构的结构形式、工况应用进行分析,找出其不足,基于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回转机构进行静态力学分析,提取应力云图和变形位移图.结果 表明,应力应变均满足要求.最终达到提升产品设计质量的目的 .
实训类别的课程有利于使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树立大工程理念、提升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而课程实训作为理论课程学习的拓展,可以使学生的工程实践和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并且可以提升他们的基本工程素养.以往的课程设计多数是为了满足某一门课程的需要而设置的,通常只隶属于某一门课程,且与其它课程之间没有衔接,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学到完整的知识体系.基于此,介绍了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石化装备设计综合实训”改革和实践情况.该综合性课程实训的设置理念是基于专业认证和新工科教育培养的要求而进行的改革和实践探索,
超声复合电解技术不仅可以对硬脆材料加工还可以抛光零部件表面的毛刺,设计超声振动系统各部分,利用ANSYS仿真软件中的压电耦合模块对超声振动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并对参数进行优化,让振动系统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利用超声振动系统振幅检测装置验证优化后的振幅达到加工要求.对于四冲程内燃机的清洗可采用超声复合电解抛光的方式,难点在于超声加工抛磨与电解加工的匹配.
新工科的内涵要求工程教育要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工程人才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得出了工科的内涵和新工科对工程人才的能力要求,找出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实践表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有向各高校推广和学习的意义.
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平台,以产业学院建设和推广现代学徒制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强化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依托支柱企业联合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为了使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常州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需求和常州工学院智能制造相关专业优势,通过政行校企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针对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管理架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为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针对高职工科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问题,挖掘梳理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材中充分体现“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工科教材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在新工科建设和“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背景下,以机械设计综合实训为例,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出发,探索以学生为中心、项目竞赛为驱动、产出为导向的多维度教学创新模式的实践路径与方法,将教学、育人、竞赛、项目、成果融为一体,实现学以致用、研以致用,形成具有机械专业特色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