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就可以作为横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习作教学不顾学生是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提高要求。从小学到现在,长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总认为作文就应该写一点“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因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
三、积累太少,语言词汇贫乏。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分析讲解过多,不注意引导阅读和背诵,胸无点墨,何谈妙笔生花?学生的文章就只能是空洞乏味,淡如白水。
四、脱离生活,内容空洞单调。由于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写他们喜欢的人和事,眼睛只盯住一些大型的活动,殊不知这样的题材学生更难驾驭,很难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故写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单调的流水帐。
五、有的教师由于旧的思想观念影响,把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社会上的一些“稀奇事”视之为“不健康”,对于有些敢说真话,敢写真事的作文,加以扼杀,压抑,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挖掘素材,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宋朝著名诗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课外”。因此,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
1、定格“生活小镜头”
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2、开启“词句百宝箱”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也许有人会问:像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许多学生家庭教为困难,除了读规定的科技书外,很少能自己买课外读物阅读,那又怎样来积累词句?这就希望学校每年能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这一点我们学校做得教好,学校订了《课堂内外》、《学语文》等课外报刊,还为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准备了“读书笔记”,人手一本,让学生从书籍中摘抄优美的词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指导出手抄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甘苦记下来,养成及时整理材料的习惯。还有教师提供词句;在学生说话中提炼词句。
(二)、打破常规,形成开放式作文指导课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等老师作前指导结束,学生已失去作文的兴趣,而开放式的作文指导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再给以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学生互相帮助,以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作文课导入会让学生兴趣盎然。所以教师在作文课导入时要有特点,让学生对此有兴趣。
2、拓展广泛的选材空间
现行的人教版小语教材对作文要求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给了学生更广阔的选材空间。
3、保证充分讨论时间
学生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当学生明确了作文要求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既可同桌之间,也可以是四人小组之间,还可以全班讨论,可以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对别人说的你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你的感受,他的想法,我的认识,相互补充,产生良好的班级磁场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多管齐下,实行开放式作文评价与指导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有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记叙他三年级上课时玩游戏机,结果被老师没收了“玩具”,课后又罚作业……这件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条有理,堪称“优秀”,可惜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这深仇大恨我永世难忘”。老师看后评之“有损教师形象,思想不健康”。学生因敢说真话、敢写真事而“触电”,也许从此以后他作文中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教师应当从学生写出的作文中反思什么,得到什么,是鼓励引导还是扼杀、压抑?
本着“大纲”关于作文“要激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认真发挥和发展作文能力,这是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其次,反思作文中“不健康”思想。社会上有一些“稀奇事”,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而且学生把它当成作文中的“新鲜”材料,学生尚能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却由于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视之为“不健康”而加以扼杀,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除了以上所述几点,还要注意对作文的评改。每次学生习作时,我边巡视边寻找学生习作中是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发现学生下笔有困难,耐心予以点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并不急于收上来批改,而是将巡视时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让大家评议,弥补不足。最后,学习自己修改誊抄。作文交上来后,我用符号指出不足,评语多以赞赏语气。这样做既使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愿意改正习作中的不足。渐渐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再为难了。
总之,我认为,只要在习作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上几点,作文就再也不会是教师教学和学生习作的“拦路虎”。
一、传统的习作教学不顾学生是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提高要求。从小学到现在,长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总认为作文就应该写一点“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因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
三、积累太少,语言词汇贫乏。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分析讲解过多,不注意引导阅读和背诵,胸无点墨,何谈妙笔生花?学生的文章就只能是空洞乏味,淡如白水。
四、脱离生活,内容空洞单调。由于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写他们喜欢的人和事,眼睛只盯住一些大型的活动,殊不知这样的题材学生更难驾驭,很难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故写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单调的流水帐。
五、有的教师由于旧的思想观念影响,把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社会上的一些“稀奇事”视之为“不健康”,对于有些敢说真话,敢写真事的作文,加以扼杀,压抑,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挖掘素材,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宋朝著名诗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课外”。因此,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
1、定格“生活小镜头”
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2、开启“词句百宝箱”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也许有人会问:像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许多学生家庭教为困难,除了读规定的科技书外,很少能自己买课外读物阅读,那又怎样来积累词句?这就希望学校每年能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这一点我们学校做得教好,学校订了《课堂内外》、《学语文》等课外报刊,还为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准备了“读书笔记”,人手一本,让学生从书籍中摘抄优美的词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指导出手抄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甘苦记下来,养成及时整理材料的习惯。还有教师提供词句;在学生说话中提炼词句。
(二)、打破常规,形成开放式作文指导课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等老师作前指导结束,学生已失去作文的兴趣,而开放式的作文指导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再给以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学生互相帮助,以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作文课导入会让学生兴趣盎然。所以教师在作文课导入时要有特点,让学生对此有兴趣。
2、拓展广泛的选材空间
现行的人教版小语教材对作文要求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给了学生更广阔的选材空间。
3、保证充分讨论时间
学生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当学生明确了作文要求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既可同桌之间,也可以是四人小组之间,还可以全班讨论,可以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对别人说的你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你的感受,他的想法,我的认识,相互补充,产生良好的班级磁场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多管齐下,实行开放式作文评价与指导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有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记叙他三年级上课时玩游戏机,结果被老师没收了“玩具”,课后又罚作业……这件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条有理,堪称“优秀”,可惜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这深仇大恨我永世难忘”。老师看后评之“有损教师形象,思想不健康”。学生因敢说真话、敢写真事而“触电”,也许从此以后他作文中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教师应当从学生写出的作文中反思什么,得到什么,是鼓励引导还是扼杀、压抑?
本着“大纲”关于作文“要激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认真发挥和发展作文能力,这是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其次,反思作文中“不健康”思想。社会上有一些“稀奇事”,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而且学生把它当成作文中的“新鲜”材料,学生尚能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却由于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视之为“不健康”而加以扼杀,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除了以上所述几点,还要注意对作文的评改。每次学生习作时,我边巡视边寻找学生习作中是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发现学生下笔有困难,耐心予以点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并不急于收上来批改,而是将巡视时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让大家评议,弥补不足。最后,学习自己修改誊抄。作文交上来后,我用符号指出不足,评语多以赞赏语气。这样做既使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愿意改正习作中的不足。渐渐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再为难了。
总之,我认为,只要在习作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上几点,作文就再也不会是教师教学和学生习作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