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作为评委参加市级优质课评选,在评选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讲课中表现出来的七大共性“硬伤”,我们经过研究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供教师上课时参考,
“硬伤”一学情了解被忽视
“症状”诊断
在优质课评比过程中,不少参赛教师由于忽视学情了解这一环节,导致教师授课的针对性不强、师生互动不和谐、教学目标达成度低,
“治疗”方案
教师讲优质课一般是借班上课,面对陌生的学生,准确的学情是教师备课、上课、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只有充分了解学情,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和谐高效、精彩生成!
首先,教师要把握好了解学情的时机和途径,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备课前可以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各种途径尽量准确的了解学情,以便备课有的放矢,
如果不能提前了解学情,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测、观察等途径动态了解,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周全充分,多做预设,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要掌握了解学情的具体内容,
一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基础,即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基础,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相关基础的水平,
二是了解学生的学生学习能力,即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能力水平,
三是了解学生的学生学习风格,由于学生受教师教学风格潜移默化的熏陶,有的班级的学生善于自主性学习;有的班级的学生善于小组合作学习;有的班级的学生长于接受性学习;有的班级的学生长于探究性学习等,
数学课堂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只有准确了解学牛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才能准确预设并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难度、深度、广度和教学策略,从而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和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
“硬伤”二新课导入落俗套
“症状”诊断
我们看看教师进行“矩形”一节导入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案例1:复习回顾
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生: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菱形的定义是什么?
生: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在授课过程中,这样师问生答的导入模式很常见,其过程就像两个人在打乒乓球似的一来一回,还有的导入像落魄诗人孤芳自赏式的独白,这样的导入不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实际上是考察老师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类似这样的导人设计根本不是为教学服务的,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做做!这样的复习导入无效费时,味同嚼蜡!
“治疗”方案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导人是教师第一时间在评委和学生面前亮相,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新课的导入要求既能创设情景,活跃气氛,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尽量的让学生参与到导入过程;又能显示教学目标,酝酿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还能完成向既定教学内容的过渡,
“硬伤”三教学目标成摆设
“症状”诊断
案例2:一次函数的教学目标展示
1.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确定简单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能通过确定表达式的过程体会确定一次函数所需的基本量,
我们常常目睹这样展示教学目标的形式:教学目标的制定不符合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一维目标展示,
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的展示当成一个环节,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调控、管理、控制、评价功能,教学目标成了摆设,
有的教师在展示课时教学目标时,不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千篇一律、面面俱到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展示,
有的教师不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的教师在实施三维教学目标时,顾此失彼,人为割裂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治疗”方案
课程改革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对教学目标的规定改变了过去的单一性、模糊性和笼统性,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予以落实,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偏离,都不会是完整的课堂,也一定不是高效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教与学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好,反之,需要教师对目标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进行认真反思和调整,
三维目标并不意味着我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一一对应地列出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并在每一个维度之下再列出若干小的目标,我们应提倡教学目标少而精当,宁可少一点,清晰一点,落实的效度高一点,也不要把三个维度生搬硬套进来,实际上,并不是每堂课都有“方法”可以落实,都有“价值观”可以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的一种主观选择,它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师用自己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富有责任的价值取向去影响、感染学生,如,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坦诚的对话、真心的分享、耐心的倾听、真诚的欣赏,同时展现自己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挥洒自如的课堂掌控,信手拈来的各种题型,举一反三的讲解艺术,让学生体验到学科的独特魅力与价值,理性的思维之美,让学生在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落实,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三块,而是三维一体,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知识不是中心,而是载体,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任何厚此薄彼的有意和无意的做法必然影响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交融,
“硬伤”四死守预设难生成
“症状”诊断
死守预案:有的教师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 要,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胡乱敷衍一番,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有创意的认识随意否定,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进行,不能有任何逾越,有些公开课,教师还要让学生反复地预演,甚至“台词”都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内容记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了,师生之问的平等对话不复存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动态过程消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样性和独特性难以再现,学生富有创意的思维无法“闪现”,学生只有机械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顾此失彼:在预设和生成的把握上,有的教师过于强调预设,担心“意外”,忽略生成;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又过于突出、放大生成性信息,以至于常常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问,
