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及里 探寻意义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n_s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名师的课,常令听课教师拍案叫绝。但学名师的课,简单模仿却常常事与愿违。原因有二:其一,好课是从教者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堂好课,应该是数学教师全部数学素养在某个特定课堂情境中的自然挥洒。一招一式、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自然只能貌合神离、南辕北辙;其二,名师的示范教学只是告诉教师“可以这样做”而不是“必须这样做”。鉴于此,探寻名师“为什么这样教”或“可以这样教”背后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名师课堂的精髓,而且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或许更具借鉴意义。本文撷取名师课堂调控的经典案例试作分析。
  一、 设疑,意在集波成澜
  【案例1】“圆的认识”“直径”教学片段(执教者:特级教师朱菁如)
  师:怎样的线段是圆的直径呢?我猜出多数学生不是不知道,就是说不清楚。这样吧,我在圆上试着画一条直径,画对了,你们就立即喊“对”;万一我画错了,你们可千万不要客气,看谁能立即喊出“错”。(师故意将直尺放在偏离圆心的位置,提笔想画)
  生:错!
  师:还没开始呢。
  生:老师,你的尺放错位置了,应该放在圆心上。
  师:噢,原来是这样。(反衬出:直径必须通过圆心)
  师调整好直尺的位置,并从圆上某点开始画起,画到圆心时故意停下。
  生:错!
  生:这才是一条半径,还得继续往下画。(反衬出:直径不是半径,直径比半径要长)
  师继续画下去,眼看要画到圆上另一个点时,教师不露痕迹地停下了笔。
  生:对!
  生:不对!错!我们上当了!
  师:你们说对的,怎么又反悔啦?
  生:还没到圆上呢,你就把笔停下了。
  生:还得再往前画,画到圆上。
  师继续画下去,就在学生喊“对”时,又悄悄地往前画了一小段。
  生:不对!错!
  生:又出头了!
  师:那干吗喊“对”呀?一会儿“对”,一会儿“错”,我都让你们给弄糊涂了。那直径到底该怎样画呀?
  生(七嘴八舌地):得通过圆心。
  生:两头都得在圆上。
  生:还不能出头。 (反衬出:直径两端都在圆上)
  师:哈哈,这就对啦!数学上,我们把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请你们在自己画的圆上画出一条直径。
  【品评】古人云:“学贵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上例的教学,朱老师深谙此理,教者凭借敏锐的教学智慧,看到了知识背后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通过科学合理、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多次“设疑”,一次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一次次反问思辨、比较鉴别中,数学表达变得凝练,数学思维变得灵活,数学思考变得深刻。原本模糊的未及言明的直径特征,被反向“摩擦”得分外鲜明。直径的特征十分清晰有力地嵌入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概念教学的深度建构自然形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协调”,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上例的教学对此作了生动的诠释。
  二、 点拨,旨在触类旁通
  【案例2】“认识整万数”教学片段(执教者:特级教师徐斌)
  在课尾的拓展应用环节,教者出示了一道开放题“猜房价”:
  这是一幢漂亮的别墅,它的房价是个整万数,在计数器上拨珠时用了3颗珠子,猜一猜它的房价是多少万元?
  这是一道富有思维含量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猜数的过程中,对整万数的特征及组成有进一步的理解,与此同时,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思考。
  实际教学时,学生在猜出3万、30万、300万、3000万这四个数后,便思维受阻,思路再也打不开。为便于比较,可以先来看一看一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处理:
  师:还有哪些可能?
  学生一时还是想不起来,于是教师自举实例进行引导。
  师:比如111万是个整万数,拨珠时也用了3颗珠子啊。
  在教师的启发下,部分学生陆续想到了其他答案。如21万、201万、12万等。
  再来看特级教师徐斌的教学处理:
  学生猜出3万、30万、300万和3000万这几个数之后。
  师:这几个数分别把3颗珠子拨在什么数位上?
