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南京!南京!》试图抽离意识形态的因素,以免拨动民族仇恨这根敏感的弦。片中只有日本军人角川的一条线索有内视角,而他的内视角难以引起中国观众的认同,同时抑制了中国观众的感情投入,取得了一定“间离”的效果,但也使得片中人物形象模糊。叙述者需要对普遍的人性的理解,需要观众进行深入的反思,而不是与剧中的受害者共情。
关键词 禁忌 视角同情 象征 人性
截止5月17日,《南京!南京!》内地票房已超过1.62亿元,强大的社会追捧和同样强大的社会批评伴随整个上映过程。对禁忌的触碰,挑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导演陆川表示要还原历史真相,从而使这一事件能够被广泛关注和正视。但在抽离意识形态、还原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叙述者的痕迹透过种种意象和隐喻明白无误地显示出来。
一、真实与禁忌:民族仇视氛围中的内视角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民族交往的历史渊远流长。近代以来,两国之间民族仇恨也是难分难解。中日关系一直磕磕碰碰,几经波折。日本教科书事件影响恶劣,日本首相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中日东海冲突愈演愈烈,中国抵制日货虽然成效不大,但是呼声一直很高。在对北京的大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对日本人有无好感”一题时,回答“没有好印象”(48.5%)和“没有一点好印象”(23.7%)的大学生占了72.2%;回答“有好感”(3.3%)和“有些好感”(16.1%)的合计有19.4%,另有8.4%的大学生回答“不知道”。正是因为两国的积怨如此之深,《南京!南京!》试图抽离意识形态的因素,以免拨动了民族仇恨这根敏感的弦。但是一部电影如何能保持纯客观的叙事,在感情上完全不动声色?陆川在博文《触碰禁忌,推动进步》中写道,要“用电影去教育日本的年轻一代,用电影去把一个事实传遍世界。”对中国观众来说,这部影片并非立意于教化,而是反思一段历史:对日本观众来说。是让他们接受一个事实。因此角川不能太好,因为作为历史罪人的日本士兵太完美是中国人民感情上不能接受的;角川也不能太坏,太坏就和中国民众心目中小鬼子的形象没有区别了,只会造就一部单纯煽动民族仇恨的影片。诸多顾虑,导致很多情节安排不到位,使影片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上显得有些隔靴搔痒的意思。
影片情节弱化,戏剧冲突并不强烈。故事中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条是小豆子,一条是唐先生一家,另一条是日本军人角川。由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容量太大,弃城、进城、屠杀、安全区、妓女、汉奸等要素在影片中都得到了一些展现,三条线索都比较破碎和杂乱,不符合人们的日常欣赏习惯。
片中只有角川的一条线索有内视角,“他看见”裸死路边的女子,“他看见”挂在风中的人头,“他看见”长得像百合子的慰安妇小江被拖走,“他看见”唐先生的妹妹在唱着戏时被拖走打死,“他看见”庆典上刺目的太阳。一般来说,内视角的使用容易引起人们的“视角同情”,在感情会倾向于视角人物。但是,角川是一个日本士兵,他的内视角很难引起中国观众的认同。而刘烨饰演的中国军人陆剑雄,在影片中多用特写镜头来表现。刘烨的脸部线条可算是具有中国式的刚毅,造型也很符合历史上中国军人的形象,在巷战之后到被逮捕之前,共有31秒的他的脸部特写。进战俘营后,共有1分钟左右他个人的脸部特写、20秒左右他与小豆子的脸部特写,其他时间,镜头多从被害的中国人脸上掠过,从他们的尸体上掠过。一切都在那个悲惨的时刻被凝固了。这样的确很有历史的质感,但是雕塑化的人物显得空洞刻意,没有丰满的血肉。
二、象征——叙述者不得不露出的痕迹
在《南京!南京!》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象征,小豆子吹动的蒲公英象征着年轻一代不灭的顽强的生命力。陆剑雄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的精神与无畏的勇气,唐先生一家的遭遇浓缩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觉醒,唐太太肚里的孩子是不灭的希望。庆典上突兀的舞蹈隐喻“战争的本质一异族的文化在我们的废墟上舞蹈”(陆川语)。
