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传播视阈下《人民日报》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政治修辞分析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_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流媒体作为传播社会主流思潮的重要平台,在传播政府执政理念、推动社会发展、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引导舆论走向上肩负重任。把握好、运用好政治修辞,兼顾方向性与可读性,有利于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关键词】政治修辞;《人民日报》;全国“两会”
  政治传播是政治主体通过媒介将政治信息进行传递,使受众接受并反馈以实现政治目标的活动。[1]政治修辞的作用或功能主要是为了实现政治说服、获得政治行为的合法性,其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主体、情景、受众、主题、论证、效果。[2]政治修辞作为政治传播的重要手段,应贯穿政治传播的全过程。2016年3月3日至3月16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和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下简称“两会”)在北京召开。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做好全国“两会”报道,为各项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2016年2月29日至3月19日(即“两会”开闭幕前后三天)《人民日报》关于“两会”的631篇报道,从主题、用语、论证、修辞格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析我国主流媒体如何驾驭对重大政治事件的传播,践行“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方针。
  一、《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政治修辞分析
  (一)全方位报道主题,建构多元声音立体认知
  政治修辞的主题就是政治传播主体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根据政治环境的需要,传播主体确定传播主题,明确话语基调,运用政治语言表达思想。“两会”关注的是国计民生,《人民日报》在进行报道时,一方面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有所聚焦,突出重点,主动进行议题设置,以引导社会关注方向,形成政治认同,达成共识。通过对631篇文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主题主要分为政府工作、经济建设与创新发展、生态环保、民生关注、党风建设、民主法制、外交、国防力量等13个方面,关键词围绕“十三五”规划展开,从多重角度、不同层次的议题切入,建构起一个多元声音的“两会”报道。
  在“两会”报道过程中,《人民日报》主要分为前期预热、强势报道和后期追踪三个阶段,让受众对“两会”形成立体感知。
  2月29日至3月2日,《人民日报》共刊登7篇文章为“两会”的召开预热。同时《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账号作为其资讯补充平台,在3月2日推出《两会,将这样影响“小明”的生活》,以更接地气的方式阐述了今年“两会”关注的各大议题,普及了“两会”知识,介绍了中央领导人的工作安排和参会代表的人事变动。
  3月3日至3月16日正式进入“两会”时间。《人民日报》在要闻版、评论版刊发多篇相关稿件,报道会议进程,解读政策文件。《评论员观察·我在两会》《人民时评》《两会议政录》等强力发声,有效凝聚了社会共识。同时,在《人民日报》专门开辟的《两会特刊版》中,《声音2016》《融·我的两会》《两会e客厅》《新理念新发展》《代表委员议国是》《十三五十三问》《法治新实践》等板块对不同子议题进行报道,有效进行了议程设置,引导了社会关注点。另外,《我与中国两会》《驻华大使看中国》以及国际上的相关评价则丰富了“两会”声音,使受众能全方位、立体化感知“两会”。
  3月17日至3月19日,报道侧重对“两会”的总结和政府工作的具体落实部署上。
  (二)巧妙设计用语框架,寻求传受双方最大公约数
  政治修辞的用语框架是指政治语言的选择与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定性。[3]政治语言是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用来沟通的基础元素,政治传播主体需要用政治语言来传播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传播主体通常按照一定的社会传统和受众接受心理来选择合适的用语表达,与受众在话语体系上建立默契达成共识,这样既能表明立场态度,又能准确明晰地传递理念,从而实现政治说服。同时,传播主体还运用政治话语的引导、激励、团结等作用,传递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使受众树立信心和希望,为国家发展和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对631篇报道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看出,“商量,中国的民主智慧”“小康”“民族复兴”“深化改革”等词语体现了中国特色,是传受双方间共有的默契认知。“创新〓点燃中国经济新引擎”“绿色〓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等表述,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与展望性,传递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针,为民众描绘了未来美好的愿景。同时,报道中还采用积极向上的词汇,如“曙光”“信心”“决胜”“活力”等,来激人奋进、鼓舞士气,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政治认同。
  此外,《人民日报》还巧妙使用俗语、俚语、流行用语,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平等沟通。比如3月3日评论版刊登了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撰写的评论《当好“扩音器”,做好“共鸣箱”》一文,用“扩音器”“共鸣箱”的说法来要求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定要察实情、讲实话、谋实策,真正体现政协委员的作用与价值。3月7日“两会”特刊09版刊登了《三问:创新瓶颈怎么破》一文,标题采用网络用语“怎么破”来探讨如何突破科技领域创新目前面临的瓶颈。文章中还用了“该咋补”等方言,通俗易懂,便于受众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意图。除此之外,“棒棒哒”“颜值”等词语也出现在了《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中。其实这不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使用网络用语,早在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就使用网络用语“给力”一词,获得受众好评。通过这些用语的巧妙设计和安排,传播主体建构起受众理解和接受的传播话语体系,寻求传受双方的最大公约数,达成认知共识。
  (三)精心搭配论证模式,情理结合让读者产生共鸣
  政治修辞的论证也叫说服论证,是政治修辞的技术问题,它表明该问题应该如何说。政治修辞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政治说服,而实现说服需要一定的论据支撑,发挥论据的说服性就需要选用恰当的论证方式,也就是对论据进行选择、组织和安排。政治修辞的论证模式首先体现为政治文本的结构模式。[4]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在情绪上感染受众,让受众获得情绪认同。这就要求政治文本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开篇布局,既要所言有物,更要所言有情,让受众接受和认同接收到的信息,产生情感共鸣,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信任。   2016年《人民日报》在进行“两会”报道时,并没有长篇累牍地刊登会议报道,而是缩短会议程序性报道篇幅,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采用关键词抓取的方式,精练生动,便于读者理解。在“两会”特刊中,《e言e语》栏目整合分析人民网推出的“两会”热点问题调查,实现报网互动,贴近受众。3月3日“两会”特刊02—06版以“聚焦〓新发展理念”为主题,以“创新〓点燃中国经济新引擎”“协调〓奏响全面小康协奏曲”“绿色〓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开放〓拥抱世界谋共赢”“共享〓决胜小康攻难关”为子议题阐述五大发展理念,并采用不同颜色进行版面设计,如以蓝色喻示“创新”,以红色喻示“协调”等,使受众一目了然。《习近平总书记谈》板块采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形象直观地阐述了这些发展理念给民众带来的“改革红利”,同时描绘发展蓝图,使受众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产生期待与向往,评论引导受众作出价值判断,基层代表和网友的声音则进一步佐证了理念的正确性与可靠性。通过论据的排列组合,一步步支撑起了受众对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认知,强化了内心认同感,为“五大”发展理念的继续实施赢得了支持。
