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多芯专业体系和同心多角课程体系的构建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6406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依据产业链设置专业形成专业群,以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为主轴形成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构建同轴多芯的专业体系;针对同一专业群中所有专业和专业方向构建共享课程平台,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同时针对同一专业群中的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方向性课程模块,构建同心多角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产业链 同轴多芯 同心多角 专业体系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黄志纯(1960- ),男,江苏东台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张林龙(1962- ),男,江苏靖江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领域为教学管理、纺织产品开发。(江苏 盐城 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8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60-02
  
  一、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中不难看出,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偏差。突出表现为:一是专业特色不鲜明。反映在专业设置上,往往按学科分类设置专业,专业设置与地区、行业相脱离,专业与就业岗位出现偏离,未能以市场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匹配,专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构不成体系。当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发生变化时,专业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少数学校对专业的设置缺乏市场调研和科学的论证,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这样既丢失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又造成了人才培养的过剩和浪费。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设置相关课程,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结构不合理,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不够;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合理,往往按学科的逻辑推理安排教学内容,并非按照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做到“必需、够用”,最终导致学生学非所用。三是办学效益不高。由于专业体系构建不合理,部分专业“单打一”,独立建设成本较大,不能依靠群体共享资源,当产业结构和行业岗位发生变化后,难以及时调整重组,造成了投入的浪费,增加了办学成本,降低了办学效益。
  因此,加强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出自身特色,培养有效人才,取得市场信誉,提高办学效益的当务之急。
  
  二、构建同轴多芯的专业体系,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
  
  “同轴多芯的专业体系”是指:专业设置是以地方支柱产业(纺织)的产业链的链节为基本单元,以基本单元中的职业群为依据形成专业群,以各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为主轴连接形成专业链,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群中围绕核心专业的其他专业作为必要的支撑所构成的专业体系。同轴多芯专业体系中专业群是基础,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是内核,它围绕产业链条构成专业轴链。因此,在这个专业体系中,围绕产业链基本单元能否形成专业群是关键。
  我院之所以提出依据产业链建设专业群,以专业群建设为重点,以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为龙头着力打造专业品牌,形成以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为主轴的专业链,实现专业链和产业链对接,是因为:第一,学院从建校到学院的成立,与纺织行业结下不解之缘,长期专业建设的积累,既有共同的行业基础或行业背景,又有学院长期办学积淀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基础和文化基础;第二,在纺织产业链的每个链节上,有大致相近的职业或岗位,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反映在课程上就是有共同的基础课程平台或有共同的核心课程;第三,由于有共同的技术、技能基础,就有大量的共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第四,由于行业背景一致,理论和技术技能基础相同,需要的实验实训设施相近,形成了专业建设的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第五,由于有共同的行业背景,学院与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本身就是一种办学的资源;第六,有核心专业建设的基础。学院在长期的专业建设积累中形成了一批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社会影响大的专业,这些专业已成为凝聚专业群的核心,是形成专业群的重要保证。
  基于这样的思考,从对盐城地区的纺织业进行调研分析入手,学院对原有三十多个专业进行整合。盐城的纺织工业包括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和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其中包括棉纺织、毛纺织、缫丝、丝织、麻纺、针织、印染、梭织和针织服装、合成纤维制造、纺织专用设备、纺织贸易服务等,形成了从纤维生产制造到纱线、织物加工到织物印染整理到服装、家纺以及纺织品外贸完整的生产销售体系,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产业优势明显的格局。全市纺织行业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共有462家,总资产131.39亿元。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7.23%、28.17%、25.06%和27.36%,从业人数达12.75万人,占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35.8%,纺织工业在盐城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综观地方纺织产业格局,从各类纤维纺织到印染,到服装,到纺机,再到贸易,门类齐全,形成了从材料→纺织→印染→服装→纺机→贸易的产业链。这为我院“依据产业链建设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基础,打造核心专业品牌,实现核心专业为轴线的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構建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我院探索“构建同轴多芯的专业体系,实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道路有了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专业整合,学院形成以纺织材料类、纺织技术类、染化技术类、服装设计类、纺机一体类、贸易类六大专业群,初步形成了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机电一体化》《纺织品检测与贸易》核心专业为轴线的完整专业链,使得专业集群优势逐步体现和增强,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为江苏和盐城地方纺织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基于职业群设置专业,形成专业群的优势在于:技术平台相对稳定有利于建设,专业方向开放灵活针对市场需求;专业建设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核心专业依托群体易于打造品牌;优质资源高效共享投入产出好,教学管理规范方便易于提高效率。
  
  三、构建同心多角的课程体系,保证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同心多角的课程体系”是指:针对专业群搭建一个公共平台,针对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具体职业(岗位)开设相关方向课程,形成以公共平台下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为中心加上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职业岗位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其能力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因此,其培养目标具有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针对性;其课程体系不是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展开,而是以职业岗位的生产流程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其理论、实践教学具有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教学的现场性和真实性,以相对不完整的理论基础和相对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其知识的后劲将通过日臻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加以支撑。所以,课程体系要面向行业企业和学生将从事的职业、岗位,采取职业分析的方法去分析职业岗位对知识、素质能力的需求来构建。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院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重新进行构建。同心多角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从专业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对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出发,做到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下较好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为专业群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中的核心技能是通过产学结合办学模式,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机制加以实现;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通过职业岗位课程模块的职业岗位课程让学生掌握职业所需的知识,通过岗位课程中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具备职业所需的能力。这是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直接反映了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各专业方向岗位课程设置紧密贴合市场与纺织企业的需求,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职业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素的要求,构建方向岗位课程,并通过产学交融渗透、校企交融渗透,采用学工结合和顶岗实习方式完成相应方向的技能培训模式。
  我院提出的同心多角课程体系框架,在保证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的前提下,通过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学生的谋生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的需求。鉴于其方向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准订单”特性,凸显了高职教育中职业教育的特色,使其更具普遍意义和可操作性,它既为由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空间,也为各专业方向教师开展产学交融渗透、校企交融渗透提供了准确的定位,是高职院校真正将产学交融渗透、校企交融渗透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
  我院同轴多芯专业体系和同心多角课程体系的框架模式(见下图)打破了按学科设置专业,专业设置与行业脱离,课程设置以掌握知识多少评判学生水平高低的传统模式,它不仅遵循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很好地发挥了高职教育的市场导向作用和行业企业的参与、政府的协调功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践推广价值。同时,该体系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和市场、校内和校外、自身优势和外部资源全面有机地进行了融合,它不仅在理论上可行,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献]
  阂建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3):5.
其他文献
[摘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是大学生成长的要求,而且是国家实现战略发展的需要。德育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文章对提高大学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意义、大学德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德育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张鹏(1956- ),男,湖南平江人,玉
为了去除对苯二甲酸氧化残渣中的有色杂质,考察了活性炭类型、吸附温度及溶剂体系含水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的吸附体系中,有色杂质在活性炭上
用溴化铜和季铵盐制备了络合催化剂,并考察了几种无机盐助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络合催化剂 CuxBrnLm 对甲醇液相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以
“有偿招生”是不少中职学校不正当竞争的“潜规则”,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各类院校的扩招,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大有蔓延之势    自1998年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招生并轨以来,有偿招生现象在中职领域逐年增多。目前,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成为一种大家“都在做,都不说”的潜规则。随着中职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和生源的不断减少,中职学校“生源危机”日益严重,生源大战不断升级,有偿招生行为愈演愈烈。    
教育学视域中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体验具有亲历性、独特性和直觉性。对技术统治时代“人的危机”现象的痛彻反省,我国教育史中的体验思想,当前课程改革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