巨大的历史底本中,影片中只能选择有限的人和事来表现叙述者的意图。由于需要表现的信息量太大,而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容量又太小,精心选择的意象便成为了象征,每一个象征都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具有深远的涵义。意识形态虽然被刻意掩饰了,但是透过述本的选择和叙述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叙述者的影子。正是因为线索的凌乱和某些意象的刻意,叙述者的痕迹在无意中被加深了。
为什么陆剑雄坚毅的脸会反复地出现?因为反战的电影需要坚定的反抗者这一符号化的元素。
为什么高圆圆的表现如此僵硬?因为她已经被她所扮演的姜淑云深深地感染了,她知道她扮演的角色代表的是中国知识女性的勇敢与理性,因此她只是抱着那一份感动与崇敬而从来都未曾入戏。
为什么影片临近结尾有一场无中生有,与剧情全无关系的舞蹈?导演陆川说:“舞蹈那段,我告诉你唯一的真实的版本,那是我做梦梦到的。”为什么小豆子会在刚刚意外捡回一条命之后,在几乎看得到放掉自己的日本士兵自杀的尸体的地方,马上有心情吹薄公英玩?因为中华民族需要不灭的生命力量的表征。
为什么片中只有角川的内视角?因为对这场战争和灾难来说,叙述者需要对普遍的人性的理解,需要观众进行深入的反思,而不是与剧中的受害者共情。
三、结语
黑白的景象、晃动的镜头,纪录片风格呈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在影片开拍之前历时三年的筹备过程中,陆川研究了大量有关这场灾难的资料和文献,确保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确凿可靠的历史原型。客观性和真实性可以保证影片的信度,就算人们从感情上否定它但是却不得不在理智上承认它。这样影片才有了立足之地。在复杂的民族感情背景下,陆川将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搬上萤幕,用实用主义的符码在世界舞台上串联起历史的证据,在坚持事实性的前提下做出了平衡各种力量的选择与妥协。《南京!南京!》触到了敏感的民族感情又尽量地不去剌激它。从技术上来说,对角川的视角同情的运用,淡化了中国军民的体验而注重角川的感受,对中国人进行符号化的刻画的同时朦胧地表现了一个日本军人的心路历程,抑制了中国观众的感情投入,取得了一定“间离”的效果。也许这样做导致了影片形象模糊,但这却是在以人性为立足点,在危险的禁域里开辟出来的一块飞地,在增进民族理解、培养国人反思精神方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关键词 禁忌 视角同情 象征 人性
截止5月17日,《南京!南京!》内地票房已超过1.62亿元,强大的社会追捧和同样强大的社会批评伴随整个上映过程。对禁忌的触碰,挑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导演陆川表示要还原历史真相,从而使这一事件能够被广泛关注和正视。但在抽离意识形态、还原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叙述者的痕迹透过种种意象和隐喻明白无误地显示出来。
一、真实与禁忌:民族仇视氛围中的内视角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民族交往的历史渊远流长。近代以来,两国之间民族仇恨也是难分难解。中日关系一直磕磕碰碰,几经波折。日本教科书事件影响恶劣,日本首相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中日东海冲突愈演愈烈,中国抵制日货虽然成效不大,但是呼声一直很高。在对北京的大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对日本人有无好感”一题时,回答“没有好印象”(48.5%)和“没有一点好印象”(23.7%)的大学生占了72.2%;回答“有好感”(3.3%)和“有些好感”(16.1%)的合计有19.4%,另有8.4%的大学生回答“不知道”。正是因为两国的积怨如此之深,《南京!南京!》试图抽离意识形态的因素,以免拨动了民族仇恨这根敏感的弦。但是一部电影如何能保持纯客观的叙事,在感情上完全不动声色?陆川在博文《触碰禁忌,推动进步》中写道,要“用电影去教育日本的年轻一代,用电影去把一个事实传遍世界。”对中国观众来说,这部影片并非立意于教化,而是反思一段历史:对日本观众来说。是让他们接受一个事实。因此角川不能太好,因为作为历史罪人的日本士兵太完美是中国人民感情上不能接受的;角川也不能太坏,太坏就和中国民众心目中小鬼子的形象没有区别了,只会造就一部单纯煽动民族仇恨的影片。诸多顾虑,导致很多情节安排不到位,使影片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上显得有些隔靴搔痒的意思。