  除文字报道之外,《人民日报》此次“两会”报道采用大量图文漫画和数据图表,将视觉展示与语言表达相结合,成为说服受众的强大武器。如《代表委员议国是》栏目整合基层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并配以图文漫画和数据图表;《深化改革》《依法治国》《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最关心的话题》《干部退休》等系列漫画在政策解读方面也对激发斗志、动员支持起到了直接作用。2015年“两会”期间推出的“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继续发力,共刊登16篇文章,其中在《融·我的两会》栏目中附二维码,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观看相关短视频、数据图表、报道视频等视觉意象,感受更为直观、更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这样,既能丰富表达内容,又能实现线上线下的呼应联动。
  (四)善用修辞格,为新闻报道增添灵气
  修辞格是“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语言结构格式”[5]。修辞格的使用常常能让语言更具感染力和生动性。对语言的变形应用,发挥语言的艺术效果,增强语言的穿透性,更易使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政治修辞中,通过对词汇、语句、篇章等进行艺术修辞,将原本生硬晦涩的政治语言、政治观点转变为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能够增强政治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得到受众理性和情感的支持和认同,从而达到政治说服和形成政治认同的目的。
  《人民日报》在此次“两会”报道中善于运用比喻、对照、排比、列举、拟人、引用等修辞格,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为新闻报道增添了活力与灵气。如3月4日要闻版刊登《读懂“绿叶精神”的蕴含》一文,引用“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三句诗分别论证党员领导干部要乐于奉献、甘当配角、忠诚实干的三层含义,把对党员干部的要求通过对“绿叶精神”的阐释呼吁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好“绿叶精神”,不辱使命责任。3月5日“两会”特刊05版刊登《爬坡过坎,吹响攻坚号角》一文,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形象说明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和状况,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不断攀登抵达新的高度”,这能够与受众的自身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和互通,拉近双方的距离,使受众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3月11日要闻版刊登《总书记重要讲话振奋人心〓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一文,将各民族比喻成“石榴籽”,用“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来说明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二、善用政治修辞,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主流媒体作为传播社会主流思潮的重要平台,在传播政府执政理念、推动社会发展、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引导舆论走向等方面肩负重任。把握好、运用好政治修辞,兼顾方向性与可读性,有利于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是建立在信息传播功能基础之上的。为更好地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媒体从业人员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必须以真实性、客观性为前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同时,新闻舆论引导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有方向性又要兼顾可读性。所谓方向性,就是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坚持党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所谓可读性,就是新闻宣传报道要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首先,要注重舆论引导的实效性,以受众需要为本,重视从实际出发,及时了解受众需求和社会舆情,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避免无效引导。在进行新闻宣传报道时,应立足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把握受众需要,重视受众心理,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将媒体宣传与受众所需紧密结合起来,提升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有效引导舆论。其次,新闻媒体还应重视新闻文风建设,力戒文字生硬。话语方式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政治修辞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新闻媒体应重视文风的建设,巩固好舆论阵地,增强新闻宣传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引领社会风尚。再次,在新媒体冲击下,新闻舆论工作要适应当前传播新形势,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政治修辞关注的本质就是谁在说、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如何说和说的效果。[6]传播主体依靠对修辞手段的合理运用建构起自己的话语体系,通过对政治修辞技巧的使用,有利于实现官方用语与民间用语的交流沟通,加强双方互动。这种对话在形式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了内容的认同,进而转化为理念认同、思想认同。2016年《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用亲和晓畅的表达方式传递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针,将意识形态概念用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利于消融视听过程中的抵触因素,缩小心理差距,从而赢得受众的政治认同。同时,《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还不断创新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如H5形态的实时云直播、VR技术的运用等丰富了话语形式,使传播渠道更为多样化,为新媒介环境下的政治传播做出了良好示范。
  参考文献:
  [1]薛忠义,刘舒,李晓颖.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综述[J].政治学研究,2012(5).
