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学属于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教学法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十分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优质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法;问题情境
  对于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对知识内容的思索,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该以何种方法创设具有良好针对性、科学性的问题,实现对教学过程的高效辅助,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措施
  高中物理的新旧教材之间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区别,新教材中在每节新课导入环节都设置了教学情境,使物理学知识不再显得那么抽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在脑海当中形成问题。为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之初,便創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自己的疑惑。主要方法包括:
  (一) 由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对“直线运动”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以下情境:高速铁路的发展使我国交通事业得到有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人们乘坐列车的时间。列车在经过某车站时需要停车,我们将停车与离站过程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并给出时间与速度的关联图像,让学生计算列车在该车站内共停靠和运行了多长时间。
  (二) 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属于一门以实验为依托和基础的学科,对很多规律的提出与发现都是人们通过实验而进行验证的结果。不管是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还是学生自主展开实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力。例如在“折射率”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一个大烧杯当中装上适量的液体,并在大烧杯当中事先放一个小烧杯,所装液体的折射率要跟玻璃相似,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大烧杯当中装的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与讨论,随后教师用镊子把小烧杯拿出。这时,学生便会主动思索: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无法观察到小烧杯。
  (三) 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各种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活动中十分常用的一种工具,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担负着很大的压力,一天之中有大多数时间都在教室中度过,每天十几个小时学习非常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如果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育模式,利用简单灌输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多媒体给学生带来视觉与听觉冲击,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是一段融入问题情境的趣味性视频,也可以是物理教师自己所拍摄的一些生活场景,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信息提取与处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教师提出问题的措施
  (一) 以演示实验为基础
  物理课堂教学无法离开演示实验,实验属于物理学家探寻真理最为重要的方法。学生在亲自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会发现与自己原有认知之间出现了冲突,问题便会自然形成,这时物理教师则应顺势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以实验现象、所需条件、注意事项以及数据结果等多角度对问题进行设计。例如在通电自感现象实验中,可以结合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被遮挡的是何种器件,它能起到何种作用?
  (二) 以知识内容为基础
  针对现象类的物理教学,通常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观察到了何种现象?此现象形成的条件是什么?这个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应用在哪些方面?针对概念类的物理教学,应该先设置几个包含物理概念的典型情境,随后引导学生针对这些情境当中相似的位置加以归纳和总结,尝试自己去获得概念中的关键点。此外,也可利用类比方式,结合已有认知当中相似的概念获得新概念。例如,在学习过电场强度以后,在对磁感应强度概念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便可以对电场强度的概念进行类比分析,配以相似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感悟与体会,最终通过关联性思考获得概念内容。
  三、 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措施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人们在展开认知活动的进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并由此所产生的疑惑与探索心态。而人处于该种心理状态之下的时候,便会积极地进行自主思索,并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对那些在课堂中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表扬,从而在全班养成一种勇于质疑的氛围。而课堂提问应该讲究方式方法:
  1. 在观察到某个现象时,学生便会自然思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比如在电磁感应内容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看到电流计指针出现偏转之后,便会思考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导体棒切割磁感线。
  2. 类比法。比如在对电场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重力场之间进行类比,思考二者存在何种联系。
  3. 推广法。比如在对匀速圆周运动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得到向心力之后,便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个方法是否同样能够在一般圆周运动中应用呢?要是可以,需要什么条件吗?这种向心力是否能够推广到天体的运动当中呢?
  4. 追问法。比如在分析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时,提出是因为导体棒运动而产出了电流吗?那如果导体棒不动呢?只要有运动就肯定会形成电磁感应吗?通过连续的追问,引导学生进行持续思索,从而对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本质形成更为透彻的理解。课堂提问有多种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问题做出适当调整,以展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可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物理教师必须对所设置的问题形成足够的重视,保证问题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学生的正向引导,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明飞.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67 70.
  [2]范萍.论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172.
  作者简介:程艳德,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产量表现的影响与其对后期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密切相关在4种N素条件(60、150、240和330kgN·hm-2)下,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前期干物质生产与累积呈不同程度的正
摘 要:本文结合高考试题特点及方向,尝试从五个维度挖掘试题命制素材,以期为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命题;素材;挖掘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一环,试题命制是考试研究的核心。长期以来,经验为主的命题实践,缺乏技术的简化命题模式,交流阻隔的命题研讨,导致试题难以确保质量,易产生偏题和怪题,无法达到命题的标准和要求。命制既生动活泼又具有较高信度和区分度的题目是关键。以“生物命题”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近
背景海马神经元网络Y振荡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来自中脑腹侧被盖区(VTA),支配海马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调节了海马相关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减退是自然衰老
用电视连续剧的题目命名这篇小文,可不是标榜时髦,我爱秘书这一行也实在是没商量.我曾整日与轰鸣的机器为伴,论本事,只不过喜爱舞文弄墨,却并未写出什么成功成名的佳作.曾拼
摘 要:化学新课标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之一就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模型作为学生学习化学十分重要的认知工具,合理高效地利用它将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据此,本文以科粤版初三化学“元素”这一节课的内容为例,引入模型,以期对各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参考。  关键词:模型认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年初,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五大化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唾液腺肿瘤,易复发,可恶变(Ca-ex-PA)。作者基于对该疾病长期随访结果的统计,对丹麦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病率、复发率及恶变率进行分析。对国家病理数据
1986~1991年在田间对小偃6号小麦的观察表明,(1)前期温度偏低时,反应型与感病品种表现一致,但病情发展缓慢;(2)潜育期比感病品种长;(3)后期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8~21℃持续3d以上时,转变为抗病反应;(4)高温抗条锈性
摘 要:本篇文章主要从绿色实验作为出发点,以及在高中阶段化学学习中应用的必要性为基本前提,以高中学生为主体,对绿色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的方式和思路,认真地做好探讨和分析,期望能够让绿色实验在高中阶段化学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应用和推广,以及在绿色化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化学安全实验的观念和化学意识,并为高中阶段的化学老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实验;高中化学;学习;应用  高中化学课程主要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高中化学课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其中“微课”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方式运用了学生都比较喜欢的短视频,其内容也比较有针对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使用微课,然后在上课的过程中进行生动的实验演示,最后定期进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和学科的核心素养。
研究了以陆地棉(Chirsutum)晋棉7号、冀合321、冀棉713、珂字棉321、珂字棉201等品种为外植体的体细胞培养获得再生突变不育株的形态性状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再生可育株相比,不育株的株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