影片情节弱化,戏剧冲突并不强烈。故事中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条是小豆子,一条是唐先生一家,另一条是日本军人角川。由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容量太大,弃城、进城、屠杀、安全区、妓女、汉奸等要素在影片中都得到了一些展现,三条线索都比较破碎和杂乱,不符合人们的日常欣赏习惯。
片中只有角川的一条线索有内视角,“他看见”裸死路边的女子,“他看见”挂在风中的人头,“他看见”长得像百合子的慰安妇小江被拖走,“他看见”唐先生的妹妹在唱着戏时被拖走打死,“他看见”庆典上刺目的太阳。一般来说,内视角的使用容易引起人们的“视角同情”,在感情会倾向于视角人物。但是,角川是一个日本士兵,他的内视角很难引起中国观众的认同。而刘烨饰演的中国军人陆剑雄,在影片中多用特写镜头来表现。刘烨的脸部线条可算是具有中国式的刚毅,造型也很符合历史上中国军人的形象,在巷战之后到被逮捕之前,共有31秒的他的脸部特写。进战俘营后,共有1分钟左右他个人的脸部特写、20秒左右他与小豆子的脸部特写,其他时间,镜头多从被害的中国人脸上掠过,从他们的尸体上掠过。一切都在那个悲惨的时刻被凝固了。这样的确很有历史的质感,但是雕塑化的人物显得空洞刻意,没有丰满的血肉。
二、象征——叙述者不得不露出的痕迹
在《南京!南京!》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象征,小豆子吹动的蒲公英象征着年轻一代不灭的顽强的生命力。陆剑雄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的精神与无畏的勇气,唐先生一家的遭遇浓缩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觉醒,唐太太肚里的孩子是不灭的希望。庆典上突兀的舞蹈隐喻“战争的本质一异族的文化在我们的废墟上舞蹈”(陆川语)。
巨大的历史底本中,影片中只能选择有限的人和事来表现叙述者的意图。由于需要表现的信息量太大,而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容量又太小,精心选择的意象便成为了象征,每一个象征都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具有深远的涵义。意识形态虽然被刻意掩饰了,但是透过述本的选择和叙述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叙述者的影子。正是因为线索的凌乱和某些意象的刻意,叙述者的痕迹在无意中被加深了。
为什么陆剑雄坚毅的脸会反复地出现?因为反战的电影需要坚定的反抗者这一符号化的元素。
为什么高圆圆的表现如此僵硬?因为她已经被她所扮演的姜淑云深深地感染了,她知道她扮演的角色代表的是中国知识女性的勇敢与理性,因此她只是抱着那一份感动与崇敬而从来都未曾入戏。
为什么影片临近结尾有一场无中生有,与剧情全无关系的舞蹈?导演陆川说:“舞蹈那段,我告诉你唯一的真实的版本,那是我做梦梦到的。”为什么小豆子会在刚刚意外捡回一条命之后,在几乎看得到放掉自己的日本士兵自杀的尸体的地方,马上有心情吹薄公英玩?因为中华民族需要不灭的生命力量的表征。
为什么片中只有角川的内视角?因为对这场战争和灾难来说,叙述者需要对普遍的人性的理解,需要观众进行深入的反思,而不是与剧中的受害者共情。
三、结语
黑白的景象、晃动的镜头,纪录片风格呈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在影片开拍之前历时三年的筹备过程中,陆川研究了大量有关这场灾难的资料和文献,确保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确凿可靠的历史原型。客观性和真实性可以保证影片的信度,就算人们从感情上否定它但是却不得不在理智上承认它。这样影片才有了立足之地。在复杂的民族感情背景下,陆川将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搬上萤幕,用实用主义的符码在世界舞台上串联起历史的证据,在坚持事实性的前提下做出了平衡各种力量的选择与妥协。《南京!南京!》触到了敏感的民族感情又尽量地不去剌激它。从技术上来说,对角川的视角同情的运用,淡化了中国军民的体验而注重角川的感受,对中国人进行符号化的刻画的同时朦胧地表现了一个日本军人的心路历程,抑制了中国观众的感情投入,取得了一定“间离”的效果。也许这样做导致了影片形象模糊,但这却是在以人性为立足点,在危险的禁域里开辟出来的一块飞地,在增进民族理解、培养国人反思精神方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