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成绩”的成绩单
丹麦的孩子交给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绩单”,上面没有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的分数,也没有老师的评语,更没有排名。事实上,这份成绩单是由孩子自己或写或画完成的,上面只有四个格子,分别是“最喜欢的事情”、“最讨厌的事情”、“最擅长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学习的事情”。许多还不會写字的孩子,在四个格子里甚至只用图画表达。这份四格成绩单是每学期末,老师与家长面谈的根据。重点不是成绩,而是孩子的发展、个性以及与同学的相处。
丹麦儿童教育从“人”出发,每个阶段都有清楚的重点。幼儿时期,重点在孩子适应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年纪稍长,重心逐渐转移到好奇心的激发,训练孩子跨领域的知识运用,探索兴趣,多元认识自己。
一份丹麦政府与OECD(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合作的《丹麦的幼年教育及照护政策》报告中也强调,为了学习良好的社会能力,幼稚园必须确保孩子能与其他人互动,先决条件是孩子能有开放、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心。
不追求高分
到了年纪大一点的小学生,教育的重点则转移到团队合作和主动探索知识方面。
在哥本哈根市郊的一所初等学校,一群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帮助下,正聚精会神研究他们的“创新”计划。他们决定用“火箭”来表现创新主题,用纸张、少许金属片和氢气球做成火箭,并且发射成功。在这个600人的学校里,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坐在课堂里听讲,另一半时间利用这种计划的方式学习。
丹麦许多初等学校都用这种计划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跨领域知识。以创新计划为例,它长达四个礼拜,这群孩子每天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或者在教室里、或者在图书馆研讨这项作业,每组都有一个四年级、一个五年级和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不是被动地听课,而是主动做实验或上网查资料。
特别的是,包括丹麦文、数学、英文、IT(信息科技)和科学等八个不同领域的老师,也打破各自授课的框架,在一旁随时协助,刺激孩子们在他们探索的主题上,可以同时吸取丹麦文、英文、数学和科学等跨领域的知识。
除了创新计划,学校也设计了“怪兽”和“如何活出好生活”的计划,也有例如“友情”等加强学生的社会化能力的课程。“扎实的知识只是孩子们在学校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兼具社会能力,擅长合作、能适应快速改变的世界,必须是独立思考、自信的孩子。”
不跟别人比较
在丹麦,学校没有模范生这回事,只有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小孩子不必跟别人比较,只要追求自己天赋的文化。丹麦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有安全感又自信,懂得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
“这里的经验让我更有把握面对人生。”安妮告诉我。这里的课程分为哲学、戏剧、创意写作、音乐和公民教育五类,不考试,没有成绩。这里关心的,不是“你可以做什么?”的能力问题。
不急着进大学
“增加知识固然重要,但若一个人无法体验人生的重要,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没有力量。”许多丹麦年轻人到了高中毕业,都像安妮一样,不急着立刻进大学,而是用一年时间,通过各种方式来思考人生,可能是旅游、也可能是做义工。
银匠麦克·伯克佛有三个女儿,他告诉我们,大女儿的志向是做演员。我们反问他会支持女儿这样的志愿吗?他说:“当然。她们必须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找到自己的人生!快乐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必须要能选择自己的人生!”难道不会担心女儿浪费时间吗?“不会担心浪费时间!我只担心她们能不能得到好的教育、能不能快乐。”
这就是典型的丹麦思维。在这个不求快的社会,孩子有时间、空间、被鼓励去探索世界。
丹麦的孩子交给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绩单”,上面没有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的分数,也没有老师的评语,更没有排名。事实上,这份成绩单是由孩子自己或写或画完成的,上面只有四个格子,分别是“最喜欢的事情”、“最讨厌的事情”、“最擅长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学习的事情”。许多还不會写字的孩子,在四个格子里甚至只用图画表达。这份四格成绩单是每学期末,老师与家长面谈的根据。重点不是成绩,而是孩子的发展、个性以及与同学的相处。
丹麦儿童教育从“人”出发,每个阶段都有清楚的重点。幼儿时期,重点在孩子适应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年纪稍长,重心逐渐转移到好奇心的激发,训练孩子跨领域的知识运用,探索兴趣,多元认识自己。
一份丹麦政府与OECD(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合作的《丹麦的幼年教育及照护政策》报告中也强调,为了学习良好的社会能力,幼稚园必须确保孩子能与其他人互动,先决条件是孩子能有开放、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心。
不追求高分
到了年纪大一点的小学生,教育的重点则转移到团队合作和主动探索知识方面。
在哥本哈根市郊的一所初等学校,一群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帮助下,正聚精会神研究他们的“创新”计划。他们决定用“火箭”来表现创新主题,用纸张、少许金属片和氢气球做成火箭,并且发射成功。在这个600人的学校里,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坐在课堂里听讲,另一半时间利用这种计划的方式学习。
丹麦许多初等学校都用这种计划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跨领域知识。以创新计划为例,它长达四个礼拜,这群孩子每天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或者在教室里、或者在图书馆研讨这项作业,每组都有一个四年级、一个五年级和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不是被动地听课,而是主动做实验或上网查资料。
特别的是,包括丹麦文、数学、英文、IT(信息科技)和科学等八个不同领域的老师,也打破各自授课的框架,在一旁随时协助,刺激孩子们在他们探索的主题上,可以同时吸取丹麦文、英文、数学和科学等跨领域的知识。
除了创新计划,学校也设计了“怪兽”和“如何活出好生活”的计划,也有例如“友情”等加强学生的社会化能力的课程。“扎实的知识只是孩子们在学校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兼具社会能力,擅长合作、能适应快速改变的世界,必须是独立思考、自信的孩子。”
不跟别人比较
在丹麦,学校没有模范生这回事,只有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小孩子不必跟别人比较,只要追求自己天赋的文化。丹麦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有安全感又自信,懂得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
“这里的经验让我更有把握面对人生。”安妮告诉我。这里的课程分为哲学、戏剧、创意写作、音乐和公民教育五类,不考试,没有成绩。这里关心的,不是“你可以做什么?”的能力问题。
不急着进大学
“增加知识固然重要,但若一个人无法体验人生的重要,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没有力量。”许多丹麦年轻人到了高中毕业,都像安妮一样,不急着立刻进大学,而是用一年时间,通过各种方式来思考人生,可能是旅游、也可能是做义工。
银匠麦克·伯克佛有三个女儿,他告诉我们,大女儿的志向是做演员。我们反问他会支持女儿这样的志愿吗?他说:“当然。她们必须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找到自己的人生!快乐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必须要能选择自己的人生!”难道不会担心女儿浪费时间吗?“不会担心浪费时间!我只担心她们能不能得到好的教育、能不能快乐。”
这就是典型的丹麦思维。在这个不求快的社会,孩子有时间、空间、被鼓励去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