不善引导:有的教师在遭遇生成时不善于主导,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结果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信马由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低,
“治疗”方案
“预设”与“生成”是一组相对概念,“预设”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构想,是带有理想化印迹的优化设计,它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具体实施就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过程,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预设中孕育着生成,生成中丰富着预设,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伴随着惊喜、困惑、尴尬等意想不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临阵不乱,洞察时势,灵活驾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问、空间,让学生去感悟、体会,让学生去自主发展,而不要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美,完满是我们的理想诉求,不完满的课堂才是以人为本的真实课堂!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因为这一切具有不可预定性,所以教学预设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展现,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进发,这一切都需要教学预设在不断调整、不断生成,不能让学生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教学预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教学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更具有针对性,更富有成效,
“硬伤”五多媒体课件万能筐
“症状”诊断
有的教师把课件(大多数课件是用简单的ppt制成的,缺乏智能性、生成性和互动性)当成万能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课题的展示、教学目标的出示、教学过程的实施、作业,训练题的演练甚至课本内容都一字不漏的复制到课件上,
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用动听的音乐刺激学生的耳膜,师生互动被课件展示所代替!文本、黑板的作用淡出了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被欣赏课件所代替!多媒体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把学生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
“治疗”方案
湖南大学教务处主管多媒体教学的副处长龙跃辉认为多媒体教学有5大优点:第一,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难点,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第二,它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第三,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授课内容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辅导,第四,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第五,可免除教师上课时板书的劳累,而更多地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课件的欣赏取代不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带来的真实体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它不可能代替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慎用而不能滥用课件!传统的黑板 粉笔的组合在例题的讲解、习题的演练、题目的示范、方便学生记忆、处理课堂随机问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黑板、多种媒体合理搭配应用,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播放课件时要快慢适度,每一个问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问和思维发展的空间,
另外,幻灯片的配色方案以蓝底白字、白底黑字最清楚,幻灯片中颜色的搭配,音乐的选择、设置,画面的变化,色彩与装饰等要合适,不能喧宾夺主,
“硬伤”六合作学习四不像
“症状”诊断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它越来越被教师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但由于部分老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解肤浅,对合作学习的科学流程把握不准,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化、程式化的标签,只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其它形式的学习,从而导致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学习效果却一塌糊涂,
“治疗”方案
有效的合作学习要把握如下几个要点:
选准合作学习的问题,教师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注意“五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索性,
控制小组合作的次数,一节课中合作学习的次数也不易过多,1~2次为宜,
分工要明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工要明确,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设定组长、记录员、评分员、汇报员等岗位,也可以灵活设岗,每人一岗,定时轮换,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有效学习的前提,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有“空白”,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想法,做好合作交流的物质与精神的准备,为了提高发言的效率,可以笔拟一份发言提纲,
科学分组是解决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策略之一,根据小组内各成员问的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家庭经济状况、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差异采取异质分组,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建议4—6人,根据我国大班教学的实际可以考虑7—8名学生一组,
合理的小组评价是顺利开展小组合作的保证!
“硬伤”七收获体会浅尝止
“症状”诊断
案例3:一节课收获与体会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生:1.同位角的定义;
2.找同位角的方法;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师:还有什么呢?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见到上述的场景,大部分学生的收获和体会都呈现出浅尝辄止、千篇一律的共性,即都侧重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梳理,而降低、窄化了收获体会环节的作用,
“治疗”方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大多数教师改变了总结时唱独角戏的做法,把总结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和体会应该从哪里着手呢?我认为应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态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综合目标来切人,因此,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应该紧扣这个综合目标,
我们认为,收获与体会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1.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可用来解决哪些问题?如何把问题拓展延伸?把问题拓展延伸又该如何解决?
2本节课的学习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经历那些过程?
3.本节课还有什么疑问?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4.谈谈你解决问题后的心理感受?
