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师定位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ery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正视,正视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教学模式需要深入理解和适时创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呢?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但在教学中是否意味着要以探究式为主呢?并非如此,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能得到解决的,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不是脱离实际地盲目地去探究。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而且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时,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三维目标需要有机结合
  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内容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都被忽视和冷落,而新的课堂教学则要求十分注意这三个层次目标的有机结合。但是由于经验的不足,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双基目标的落实
  新课程教学目标不但重视双基目标,而且对其赋予新的内涵。新“双基”与过去相比,它更强调“双基”的形成过程,强调其中蕴涵的思想方法。落实双基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必须明确的问题,但由于认识上的片面,课堂教学中双基目标缺乏或含糊不清,教学中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仍然存在。例如:对集合中“三性”的训练过于细微,对定义域过于人为化的技巧训练,等等。这样的训练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们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不单纯是为了熟练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训练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体会数学的价值,因此技能训练必须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2.新增内容的准确定位
  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道,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对导数内容,不应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求导公式,进行简单求导训练,而应首先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的实例了解,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和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率都可以用导数来描述,要避免过量的形式化的过程练习。
  3.过程、方法、目标的衔接
  这三者结合是新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有些教师在设计和操作中出现了三者“游离”的现象,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的发展分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直接教给学生结论,而忽视知识形成和产生的过程,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导致了学生总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目前,虽然在课堂实施新教法,但由于教师怕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放开让学生积极思维,还有的在学生合作交流未进行到底时,就草草收场,代替学生得出结论。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现象,应注意克服。
  4.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实现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当前,在数学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环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低效的。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必须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开阔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美,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三、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高中数学课程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应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应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教材被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应是数学新课程课堂普遍的现象。但由于对课程资源缺乏认识或经验不足,出现了教学内容偏离新课标的现象。
  1.教材地位被削弱
  有的教师讲究片面超越教材,过多过早地补充内容,甚至偏离课本而大谈从网上下载资料,教学内容失去了支撑。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生活素材,片面删除了教材中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先进科技成果的题材,把“生活世界观”作片面理解。
  2.问题情景的设置偏离目标
  在情景设置时,不少教师情景设置目的不明确,创设的情景只是作为课堂摆设,情景内容脱离实际,设置的形式呆板单一,情景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滥用多媒体等。因此,教师要学会创设情景,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3.联系实际要有实效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加强生活与数学的接轨。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数学的“外衣”。有些课堂上,教师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正确把握教师角色转换
  数学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教师要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包括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和多重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
  1.刻意强调学生的独到见解而忽视价值评价
  数学课上,教师过分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事实上,有的方法巧妙,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过分制造答案的不唯一性;过分重视貌似热烈的问题讨论,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很重要。但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性,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应当适时的进行价值评价,正确处理学生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
  2.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忽视教师的引导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是高中数学追求的基本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忽视教师作用和学生过分自主的现象,由于教师作用的丧失,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只在原地徘徊,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引导相统一的过程。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教师要拓宽他们的思路。总之,教师的引导是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3.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而忽视正面教育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习上的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习有困难、自信心较差的学生要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完整的表扬既有表扬,又有批评与激励。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要明确指出,使模糊的数学问题得到澄清。
  五、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并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还应当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现行的新教材很好地执行了这一理念。因为每册书都设立了研究性学习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我们应重视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笔者认为只利用好几个研究性学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应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应从教材的例题和平时的练习题中合理选材、组材,编制研究性学习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能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发现、探索、提炼、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品质。
  总之,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实施者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课改的方向有问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也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更需要我们不盲目迷信任何一种固定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教学水平迈上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能给学生带来最好的教学效果,无愧于“辛勤的园丁”这个称号。
  【组稿编辑:杨西彻】
   (作者单位:711700陕西省富平县迤山中学)
其他文献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位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
期刊
【摘要】由于农村高中特殊的区位特点和闭塞的信息环境,导致了学校的教学方式的落后,再加上由于外出务工等社会问题引发的留守学生心理等问题,农村高中的教学质量每况愈下。新课改的实施给这种种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农村教师应该依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积极推行数学课堂理性评价方式,培养出真正健康、上进、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关键词】农村 高中 数学课堂 评价 探究    高中新课改明确要求
期刊
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看待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现今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许多新思想、新问题不断出现,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这就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学的德育工作?笔者就此谈几点浅见:  一、传统的德育教
期刊
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一个人心理的健康往往比身体健康要重要得多。因此,在国际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下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培养有用的人才,必须在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上狠下工夫。    一、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
期刊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本次课程改革以培
期刊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理论关注较多,实际措施甚少,本文着重从教育的实践中探寻一些着手的方向,抛朽砖以引良玉,旨在促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切实加强校园各方面环境建设,让广大青少年能愉快健康地成长,成为真正健康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关键词】校园 硬环境 软环境 学生 心理健康 和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教育工作者往往只重视学生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
期刊
农村中学生的“偏科”现象特别严重,大多数教师发现学生到了初三,数学成绩就会出现一个大滑坡,一些学生也因此出现种种消极心理。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初三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误区和消极心理及其成因作简单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心理障碍    1.畏难心理,自我心理压力得不到充分释放  进入初三后,由于中考的临近,随之而来快速的学习节奏,繁重的学习任务,长时间的学习,再
期刊
【摘要】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应和学生互换角色,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认知过程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提问,让学生学会质疑,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留给学生提问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  【关键】提问权 主体 创新 学生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躬自省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笔者以往的教学方法死板,老套,问题
期刊
人们常说: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点亮了别人,这名话虽说有点过时,可也可以由此看出教师是天底下最伟大的职业。笔者认为,教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有一颗宽容而博大的爱心,爱所有的学生。当然要想真正做到博爱,如果不经过长期的职业磨练,做起来是很难的,毕竟教师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而不是神。但是一旦从事教书育人这个职业,那么个人感情就会被这个职业定格,就不再是单纯的私人感情,而是师者的情感。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当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班主任要以班级为中心从学生的各个方面来考察班级德育工作,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就必须提高班主任班级德育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班主任 德育教育 班级管理    今天,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和目标追求趋向多元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班主任必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