  生:分别拨在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上。
  师:对,这四个数都是把3颗珠子拨在了同一个数位上。还可以把这3颗珠子拨在——
  生(恍然大悟):还可以拨在两个数位、三个数位上。
  师:四个数位上行吗?
  生:只有3颗珠子,不够拨在四个数位上。
  师:好,那同学们想想把3颗珠子拨在两个数位的整万数可能有哪些,拨在三个数位上呢?
  接着引导学生有序列举。
  拨在一个数位上:3万、30万、300万、3000万。
  拨在两个数位上:12万、21万、102万、120万、210万、201万;1002万、1020万、1200万;2001万、2010万、2100万。
  拨在三个数位上:111万、1110万、1101万、1011万。
  最后让每个小组联系生活实际,筛选出合适的房价。
  【品评】上例的教学确实能引发数学课堂中教师到底该如何点拨的诸多思考。点拨教学意在点明学生智慧之灯,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旨在指点迷津,拨开疑云。精当的点拨教师要把握好三个关键:一是适时,即把握点拨的有利时机。应点拨在学生的“应发而未发”之时,“似懂而非懂”之处,“无疑而有疑”之间(上例中青年教师的点拨时机是恰当的)。二是适度,教师的点拨应注意控制难度,把握深度,巧设坡度,创激亮度。应认识到点拨的根本目的在于把裹在疑难问题上的一层“窗户纸”点破一个“小洞”,给学生提供继续探究的契机和空间,让其展开思维的翅膀,独自去领略“洞”里的世界。三是适宜,即选择点拨的有效方法。细细品味,上例中两位老师点拨水平的高下恰在此处。徐斌老师的点拨,大气、智慧,由表及里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由此及彼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开阔地带”。在此过程中学生或恍然大悟,或触类旁通,或悠然心会,思维火花得以点燃,思维潜能得以挖掘,策略思想得以形成,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 纠错,重在平等对话
  【案例3】“中括号”教学片段(执教者:特级教师华应龙)
  师:请同学们用递等式计算25×[133-(78 45)]。想一想,怎样有条理、有层次地写出计算过程。
  生独立计算,随后交流算法时出现了下列常见错误:
  25×[133-(78 45)]
  =133-123 =25×10 =250
  为便于比较,先来看看A老师的教学处理:
  师:同学们请看,该同学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第一步的“25×”没有抄下来!
  师:是这样吗?
  生(齐):是!
  师(补上“25×”):大家记住了,暂时不需要用的数也要一步一步地抄下来,千万不要忘记了哦!
  A老师的教学十分“眼熟”,其处理也可谓单刀直入,直指错误。遗憾的是,整个过程仅昭示了教师的引导行为,学生纠错的心路历程未开始便在师生对与错的简单对话中宣告结束。
  再来看华应龙老师的教学处理:
  师:刚才我发现不止一个人这么写。结果对了,大家觉得这样?
  生:错了。
  师:哪里错了呢?
  生:133-123 不等于25×10。
  师:还是请刚才写这个式子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写。
  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得数,再用中括号里的一个数减去小括号里的得数,等于10,10再乘中括号外的数,最后得数是250。
  师:听他这么说,你们觉得这么写有没有道理?
  生(齐):有道理。
  师:刚才有人说不对,哪儿不对了?
  生:我觉得应该写25乘133减去123的差。
  生:我觉得应该写25乘括号133减去123的差。
  师:我听出来了,这儿没有算的还要抄下来。不抄的话,上下两个式子就不相等了。这位同学知道等号可以表示得出的结果,但忽略了等号最基本的含义是表示相等。(指着相应的算式)现在上下两个式子相等吗?
  生:不相等!
  师:数学符号都是有来由的。有个数学家说过,用两根一样长并且平行的线来表示相等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等于号不单单表示这个数是上面算出来的,还表示这两个式子相等,所以,这样写就有点问题了,是吧?