  [2]刘文科.权利运作中的政治修辞——美国“反恐战争”(2001—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刘文科.权利运作中的政治修辞——美国“反恐战争”(2001—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刘文科.论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5]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修辞学研究(第1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6]刘文科.权利运作中的政治修辞——美国“反恐战争”(2001—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邢祥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张迪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王灿发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处于网络大环境背景之下,因网络传播的便捷及高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高校的固有教学模式受到网络传播的冲击,钢琴教学传统模式的封闭性及单一性已不适应目前高校钢琴教育的发展需求。丰富的网络资源及迅捷的传播,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处于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面对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社会,如何使钢琴教学跟上快捷的时代步伐,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从而使钢琴教学突破传统、区域的束缚,创新模式,为教学
期刊
《视觉传达设计原理》一书是杜士英教授为我国各高校的设计类、美术类专业的学生编写的一本以视觉传达原理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此书从视觉心理、符号的运用等已有理论出发,对视觉传达、视觉元素以及视觉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讨论。尤其是针对近年来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这一情况,《视觉传达设计原理》一书特意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比于现阶段应用在我国各高校设
期刊
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文化在自身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崭新的特点和生机,在社会化大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已经成为主要潮流。正是由于上述背景,教育行业为了实现自我的突破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压力和挑战,如何在多元化文化传播的前提下实现自身教学的发展变革,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亟须研究与探讨的重点课题。对于美术教学而言,由于美术这一学科本身与社会文化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从社会文化
期刊
【摘要】以手机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这种便利也常常会演化成一种诱惑、一种嗜好、一种依赖。当今,用户对手机媒介的依赖日益加深,以至于新媒介已经成为空气、水、阳光、电之外对现代人最重要的必需品。“媒介的奴隶主义”这个词组真实反映了人类对新媒介特别是手机媒介的过度使用和依赖的状态。这在整体上或者眼下或许还可以视为一个夸张的说法,但是,在局部地区,在部分人群中,这已经
期刊
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所约定俗成的相关理念、规定和方法。由于体育文化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精神内核,因此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教育人员应当更多地重视体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正是有鉴于此,吴江先生在编写《体育教学与文化融合》一书时,有意识地将体育文化的相关概念引入到体育教学论中,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原理和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和生机。本书不仅对于体育教学的相关原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中国未来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关注也日益加强。通过全国“两会”了解中国已有发展成果和未来走向是西方各国采用的最重要和便捷的途径之一。由于不同媒体的定位、编辑方针等差异,致使美国不同媒体对全国“两会”的报道内容及同一事件的报道角度均有所不同。文章选取美国两个主要媒体美联社和《纽约时报》官方网站关于2016年中国“两会”的报道,分析其对201
期刊
【摘要】全球化时代,政治传播过程中往往借助大众传媒影响公众的政治认知,塑造政治形象,同时争夺国际话语权。乌克兰危机中,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政府通过对传播的渠道即媒介控制、传播的内容控制以及政治传播的修辞选择等,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展开话语博弈,为俄罗斯重夺大国话语权。  【关键词】政治传播;国际话语权;乌克兰危机;政治修辞  一  全球化进程中,政治传播扮演着日益吃重的角色。作为一种交叉学科,
期刊
【摘要】互联网的崛起不仅对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也引发了关于新媒体时代捍卫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与支持新媒体的大众民主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向我们提供的机会,就必须超越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充分认识到两种新闻生产方式中都存在的为公众探索新闻事实与真相的共识。为此,回顾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杜威与李普曼之间那场关于媒介、公众和民主政治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双方在争论中所秉持的共同原
期刊
【摘要】受国外脱口秀节目的影响,我国电视脱口秀节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形态。谈话人、谈话话题、谈话场景是电视脱口秀节目的构成要素,《今晚80后脱口秀》因其对节目构成要素的良好把握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虽然我国脱口秀节目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内容同质化、主持人非专业化、现场观众职业化等问题。我国的脱口秀节目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进行节目形态多元化的创新,不断打造自己的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2月19日主持召开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研究习总书记有关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关系的论述,可以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在新闻工作中,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舆论监督也可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舆论监督也是正面宣传,它是正面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工作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