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英项目”在甘肃启动实施以来,每个参与其中的教师都从思想上有了新的转变: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或者说教师不只是死板的填鸭式的知识的传播者,他更是课堂教学的点拨人,是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塑造者。教师要将自我的角色逐渐缩小,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绪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这种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真的不能再进行下去了。作为教学实践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我认为,应将“学生参与式教学”放入一线的教学实践中来。
“参与式教学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国。参与式教学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题参与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
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1.主体参与。在教学中,教师退位,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
2.互动性。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能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更加深刻。
3.民主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师能平等的对待每位发言的学生,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并鼓励学生独特的思想观点。
4.合作性。分组活动的形式会很好的调动组与组,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合作性探究。更好的使学生的智慧与经验得到肯定与共享。
对于身处教学一线的我来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参与式”教学运用其中,使课堂气氛、语文能力的提高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1.激发学生兴趣。托尔斯泰告诫我们“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故事、游戏以及创设悬念情境等手段,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得“课伊始,趣亦生”。如讲《再塑生命》,开始放幻灯片,呈现海伦最后的辉煌成就,在学生感叹佩服之时,请学生来讲小时候海伦的不幸,对比之后,学生自己就能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明白不论怎么样的幸与不幸,都不能沉沦,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
2.课堂中的讨论。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探讨型问题,因其无标准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将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由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争辩。如,讲《过故人庄》时,我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从诗中闻到了什么”。学生先是就诗而答:酒香,桑麻的味道,菊花的香气。随着学生思维的放开,答案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香喷喷的鸡肉味,隔壁灶间的柴火味,田圃上泥土的味道,院子里堆着的草垛的味,牛粪的味道……这些合情合理的答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气氛,也更好让学生掌握了诗歌的田园清淡的气息。讲《半截故事》时,问学生“制片人为什么不拍完整的周处,而‘我’却一直坚持呢”?由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大家谈论着自己对文化,及商业文化的看法,最有得出是因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商业化,媚俗化。也就是说,观众爱看什么他们就拍什么,观众不爱看什么,就不拍什么。学生为此深有体会,举了电影《情癫大圣》和电视剧《亮剑》,来证明这个观点。这样学生将生活与语文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更好的理解了文章内容,更深的对商业文化有了自己的看法。
3.拓展。如果学生的程度更好一些,那么老师的作用可以更小一些。对于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讲解,我是完全交给学生去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我将全班学生两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第一位学生写诗,读诗,正音正字。第二位学生简介作者、诗词体裁,讲解诗词主要内容,文章的修辞,中心,写作特点等等。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同学们听,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效果也是显见的。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绪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这种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真的不能再进行下去了。作为教学实践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我认为,应将“学生参与式教学”放入一线的教学实践中来。
“参与式教学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国。参与式教学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题参与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
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1.主体参与。在教学中,教师退位,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
2.互动性。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能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更加深刻。
3.民主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师能平等的对待每位发言的学生,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并鼓励学生独特的思想观点。
4.合作性。分组活动的形式会很好的调动组与组,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合作性探究。更好的使学生的智慧与经验得到肯定与共享。
对于身处教学一线的我来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参与式”教学运用其中,使课堂气氛、语文能力的提高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1.激发学生兴趣。托尔斯泰告诫我们“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故事、游戏以及创设悬念情境等手段,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得“课伊始,趣亦生”。如讲《再塑生命》,开始放幻灯片,呈现海伦最后的辉煌成就,在学生感叹佩服之时,请学生来讲小时候海伦的不幸,对比之后,学生自己就能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明白不论怎么样的幸与不幸,都不能沉沦,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
2.课堂中的讨论。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探讨型问题,因其无标准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将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由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争辩。如,讲《过故人庄》时,我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从诗中闻到了什么”。学生先是就诗而答:酒香,桑麻的味道,菊花的香气。随着学生思维的放开,答案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香喷喷的鸡肉味,隔壁灶间的柴火味,田圃上泥土的味道,院子里堆着的草垛的味,牛粪的味道……这些合情合理的答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气氛,也更好让学生掌握了诗歌的田园清淡的气息。讲《半截故事》时,问学生“制片人为什么不拍完整的周处,而‘我’却一直坚持呢”?由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大家谈论着自己对文化,及商业文化的看法,最有得出是因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商业化,媚俗化。也就是说,观众爱看什么他们就拍什么,观众不爱看什么,就不拍什么。学生为此深有体会,举了电影《情癫大圣》和电视剧《亮剑》,来证明这个观点。这样学生将生活与语文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更好的理解了文章内容,更深的对商业文化有了自己的看法。
3.拓展。如果学生的程度更好一些,那么老师的作用可以更小一些。对于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讲解,我是完全交给学生去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我将全班学生两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第一位学生写诗,读诗,正音正字。第二位学生简介作者、诗词体裁,讲解诗词主要内容,文章的修辞,中心,写作特点等等。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同学们听,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效果也是显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