  (师生共同订正错例)
  【品评】从案例中两位教师的教学比较来看,后者教学的成功恰在于教者以理解的态度所构建的平等对话、真诚沟通的氛围、环境及所展开的丰富的过程。片段中,教者以“中立者”的客观姿态,一是为“出错者”提供申辩错理的机会,这就使“错例”中的合情成分受到正规,“错例”中的谬误之处得以点明,这为纠错活动的深入奠定了基础。在此以后,教者又让“观错者”畅谈策略,由此,“旁观者”的思考、感悟被作为纠错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得以利用。平等对话再加教师的精准点化,这就使纠错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深入而充分,释疑解惑也显得精到而自然。课堂差错在所难免,学生间的差异也客观存在。正确处理学生间的差异,教师所要做的是淡化“差”,尊重“异”,因为“差”具体表现为人的能力大小、水平高低,而“异”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人生来就有差异。客观面对课堂差异,科学合理地纠错,该教学片段给出的启示是,平等对话再加精准点化则不仅有利于智慧、灵动数学课堂的构建,还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 评价,贵在有的放矢
  【案例4】 “分米、米的认识”1分米的教学片段(市数学中心组同课异构活动,执教者分别为:张明老师和特级教师汤建英)
  张明老师的教学:
  师:直尺上哪儿到哪儿是1分米?
  生:从0厘米到10厘米是1分米。
  生:从10厘米到20厘米是1分米。
  生:从20厘米到30厘米是1分米。
  生:从3厘米到13厘米是1分米。
  生:从23厘米到33厘米是1分米。
  由于教师既不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回答中真正出彩的地方,又不能在思考策略上作有价值的引领,所以每次回答后,教师只能用“你真棒,真聪明”“很好,你也很聪明”之类的话来敷衍,评价语言机械、苍白、无趣,课堂显得互动不足,气氛沉闷。
  汤建英老师的教学:
  师:直尺上哪儿到哪儿是1分米?
  生:从0厘米到10厘米是1分米。
  师:真棒,从尺子的起点开始找到了1分米。
  生:从10厘米到20厘米是1分米。
  师:你听得很认真,还能接着找到1分米。
  生:从20厘米到30厘米也是1分米。
  师:这个“也”用得真好,看得出你也很赞同前面两位同学的说法。
  生:从3厘米到13厘米也是1分米。
  师:这个发现与众不同。
  生:从23厘米到33厘米是1分米。
  师:听起来大家很会接龙游戏啊!(此时还有一些小手高高举着)
  师:老师相信有很多小朋友也能这么说,也说得这么好。那么多小朋友都知道,我们就不重复了。行吗?(虽未发言,但已肯定,更何况在商量!一只只小手轻轻地放下)
  【品评】新课改以来,课堂评价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也走了两个极端:一是激励过度,“好”字包打天下,事实上课堂评价怎一个“好”字了得!二是放任自流,不敢(会)评价,以致出现“一个发言,众人抢着补充”“多人发言,内容一样”“多次发言,都在同一层面绕圈”等现象。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重要反馈与促进。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的评价应该既客观准确,同时又富于启迪和鼓舞。客观准确即是要求评价活动能够对儿童的活动、思考、体验给出及时性、实质性的评判与点拨,并对他们随后的活动与思维指明方向。启迪鼓舞即是指评价除了必要的甄别与判断功能外,还应该以教师对学生的全部理解、宽容与期待,引领学生体味学习的活动、思考、发现之乐,享受学习的成功,并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状态获得积极正面的自我评价。上例中,汤建英老师的评价较好地达成了上述目标。教者能抓住最佳“评价点”,带领学生一步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与此同时,教者还能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时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机会,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对知识的理解趋于深刻。值得一提的还有教者充满机智的、贴切精彩的评价语言不断地在恰当的时机自然地流淌出来。这些语言,饱含着鼓舞,渗透着方法,传递着情感,课堂因此精彩而生动。
其他文献
【摘 要】怎样的练习学生更喜欢,很大程度取决于练习的情境是否引发学生愿意进入练习的场域,练习的追问是否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喜好”“心理喜好”和“认知喜好”出发创设练习情境,并通过“同与异”“算与理”“形与数”等方面的层层追问,探求练习的高效之策。  【关键词】练习 情境 追问  平时的教学中,时常听到教师为学生的练习情况犯愁:“这个练习并没难度,学生解题怎么就花费了那
