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充分利用短短的45分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适时留下“空白”,给学生自觉思维的空间。本文就科学课堂教学出发,从(一)旁征博引教会方法(二)制造悬念善用评价(三)抛砖引玉巧设“中场” (四)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等方面谈作者对此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科学教学空白教育
“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遐想和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去主动探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空白艺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旁征博引 教会方法
教学中采用“空白”艺术,克服了“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并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平时分析问题时,为揭示某个问题的结论,我经常旁征博引,讲出教学的部分或大部分内容或给出一定的条件,余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想像、去推测。经常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大量的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完成一道一道工序,帮助学生温习旧知、扫除障碍、作好铺垫、唤起联想。 “空白”的设计,着力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二)制造悬念 善用评价
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学而不思则罔。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讲授过程中,应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教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稍作停顿,布下空白。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 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先演示“铁球碰鼻”实验,即取一个铁球作为摆球,用绳把它悬挂起来,把铁球移离平衡位置,从贴近教鼻子处,由静止放开小球,当铁球荡过去又荡过来,十分靠近他鼻子时,却不会碰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铁球荡向老师鼻子时,老师一点都不怕?其中有什么规律?多数学生感到所提问题与日常生活经验相互矛盾,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那种急于想知道理论上解释的欲望难以压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这一问题的提出,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若学生发表看法和见解时,教师也不要急于肯定、否定或补充,而是有意识地形成第二段空白,让发表见解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的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讲,延迟评价则有搜集反馈信息和作出正确处理的时间,使教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
(三)抛砖引玉 巧设“中场”
对于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同时配以相应的空白,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归纳、总结。
如在讲解“拟态”概念时,教师出示“昆虫保护色”挂图和“竹节虫拟态”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要求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因为学生已有保护色知识,经过思考后得出拟态不仅是色似而且形似。撤下保护色挂图,换上“枯叶蝶拟态”挂图,指导学生比较得出,竹节虫是外表形态与竹节相似,而枯叶蝶是色泽斑与枯叶酷似,即拟态的形成部位可以是动物全身也可以是动物体的某一部位。再挂上“西藏牦牛”挂图,学生得出西藏牦牛的拟态,模拟的是环境中非生物——岩石。至此,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拟态的概念,即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课堂教学有它的流畅性。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没有主动思考,不能形成深刻记忆。教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可作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让学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然后再作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述,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压迫感。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性较差,教师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对学生思维活动起着调控作用。若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嘎然而止,原有的刺激突然消失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会再次集中到教师身上,思维活动又重新回到教学中来,片刻的空白后,教学秩序井然。
(四)余音绕梁 意犹未尽
当新课结束时,为了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能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常常在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也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想知道、想探索的心情期盼下一节课的到来,往往会取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如在讲完“水分代谢”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庄稼施肥后为什么要及时浇水?”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知识得到深化。又如,讲完“电阻”之后,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同样是导体,为什么不同的导体电阻不同?学生通过思维活动,仍然不能得出答案的,为“下回分解”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埋下伏笔。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多了,知道也多,时间一长,量的积累会提早发生质的飞跃。因此,一堂课教学空白的设置要灵活安排,要“空”的巧妙,“白”得灵活,以“空”引思,以“白”激思,以思发问,最后达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觉“内化”。
(作者单位:温州市鹿城区藤桥镇藤桥中学)
[关键词]科学教学空白教育
“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遐想和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去主动探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空白艺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旁征博引 教会方法
教学中采用“空白”艺术,克服了“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并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平时分析问题时,为揭示某个问题的结论,我经常旁征博引,讲出教学的部分或大部分内容或给出一定的条件,余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想像、去推测。经常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大量的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完成一道一道工序,帮助学生温习旧知、扫除障碍、作好铺垫、唤起联想。 “空白”的设计,着力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二)制造悬念 善用评价
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学而不思则罔。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讲授过程中,应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教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稍作停顿,布下空白。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 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先演示“铁球碰鼻”实验,即取一个铁球作为摆球,用绳把它悬挂起来,把铁球移离平衡位置,从贴近教鼻子处,由静止放开小球,当铁球荡过去又荡过来,十分靠近他鼻子时,却不会碰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铁球荡向老师鼻子时,老师一点都不怕?其中有什么规律?多数学生感到所提问题与日常生活经验相互矛盾,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那种急于想知道理论上解释的欲望难以压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这一问题的提出,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若学生发表看法和见解时,教师也不要急于肯定、否定或补充,而是有意识地形成第二段空白,让发表见解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的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讲,延迟评价则有搜集反馈信息和作出正确处理的时间,使教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
(三)抛砖引玉 巧设“中场”
对于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同时配以相应的空白,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归纳、总结。
如在讲解“拟态”概念时,教师出示“昆虫保护色”挂图和“竹节虫拟态”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要求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因为学生已有保护色知识,经过思考后得出拟态不仅是色似而且形似。撤下保护色挂图,换上“枯叶蝶拟态”挂图,指导学生比较得出,竹节虫是外表形态与竹节相似,而枯叶蝶是色泽斑与枯叶酷似,即拟态的形成部位可以是动物全身也可以是动物体的某一部位。再挂上“西藏牦牛”挂图,学生得出西藏牦牛的拟态,模拟的是环境中非生物——岩石。至此,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拟态的概念,即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课堂教学有它的流畅性。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没有主动思考,不能形成深刻记忆。教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可作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让学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然后再作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述,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压迫感。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性较差,教师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对学生思维活动起着调控作用。若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嘎然而止,原有的刺激突然消失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会再次集中到教师身上,思维活动又重新回到教学中来,片刻的空白后,教学秩序井然。
(四)余音绕梁 意犹未尽
当新课结束时,为了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能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常常在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也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想知道、想探索的心情期盼下一节课的到来,往往会取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如在讲完“水分代谢”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庄稼施肥后为什么要及时浇水?”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知识得到深化。又如,讲完“电阻”之后,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同样是导体,为什么不同的导体电阻不同?学生通过思维活动,仍然不能得出答案的,为“下回分解”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埋下伏笔。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多了,知道也多,时间一长,量的积累会提早发生质的飞跃。因此,一堂课教学空白的设置要灵活安排,要“空”的巧妙,“白”得灵活,以“空”引思,以“白”激思,以思发问,最后达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觉“内化”。
(作者单位:温州市鹿城区藤桥镇藤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