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6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承载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但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从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选择、问题设计等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本文以人教版“宋明理学”一课为例,阐明如何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内容。
  一、关于理学产生的背景应该突出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关于理学产生的背景主要叙述的是魏晋至隋唐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强调佛道思想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如果按照上述逻辑讲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就会形成新的问题:理学兴起的外因是佛道思想的挑战,内因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去阅读唐中期至北宋初期的儒学家如韩愈、胡瑗、周敦颐、张载、程颐等人的著作,寻找他们复兴儒学的动机。魏晋以来由于门阀士族的崛起,九品中正制度的推行,许多寒士入世无门,或寄情山水,或醉心佛道,这使得儒学神学化趋势加强,玄学就是这种趋势的产物。无论是玄学还是佛道都有不切实际的一面,这与先秦儒学是背道而驰的。知识分子消极避世、崇尚清静的价值追求并不利于社会发展。从韩愈至朱熹,唐宋间出现了一批弘扬儒家道统,关心政治与民生的儒学大师,他们意识到匡时济世必须重塑人们的精神世界,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比如程颐在一次聚会后就产生了复兴儒学的自觉:
  昨日之会,大率谈禅,使人情思不乐,归而怅恨者久之。此说天下已成风,其何能救!……惟当自明其理,吾理自立,则彼不必与争。[1]
  程颐身上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在精神内核上与儒家原旨实现了对接,成为理学的价值追求,最终使得理学从三教合一的潮流中脱颖而出。所以在讲解理学兴起的背景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材料,说明唐宋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儒学大师,他们希望通过抨击佛道,完善儒学,重建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关于理学的思想内涵应该挖掘其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宋明理学是非常广大而精微的哲学体系,中学生是很难理清、理解宋明理学的思想内涵的。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宜删繁就简,把重点放在挖掘理学思想中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1.修身为本的道德自律
  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天理。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要求人们以修身为本,通过道德自律,来彰显天理。这对于提高人的修养,维护人格尊严,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材料1:(弟子)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朱熹)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
  师: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分别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
  生:天理指人正当的欲求,人欲指过分的欲求;两者的关系是“存天理,灭人欲”。
  师: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何在呢?
  生:过分的欲求容易使人超越道德界线,他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是希望人们加强自律和节制。
  通过这则材料,让学生明白“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所在,而不是从字面去分析。教师再适当补充南宋社会的奢靡之风,就更能让学生理解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意义了。
  2.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理学家以孔孟儒学为正宗,故特别强调治国安民的实际功用,反对佛道的虚妄。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塑造中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材料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师:朱熹编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大学》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格物致知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生:对个人来说就是“修身”,对社会来说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师:朱熹认为读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途径,因此读书是为了什么呢?
  通过这则材料的分析,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理学思想中的家国情怀,从中受到感染,课堂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3.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阳明心学上承孟子性善论,提出“心外无理”、“心即理”的命题,并由此提出“良知说”,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良知学说使得凡夫俗子的价值得到彰显,具有打破权威的倾向。同时心学地位的确立是通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实现的,因此也需要打破外在权威。所以阳明心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打破权威。
  材料3:“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传习录》
  笔者认为,补充上述材料,学生就能理解心学倡导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理性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引导。同时,为下一课讲解李贽的思想提供铺垫,李贽的离经叛道固然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关,但从师承关系看,心学是李贽思想的渊源。
  4.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王阳明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两者不可分割,知而不行就是不知。由此可见,阳明心学的道德实践并不是空谈,而是力行,后来出现空谈心性的现象并不能归咎于阳明心学。
  材料4:(黄)直曰:“知行自是合一。如今能行孝,方谓之知孝;能行弟,方谓之知弟。不是只晓得个孝字弟字,遽谓之知。”先生曰:“尔说固是。”
  ——《传习录拾遗》
  通過上述材料的分析,学生自然明白,知行合一的关键是道德实践,而不是口头说说,所以心学对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作用更大。
  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时要体现时代性,同时也要注意客观性,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刻意回避其局限性,只有这样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三、关于理学的影响要突出理学完成了儒学的世俗化
  任世江先生认为,“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2]朱熹将理学倡导的伦理道德渗透到中下层知识分子层面,而王阳明则“将普遍的道德要求从上往下逐层地分摊下去,使道德的承担者不仅是高层的士大夫和官僚,并且要扩大到乡村、城市中的绅衿与农民、商贾与市民”,[3]至此,儒学走完了其世俗化的历程,真正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人的宗教。笔者认为在讲授宋明理学的影响时应该突出理学世俗化的过程,所以主要呈现了以下材料:
  材料5:一组图片:(朱熹编撰的《四书章句集注》《家礼》《小学集注》《童蒙须知》)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讀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译编自朱熹《童蒙须知》
  师:朱熹用理学思想编撰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家礼》影响巨大,《童蒙须知》更是儿童教育的必读书目。从《童蒙须知》可以看出,朱熹传播理学思想方面有何特点?