【摘 要】计算教学是数与代数领域重要的基础内容。算理的理解是计算教学中公认的难点。就计算教学而言,可以采取用图示贯穿整个教学,用图形表征问题等方式发挥几何直观的价值。通过直观助力,让学生经历思、画、析、辨、算和悟,既可以对相关难点进行有效突破,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升几何直观素养。  【关键词】算理算法 几何直观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  【教学案例】  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教师计时,学生感受)  师:1分钟时间长吗?  生:长。  师:1分钟内能做哪些事情呢?我们来分组体验。(学生分成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五个小组)  生:我1分钟做了18道口算题。  生:我1分钟写了10个字。  生:我1分钟跳了43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  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是知识技能在运用层面上的体现,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精准的问题则是走向创新、迈向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需求,更要拓展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在观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发挥一下主导作用,提供一些有价值、有内涵、适合学生探讨的开放性话题,开展“拉家常式”的对话交流,让学生在宽松的对话环境中充分表达所思所想,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话题、问题和话题教学  话题是指谈话的中心和主题。话题有别于问题,问题是指需要研究解决的疑难和矛盾,一般有明确的指向,常依托具体的题目和其他学习材料予以呈现。话题的指向较为模糊,
【摘 要】汇总小组意见形成小组共识,是小组合作性知识形成的主要途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任务要求引领——让小组必汇总,方法能力培养——让小组会汇总,汇总载体提供——让小组能汇总,是有效引导小组形成合作共识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汇总意见;达成共识;提升效度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要经历三个过程:一是个体观点呈现,二是观点深度互动,三是达成小组共识。这三个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界限往
【摘 要】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教学浪费的现象,如教学机械重复、纠缠于枝节性的问题等,往往徒增学生负担而成效甚微。针对这一现象,选取“积的变化规律”为教学主题,进行了将两节课的内容并到一节课中教学的实验,取得了有说服力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的浪费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  一、引言  顾泠沅教授曾指出,现在的小学数学教育存在很多教学浪费的现象,教材和教学很多时候纠缠于枝节性的问题而忽视了知识
【摘要】本研究以浙江省4个地区40所幼儿园为研究对象,调查幼儿园管理质量现状。结果显示,幼儿园管理质量总体达到合格水平,还有待提升。具体而言,教师主体性未充分激活,园长专业引导意识薄弱,内部评价机制尚未健全。建议幼儿园应当推进园所管理民主化,保障教师多渠道参与;提升园长领导力,助推园所高质量发展;构建幼儿园自评机制,增进评估发展功能。  【关键词】浙江省;幼儿园管理质量;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数学概念课在小学阶段占了很大的比重,掌握好数学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领域的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而现在概念教学课堂上出现上不完或者上得琐碎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抓住数学本质。要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围绕本质特征展开教学,路径可以有多种,如从几何直观入手,也可以从多元表征入手,笔者认为,如果能设计好整节课的“核心问题”,抓住概念的数学本质,可以让教学流程变得紧凑而简单,提升概念课
【摘要】本文从园本课程开发中的常见问题入手,围绕顶层设计、实践建构、全园推广这3个园本课程开发的必经阶段,结合S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实例,探讨各阶段的侧重点及推进策略,包括:基于园情架构清晰的顶层设计,依托“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推动核心团队的课程研发,在全园常态化运作中促进课程不断更新、完善。  【关键词】园本课程开发;顶层设计;实践建构;更新完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