5.你认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哪些须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通过这些途径谈收获和体会,梳理概括本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考量了本节课的目标达成度,准确了解了学情,内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如果我们能够从上面的七个方面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就能进一步改进、优化、创新、提升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形态,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简介:崔云杰,女,1976年3月生,山东省栖霞市人,中学二级教师,
“硬伤”一学情了解被忽视
“症状”诊断
在优质课评比过程中,不少参赛教师由于忽视学情了解这一环节,导致教师授课的针对性不强、师生互动不和谐、教学目标达成度低,
“治疗”方案
教师讲优质课一般是借班上课,面对陌生的学生,准确的学情是教师备课、上课、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只有充分了解学情,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和谐高效、精彩生成!
首先,教师要把握好了解学情的时机和途径,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备课前可以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各种途径尽量准确的了解学情,以便备课有的放矢,
如果不能提前了解学情,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测、观察等途径动态了解,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周全充分,多做预设,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要掌握了解学情的具体内容,
一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基础,即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基础,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相关基础的水平,
二是了解学生的学生学习能力,即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能力水平,
三是了解学生的学生学习风格,由于学生受教师教学风格潜移默化的熏陶,有的班级的学生善于自主性学习;有的班级的学生善于小组合作学习;有的班级的学生长于接受性学习;有的班级的学生长于探究性学习等,
数学课堂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只有准确了解学牛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才能准确预设并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难度、深度、广度和教学策略,从而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和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
“硬伤”二新课导入落俗套
“症状”诊断
我们看看教师进行“矩形”一节导入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案例1:复习回顾
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生: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菱形的定义是什么?
生: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在授课过程中,这样师问生答的导入模式很常见,其过程就像两个人在打乒乓球似的一来一回,还有的导入像落魄诗人孤芳自赏式的独白,这样的导入不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实际上是考察老师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类似这样的导人设计根本不是为教学服务的,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做做!这样的复习导入无效费时,味同嚼蜡!
“治疗”方案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导人是教师第一时间在评委和学生面前亮相,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新课的导入要求既能创设情景,活跃气氛,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尽量的让学生参与到导入过程;又能显示教学目标,酝酿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还能完成向既定教学内容的过渡,
“硬伤”三教学目标成摆设
“症状”诊断
案例2:一次函数的教学目标展示
1.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确定简单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能通过确定表达式的过程体会确定一次函数所需的基本量,
我们常常目睹这样展示教学目标的形式:教学目标的制定不符合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一维目标展示,
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的展示当成一个环节,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调控、管理、控制、评价功能,教学目标成了摆设,
有的教师在展示课时教学目标时,不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千篇一律、面面俱到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展示,
有的教师不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的教师在实施三维教学目标时,顾此失彼,人为割裂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治疗”方案
课程改革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对教学目标的规定改变了过去的单一性、模糊性和笼统性,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予以落实,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偏离,都不会是完整的课堂,也一定不是高效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教与学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好,反之,需要教师对目标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进行认真反思和调整,
三维目标并不意味着我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一一对应地列出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并在每一个维度之下再列出若干小的目标,我们应提倡教学目标少而精当,宁可少一点,清晰一点,落实的效度高一点,也不要把三个维度生搬硬套进来,实际上,并不是每堂课都有“方法”可以落实,都有“价值观”可以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的一种主观选择,它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师用自己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富有责任的价值取向去影响、感染学生,如,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坦诚的对话、真心的分享、耐心的倾听、真诚的欣赏,同时展现自己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挥洒自如的课堂掌控,信手拈来的各种题型,举一反三的讲解艺术,让学生体验到学科的独特魅力与价值,理性的思维之美,让学生在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落实,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三块,而是三维一体,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知识不是中心,而是载体,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任何厚此薄彼的有意和无意的做法必然影响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交融,
“硬伤”四死守预设难生成
“症状”诊断
死守预案:有的教师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 要,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胡乱敷衍一番,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有创意的认识随意否定,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进行,不能有任何逾越,有些公开课,教师还要让学生反复地预演,甚至“台词”都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内容记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了,师生之问的平等对话不复存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动态过程消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样性和独特性难以再现,学生富有创意的思维无法“闪现”,学生只有机械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顾此失彼:在预设和生成的把握上,有的教师过于强调预设,担心“意外”,忽略生成;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又过于突出、放大生成性信息,以至于常常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问,
