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数学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反思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并且教师应该明白解决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实事求是地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能力和水平,通过提高教师教育服务意识、强化学法指导、优化教学过程并适时反思等环节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飞跃.
【关键词】 思维习惯;学习能力;心智培养
数学是一门讲究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阅读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推理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而其中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学习得到保障的基础.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数学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反思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解决一般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认为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掌握知识的过程. 我们应该明白解决问题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优化思维的广阔性、严密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本文针对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竞争力的高低,每一名学生如果想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走的更加稳固一点,扎实一点,为自己的成长之路奠定基础,就必须加强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加强教育服务观念,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
实施教育改革的前提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新的形势之下,教师以往的权威地位得到了强烈的挑战,而教育本位服务观念的提出更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变化,教师必须拥有服务教育的观念 ,放松自己的心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爱护学生,去感染学生,去引导学生,让自己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服务于教学.
同样,兴趣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数学教得“有趣” . 在初一开始学习数学的第一节课,首先让学生知道初中的数学将学些什么,与小学数学内容之间存在哪些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数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 通过一些有趣的生活小知识、数学实例的教学展示,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然后进一步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只要第一步开头开得好,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消除了畏惧心理,树立了要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有多动手的机会. 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由对数学的好奇而产生要探索它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二、优化教师教学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每一堂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与否,对于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来说是很重要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着力于优化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并转化和规范学生的学习方式.
1. 课前准备要有目的性
教师应预先判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错误,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走入的误区,并尽可能的多设想可能发生的情况,教师就能够在讲解时有针对性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并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课堂讲解要注重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时,要把教师课前准备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注重有效性和适应性的结合.
(1)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内容的衔接,防止知识体系前后倒挂.
(2)注意运用实例来说明数学知识的生活特征,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式.
(3)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防止死套公式、张冠李戴的错误发生.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应变能力.
(4)巧妙利用“题型变式” 、“一题多解”等典型例题教学,引导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并从中筛选出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形成学生良好分析思维能力的基础,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3. 课堂作业要注重规范性
(1)审题的规范. 它是正确学习的首要条件,它要求学生综合地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所有的已知条件,挖掘隐含的条件,再根据问题分析条件,找出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确定解题的思路,从而顺利的解答.
(2)语言的规范. 通过学生表述,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检验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准确.
(3)书写的规范. 在相关知识的书写上要注意不是点点面面都要到位,而是要突出问题重点,强调解决问题的重点之处.
(4)计算的规范. 在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计算过程,要求学生针对经常产生的计算问题做到对症下药,避免基本错误,强化计算的步骤与算法.
(5)结论的规范. 结论规范是指答案准确、简洁、全面并且要符合题目的要求,要做到“答对所问”.
4. 课后讲评要有典型性
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与常规问题,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加以评述,使学生能再次经历尝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规范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优化教学过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就教与学的关系上来看,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也就是说,我们在优化教学过程中不是设计教师如何教,而是要更注重学生如何学,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 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体现自我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到主动,由个体到合作,由肤浅到深入,不断创设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如何做,怎样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教师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再学习找出学习错误的症结,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其反思,自我发现思维中存在的矛盾,自我纠错,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反思能帮助其纠正错误,从而激发反思,并达到强化反思意识的目的.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要鼓励他们大胆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标新立异. 促使学习过程更趋完善和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克服思维定式负迁移的影响,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激励学生树立敢想、敢做、敢说的精神,开展对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在反思之后不仅在数学认知领域得到一个飞跃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格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一定要抛弃各种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通过其他的途径,潜移默化地通过评价、激励等方法,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潜能,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22.
[2]田国伟.浅谈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保山师专学报,2001(6):28-30.
[3]林振海,陈传锋.中学心理学.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2-61.
[4]傅敏,刘荫.论现代数学教师的能力结构.课程·教材·教法.2005(4):44-46.
[5]周友良,周三元.数学学习心理性错误剖析.上海中学数学,2004,5.2.
【关键词】 思维习惯;学习能力;心智培养
数学是一门讲究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阅读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推理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而其中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学习得到保障的基础.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数学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反思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解决一般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认为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掌握知识的过程. 我们应该明白解决问题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优化思维的广阔性、严密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本文针对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竞争力的高低,每一名学生如果想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走的更加稳固一点,扎实一点,为自己的成长之路奠定基础,就必须加强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加强教育服务观念,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
实施教育改革的前提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新的形势之下,教师以往的权威地位得到了强烈的挑战,而教育本位服务观念的提出更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变化,教师必须拥有服务教育的观念 ,放松自己的心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爱护学生,去感染学生,去引导学生,让自己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服务于教学.
同样,兴趣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数学教得“有趣” . 在初一开始学习数学的第一节课,首先让学生知道初中的数学将学些什么,与小学数学内容之间存在哪些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数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 通过一些有趣的生活小知识、数学实例的教学展示,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然后进一步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只要第一步开头开得好,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消除了畏惧心理,树立了要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有多动手的机会. 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由对数学的好奇而产生要探索它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二、优化教师教学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每一堂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与否,对于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来说是很重要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着力于优化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并转化和规范学生的学习方式.
1. 课前准备要有目的性
教师应预先判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错误,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走入的误区,并尽可能的多设想可能发生的情况,教师就能够在讲解时有针对性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并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课堂讲解要注重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时,要把教师课前准备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注重有效性和适应性的结合.
(1)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内容的衔接,防止知识体系前后倒挂.
(2)注意运用实例来说明数学知识的生活特征,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式.
(3)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防止死套公式、张冠李戴的错误发生.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应变能力.
(4)巧妙利用“题型变式” 、“一题多解”等典型例题教学,引导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并从中筛选出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形成学生良好分析思维能力的基础,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3. 课堂作业要注重规范性
(1)审题的规范. 它是正确学习的首要条件,它要求学生综合地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所有的已知条件,挖掘隐含的条件,再根据问题分析条件,找出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确定解题的思路,从而顺利的解答.
(2)语言的规范. 通过学生表述,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检验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准确.
(3)书写的规范. 在相关知识的书写上要注意不是点点面面都要到位,而是要突出问题重点,强调解决问题的重点之处.
(4)计算的规范. 在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计算过程,要求学生针对经常产生的计算问题做到对症下药,避免基本错误,强化计算的步骤与算法.
(5)结论的规范. 结论规范是指答案准确、简洁、全面并且要符合题目的要求,要做到“答对所问”.
4. 课后讲评要有典型性
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与常规问题,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加以评述,使学生能再次经历尝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规范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优化教学过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就教与学的关系上来看,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也就是说,我们在优化教学过程中不是设计教师如何教,而是要更注重学生如何学,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 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体现自我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到主动,由个体到合作,由肤浅到深入,不断创设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如何做,怎样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教师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再学习找出学习错误的症结,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其反思,自我发现思维中存在的矛盾,自我纠错,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反思能帮助其纠正错误,从而激发反思,并达到强化反思意识的目的.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要鼓励他们大胆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标新立异. 促使学习过程更趋完善和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克服思维定式负迁移的影响,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激励学生树立敢想、敢做、敢说的精神,开展对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在反思之后不仅在数学认知领域得到一个飞跃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格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一定要抛弃各种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通过其他的途径,潜移默化地通过评价、激励等方法,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潜能,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22.
[2]田国伟.浅谈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保山师专学报,2001(6):28-30.
[3]林振海,陈传锋.中学心理学.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2-61.
[4]傅敏,刘荫.论现代数学教师的能力结构.课程·教材·教法.2005(4):44-46.
[5]周友良,周三元.数学学习心理性错误剖析.上海中学数学,20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