  生:重视教育;注重将儒家道德规范生活化。
  材料6: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
  ——摘编自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师:与朱熹相比,王阳明传播心学思想方面有何特点?朱熹和王阳明对理学思想的传播有何积极影响?
  生:特点:面向底层民众;更加重视道德行为。影响:使得儒家伦理道德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
  通过上述两则材料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理解宋明理学倡导的伦理道德与汉唐儒学并无区别,但它把这些伦理道德变成了规则,变成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被视为伤天害理的罪孽,这才是理学统治几百年的根源。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深入研读教材内容,确定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道德规则或人文精神,找到契合点;其次,选择符合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最后,整合课程资源,采取适合的呈现方法,设计精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悟。
  【注释】
  [1]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2]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284页。
  [3]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其他文献
走进位于新疆东大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在一座座援疆资金建设的现代化学校、医院、安居工程、文体中心等建筑前,随处可见“河南援建”几个醒目大字,这展示了河南援疆工作成果,更代表了河南省与十三师两地人民的情谊。它不仅刻在了建筑上,更镌刻在了河南省和十三师人民的心里。  2010年,中央部署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一个来自中原腹地的人力资源大省、经济大省、文
一、问题的产生  2016年10月,在一节公开课《甲午中日战争》的讲授中,有老师选用了一则史料:  臣(李鸿章)前于预算战备摺内奏称,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惟不必定与拚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日本)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于争锋。  一一李鸿章《覆奏海军统将折》  教师:李鸿章主张怎样应对日舰?  学生:保守点,保存实力。  教师保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还有哪些体现? 
中学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遵循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人、事、理同样是历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教学的对象、任务与性质,中学历史教学更加倾向于“历史运用”。具体来说,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是历史学科研究的成果,背景是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需要,核心是“人”的发展。相对而言,高中历史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而非学科的发展,关注的
随着自然生态的恶化,环境史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很多学校开设了相关的校本课程。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教师在讲授环境史校本课程中,讲清时空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责任意识。下面以三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笔者的教学设计。  一、处女地传染病:时、空的具体化  “为什么欧洲人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征服了美洲?”对这个殖民征服的问题,历史教科书一般抽象地概括为:欧洲先进文明征服了美洲落后文明,即“
在2018年寒假,重庆的一些中学将金庸的武侠小说设置成阅读推荐书目,引起众多家长的不认同与迷惑,因为很多人认为武侠小说于中学学习无益。这个事件仅仅反映了部分教师对于阅读书目的不同观点,社会上众多中学都有鼓励学生阅读的习惯,这应当是社会对于阅读重要性的一种共识。而这种阅读之重要性,在浙江省的新高考试题当中也有相应的体现。新高考试题体现出来的对于阅读的重视,提醒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爱读书”习惯的
因为缺少替代方案、替代產品,明知塑料制品应该限制,但不用又不行,这是消费者在生活中时常面临的尴尬。  11月10日,《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到2020年底,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咖啡搅拌棒;到2023年底,集贸市场塑料购物袋全面实现集中购销;到2025年底,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  作为20世纪人类最
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腰板”,中部地区覆盖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和山西六省,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部地区经济体量占全国比重超1/5,人口占全国近1/4。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城市通过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西部大开发实施后,西部一些地区也迅速崛起。  相比而言,曾经居“天下之中”的中部
近年来,家校共育越来越受重视,但家校矛盾依然不少。如何让家校共育走出误区,让家庭与学校成为更好的合作伙伴,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够成为好的教育。”在探讨家校共育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被广泛引用。  对于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他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父母与老师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能否形成合力,对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
维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提出逆向设计思维,将整个学习经历的过程比喻成是产品体验的过程,首先要明确想要达到的使用效果,其次是明晰怎么评估是否达到了期望效果,最后是清楚如何来设计体验过程以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1]。这一设计改变传统的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设计,而是采用逆向设计、目标导向,先明晰学习要达到的目标,然后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是根据目标和评价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这一逆向设计思维能够很
北京庆丰包子 —“挺好吃”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民生工作時,中午在月坛北街的庆丰包子铺排队买包子。他点了二两猪肉大葱馅包子、一盘芥菜和一碗炒肝,并坚持自己买单、端盘子、取包子,总书记说:“包子挺好吃,食品安全一定要放在第一位。”总书记的平易近人的亲民形象让这家包子店成为“网红打卡地”,大家都想来尝尝“总书记套餐”。贵阳牛肉粉—“吃一顿不过瘾”  2014年3月7日,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