不善引导:有的教师在遭遇生成时不善于主导,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结果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信马由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低,
“治疗”方案
“预设”与“生成”是一组相对概念,“预设”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构想,是带有理想化印迹的优化设计,它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具体实施就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过程,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预设中孕育着生成,生成中丰富着预设,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伴随着惊喜、困惑、尴尬等意想不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临阵不乱,洞察时势,灵活驾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问、空间,让学生去感悟、体会,让学生去自主发展,而不要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美,完满是我们的理想诉求,不完满的课堂才是以人为本的真实课堂!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因为这一切具有不可预定性,所以教学预设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展现,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进发,这一切都需要教学预设在不断调整、不断生成,不能让学生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教学预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教学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更具有针对性,更富有成效,
“硬伤”五多媒体课件万能筐
“症状”诊断
有的教师把课件(大多数课件是用简单的ppt制成的,缺乏智能性、生成性和互动性)当成万能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课题的展示、教学目标的出示、教学过程的实施、作业,训练题的演练甚至课本内容都一字不漏的复制到课件上,
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用动听的音乐刺激学生的耳膜,师生互动被课件展示所代替!文本、黑板的作用淡出了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被欣赏课件所代替!多媒体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把学生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
“治疗”方案
湖南大学教务处主管多媒体教学的副处长龙跃辉认为多媒体教学有5大优点:第一,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难点,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第二,它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第三,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授课内容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辅导,第四,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第五,可免除教师上课时板书的劳累,而更多地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课件的欣赏取代不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带来的真实体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它不可能代替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慎用而不能滥用课件!传统的黑板 粉笔的组合在例题的讲解、习题的演练、题目的示范、方便学生记忆、处理课堂随机问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黑板、多种媒体合理搭配应用,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播放课件时要快慢适度,每一个问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问和思维发展的空间,
另外,幻灯片的配色方案以蓝底白字、白底黑字最清楚,幻灯片中颜色的搭配,音乐的选择、设置,画面的变化,色彩与装饰等要合适,不能喧宾夺主,
“硬伤”六合作学习四不像
“症状”诊断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它越来越被教师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但由于部分老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解肤浅,对合作学习的科学流程把握不准,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化、程式化的标签,只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其它形式的学习,从而导致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学习效果却一塌糊涂,
“治疗”方案
有效的合作学习要把握如下几个要点:
选准合作学习的问题,教师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注意“五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索性,
控制小组合作的次数,一节课中合作学习的次数也不易过多,1~2次为宜,
分工要明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工要明确,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设定组长、记录员、评分员、汇报员等岗位,也可以灵活设岗,每人一岗,定时轮换,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有效学习的前提,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有“空白”,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想法,做好合作交流的物质与精神的准备,为了提高发言的效率,可以笔拟一份发言提纲,
科学分组是解决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策略之一,根据小组内各成员问的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家庭经济状况、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差异采取异质分组,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建议4—6人,根据我国大班教学的实际可以考虑7—8名学生一组,
合理的小组评价是顺利开展小组合作的保证!
“硬伤”七收获体会浅尝止
“症状”诊断
案例3:一节课收获与体会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生:1.同位角的定义;
2.找同位角的方法;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师:还有什么呢?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见到上述的场景,大部分学生的收获和体会都呈现出浅尝辄止、千篇一律的共性,即都侧重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梳理,而降低、窄化了收获体会环节的作用,
“治疗”方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大多数教师改变了总结时唱独角戏的做法,把总结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和体会应该从哪里着手呢?我认为应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态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综合目标来切人,因此,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应该紧扣这个综合目标,
我们认为,收获与体会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1.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可用来解决哪些问题?如何把问题拓展延伸?把问题拓展延伸又该如何解决?
2本节课的学习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经历那些过程?
3.本节课还有什么疑问?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4.谈谈你解决问题后的心理感受?
5.你认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哪些须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通过这些途径谈收获和体会,梳理概括本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考量了本节课的目标达成度,准确了解了学情,内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如果我们能够从上面的七个方面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就能进一步改进、优化、创新、提升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形态,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简介:崔云杰,女,1976年3月生,山东省栖霞市人,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