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小学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协同努力。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配合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品德、文化素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博物馆这一“课本”是立体的、可视的,正是这种具有独特优势的“课本”,对广大中小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所以博物馆要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发挥独特优势,做好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要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我认为有必要对博物馆相关工作加以调整,现结合自己近十余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谈一谈自己在工作中的粗浅认识。
一、改进基本陈列的传统布展理念,把学生教育融入展览之中
博物馆要想真正成为“第二课堂”,就要在基本陈列布展之初,把对学生的教育融入到整体的布展设计规划中。博物馆展览知识性、史料性很强,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受传统陈列展览形式所限(陈列展览是通过一组结合起来的文物展品来体现整个展览,文物展品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陈列设计与观众进行沟通的“中介”),这种展览形式单调、枯燥,必然阻挡陈列展览与观众的距离,尤其不能吸引中小学生,更谈不上为教育服务。
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而在于帮助观众“学”。 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传统布展理念,设计基本陈列时,在不影响整个陈列效果的基础上,把学生观众的需要融入到陈列展览的设计之中,增加适合于中小学生理解的说明文字和展示手段。在陈列中应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也可适当引入互动内容,让学生在看中学、在动中学,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在展览中设置复原景箱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它可以把很多单调的展览内容以场景叠加的方式,将某一生活、工作情景生动活泼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我馆《古代历史文物陈列》展厅就有一汉魏时期复原景箱,景箱中有做饭、耕种、狩猎、捕鱼等七个场景,辅以亲切生动的画面和一定的高科技手段,将一个部落生活的情景鲜活地展示到观众眼前,给观众一种亲切感;再如我馆《自然资源展》展厅的采煤工作面复原场景,将一个煤矿矿井由矿工下井,到工作面采煤机采煤到机车运送煤炭等整个煤炭采掘过程展现给观众,既有知识性,趣味性也很强,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景箱在展览中的运用,对展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互动感强,尤其深受中小学生观众的喜爱。
二、从中小学生观众的需求出发,举办形式新颖的临时展览
临时展览是基本陈列的辅助和补充。博物馆要多举办一些内容新颖、富有特色的临时展览。我们要从学生观众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引进有特色、参观感强的临时展览。它反映了一个博物馆的活力,为青少年观众提供着常新的内容。
例如我馆举办《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展》就深受中小学生观众的喜欢。展览展出了我省著名省民间艺术家的鱼皮画、萨满服饰、鱼皮服饰、苏绣、桦皮工艺、布艺、剪纸、木雕、相纸刻画、铜艺、铝板雕、泥塑等优秀作品,让观众对这些特有的民间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展览中我们还请民间艺术家现场表演,观众参与互动,特别是很多中小学生还由艺术家们手把手教授艺术品做作工艺,展览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反响很好。
我馆还举办了《世界珍稀蛾蝶展》、《秦始皇兵马俑展》、《石头的世界——鸡西首届石文化展》等多个临时性展览,这些展览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深受中小学生观众的喜欢。
三、有针对性地为中小学生观众编写通俗易懂的讲解词
每个博物馆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讲解词,并且讲解词一般都是按照成人观众为对象来编写的,讲解词语成人化,这就给中小学生参观带来了不便。所以我们要针对中小学生编写适宜他们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讲解词,要多采用具有学生特色的语言,避免单调空洞的说教式,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以启发诱导式和问答式的生动语言来激活学生的记忆细胞和感受力,切实提高讲解的人文魅力。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讲解员与中小学生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博物馆与学生们的距离。
四、有目的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可利用 “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9·18事变纪念日”等特殊的日子,与学校合办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团日、队日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适合中小学生参加的知识竞赛、讲演比赛、模型制作比赛等活动,并让他们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真正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寓教于乐,即放松了身心,又学到了知识。通过活动,拉近了距离,提高了兴趣,使博物馆成为广大中小学生课外休闲娱乐的场所。
