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现“三峡之秋”的美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os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老师执教的《三峡之秋》,将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使学生感到美在三峡,美在心中。具体地说,徐老师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导语,创造引人入胜的美境。课始,徐老师通过由旧入新的类比联想,用学生学过的一段关于“桂林山水”的美文导入,学生们思维的马达立刻转动起来,自然而然地由“桂林山水”进入“三峡之秋”的学习。陈淼的《桂林山水》抓住了桂林这一特定地点描山绘水,而方纪先生的《三峡之秋》,也正是抓住了三峡这一特定地点、中秋这一特定时间去描绘三峡之秋的美。徐老师的导语既紧扣新课学习的目标,又创造了美的氛围,营造了教学的情趣场,收到了以美激趣的功效,可谓一箭双雕。
  2.主宾相融,深掘美的内涵,创造美的意境。徐老师融情于课堂,使自身的教与学生的学高度融合。他以审美的眼光,从不同层面挖掘美的亮点。点拨时,紧扣早晨明丽、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神秘等特点,让学生充分领略三峡之秋的景色之美。课堂上,徐老师借助扉页的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来描绘西陵峡的黄昏。学生们在描述中有抓住颜色的,有抓住山峰的,有抓住长江水的。在此基础上,徐老师对画面做了完整的层次分明的描述,让学生静静地听着,仿佛在感受那幅“西陵峡黄昏图”的神韵。教师、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课文描绘的意境高度融合。
  3.运用语言艺术,增强美的感染力。徐老师的配乐朗诵,先声夺人,震撼了听课师生的心灵。接着,用娓娓动听、绘声绘色的语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嗅其味,自始至终陶醉在三峡秋天的美景之中。徐老师绘制了“三峡月夜图”,投影显示,要求学生利用文中写三峡夜晚的话来描绘。在学生们从文本中圈点出“朦胧、清冽、一道道瀑布、一匹匹素锦、墨一般地黑、飞降、挂起、扑跌下来、泻”等词语,对三峡之秋的月夜体会得非常深刻之时,徐老师的灵感迸发:“黑白分明的峡谷,两岸的群峰是墨一般的黑;而月亮好不容易爬到山巅之上,露出它那银盘似的脸,把它那清冽如水的光,瀑布一般地泻到江面上,因为它想到,今儿是三峡的中秋之夜。”这让师生的活动空间氤氲着一种清新而神秘的氛围。
  4.精心设计板书,引发学生的想象美。徐老师的板书,紧扣三峡之秋的“成熟”,随时间的变化,构成了一个大圆,暗合特定的时间——中秋,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板书所用的粉笔是很考究其色彩变化的:早晨的明丽用粉红,中午的热烈用红色,下午的平静用绿色,夜晚的神秘用蓝色,中间的成熟用黄色。色彩与内容,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创造出语文课的审美意境。
  作者为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控制论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信息反馈调节,几乎所有的控制过程都强调通过不断地反馈和调节来实现减少甚至消除误差的目标。课堂教学同样是一个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的输出、吸收、反馈、加工、评价等几个方面。这时,信息反馈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反馈,教师可以获知信息输出的质与量,学生掌握信息的多与少、加工信息的快与慢等。  一、教师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反馈给学生  1.教师要明确将自己掌握的哪些信息反馈给学生。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采用严格的保温养护措施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和降温速率不至于过大,避免浇注块体内部因温度的急剧变化所产生的温度应力而导致的砼的开裂。本文结
现在长三角地区灾害性气候较多。夏天的台风、冬天的暴雪无疑给常规建筑结构设计带来一定的挑战,实时收集一些相关数据来丰富设计经验是有必要的,下面是将网上收集的雪的数据
文章介绍了预应力高强钢丝绳抗弯加固鱼腹式混凝土梁的工程实例。并与常用加固方法作了比较分析,实践证明预应力高强钢丝绳加固技术有突出优点。
素混凝土微型沉管灌注桩属于新型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文章通过工程实例,详细地阐述了其设计的理论原理,实际的测试技术依据,原理及方法,证明了此地基处理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和富有
语文教学关涉十分复杂的因素。就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说,它包容言语形式方面的字、词、句、段、篇,言语规律方面的语、修、逻、文,言语行为方面的读、写、听、说;此外,还存在着诸多复杂的矛盾,如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言语与思维,教学的内容与学情、方法与学情、听读与说写、学得与习得、预设与生成,等等;更有目标的多元性,既要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习惯,也要思想教育、文化传承、精神陶冶
文章分析了目前昆山地区基坑围护工程的发展现状,从基坑安全监督管理的角度,对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量检测、监测等各个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要求。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由过多关注教师教走向更多关注学生学,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者变为主动学习者。“经历教育”积极策应这一趋势,它是指使学生能通过与教材、环境、生活、课堂的互动,亲历亲为、亲自感受一些现象、事情、活动、情感等的一种教育理念及行为范式。就教学而言,相对于许多大容量、快节奏的“高效课堂”来说,这是一种“慢”的教育,也是一种“少”的教育:它在短期内似乎见效慢,而在慢的表象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