总之,为广大中小学生服务不能只是一朝一夕,要引入长效机制,在各项工作中都要把学生观众的需求考虑进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使他们自觉地到博物馆来,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要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我认为有必要对博物馆相关工作加以调整,现结合自己近十余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谈一谈自己在工作中的粗浅认识。
一、改进基本陈列的传统布展理念,把学生教育融入展览之中
博物馆要想真正成为“第二课堂”,就要在基本陈列布展之初,把对学生的教育融入到整体的布展设计规划中。博物馆展览知识性、史料性很强,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受传统陈列展览形式所限(陈列展览是通过一组结合起来的文物展品来体现整个展览,文物展品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陈列设计与观众进行沟通的“中介”),这种展览形式单调、枯燥,必然阻挡陈列展览与观众的距离,尤其不能吸引中小学生,更谈不上为教育服务。
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而在于帮助观众“学”。 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传统布展理念,设计基本陈列时,在不影响整个陈列效果的基础上,把学生观众的需要融入到陈列展览的设计之中,增加适合于中小学生理解的说明文字和展示手段。在陈列中应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也可适当引入互动内容,让学生在看中学、在动中学,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在展览中设置复原景箱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它可以把很多单调的展览内容以场景叠加的方式,将某一生活、工作情景生动活泼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我馆《古代历史文物陈列》展厅就有一汉魏时期复原景箱,景箱中有做饭、耕种、狩猎、捕鱼等七个场景,辅以亲切生动的画面和一定的高科技手段,将一个部落生活的情景鲜活地展示到观众眼前,给观众一种亲切感;再如我馆《自然资源展》展厅的采煤工作面复原场景,将一个煤矿矿井由矿工下井,到工作面采煤机采煤到机车运送煤炭等整个煤炭采掘过程展现给观众,既有知识性,趣味性也很强,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景箱在展览中的运用,对展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互动感强,尤其深受中小学生观众的喜爱。
二、从中小学生观众的需求出发,举办形式新颖的临时展览
临时展览是基本陈列的辅助和补充。博物馆要多举办一些内容新颖、富有特色的临时展览。我们要从学生观众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引进有特色、参观感强的临时展览。它反映了一个博物馆的活力,为青少年观众提供着常新的内容。
例如我馆举办《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展》就深受中小学生观众的喜欢。展览展出了我省著名省民间艺术家的鱼皮画、萨满服饰、鱼皮服饰、苏绣、桦皮工艺、布艺、剪纸、木雕、相纸刻画、铜艺、铝板雕、泥塑等优秀作品,让观众对这些特有的民间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展览中我们还请民间艺术家现场表演,观众参与互动,特别是很多中小学生还由艺术家们手把手教授艺术品做作工艺,展览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反响很好。
我馆还举办了《世界珍稀蛾蝶展》、《秦始皇兵马俑展》、《石头的世界——鸡西首届石文化展》等多个临时性展览,这些展览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深受中小学生观众的喜欢。
三、有针对性地为中小学生观众编写通俗易懂的讲解词
每个博物馆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讲解词,并且讲解词一般都是按照成人观众为对象来编写的,讲解词语成人化,这就给中小学生参观带来了不便。所以我们要针对中小学生编写适宜他们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讲解词,要多采用具有学生特色的语言,避免单调空洞的说教式,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以启发诱导式和问答式的生动语言来激活学生的记忆细胞和感受力,切实提高讲解的人文魅力。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讲解员与中小学生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博物馆与学生们的距离。
四、有目的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可利用 “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9·18事变纪念日”等特殊的日子,与学校合办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团日、队日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适合中小学生参加的知识竞赛、讲演比赛、模型制作比赛等活动,并让他们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真正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寓教于乐,即放松了身心,又学到了知识。通过活动,拉近了距离,提高了兴趣,使博物馆成为广大中小学生课外休闲娱乐的场所。
总之,为广大中小学生服务不能只是一朝一夕,要引入长效机制,在各项工作中都要把学生观众的需求考虑进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使他们自觉地到博物馆来,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