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设置问题情境、挖掘教学因素等方面,对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因此,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语文教学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担负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想象的特点进行想象训练呢?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做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二、设置问题情景,引导进行再造想象
训练学生的想象,不权要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的想象,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进行再造想象。想象是根据一定词(语言、文字)或图样(图表符号、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展示“想象情景”,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
2.1 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这种想象在精美的诗歌、散文中经常用到,因为“一首诗告诉我们一片霞,一团花”,在诗歌教学中应从想象单个形象入手,接触到形象的字词立即在头脑中浮现这些字词的形象。如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读后头脑中想象得出“十”种景物以及“游子”这些单个形象,这就为理解全诗打下了基础。
2.2 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朱光潜说:“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诗时,都必须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岂止是诗,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篇论文小品,也是如此。如在讲《孔乙己》一文后,不妨引导学生想象孔乙己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最后一次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的情景,来感受人物的悲剧形象。
2.3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借助优美的画面、乐曲,进行再造想象。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可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积累、整合、撞击的舞台。如图片展示,缘景绘画、引入影视、角色表演、现场参观、音乐配置等。如《孔乙己》一文学习后,为再一次感受孔乙己形象,边播放《二泉映月》的乐曲,边有感情朗读孔乙己的悲惨经历的文字,学生在宛转、凄凉的音乐中情不自禁的对孔乙己的遭遇不寒而栗。再如学习《蒹葭》先听缠绵悠扬的《在水一方》,像以上这样的例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相当多的,只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既能陶冶学生性情,就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挖掘教材因素,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再造想象不仅具有创造性成分,而且能促进以独特为特色的创造想象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创造想象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1 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假设想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就不能忽视假设想象,如讲《故乡》一文闰土的前后变化,判若两人,可进行“假如你是鲁迅看见天真活泼、机警聪明的闰土变得木偶似的,该怎么开导他?”的想象;同时讲到《故乡》萧瑟荒凉的环境描写可进行“假如你在2009年去闰土的故乡访问,可能有哪些见闻”的想象。总之,可以抓住教材中有意识的“缺陷”,合理的大胆假设想象,学生在填补“缺陷”的完形中,创造想象就有翱翔的天地。
3.2 对情节进行延伸,拓展思维,进行发散似的想象。根据具有延伸性和跳跃性,对意味深长的结尾,进行续写训练学生的发散似的想象力。如:《孔乙己》一文后可以用《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这样的题目去续写。这种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想象,但也容易想得离谱,此时就需要老师根据文意和主旨适时点拨,正其方向。
3.3 根据创新思维的特点,训练学生逆向思维想象。这种训练可以表现为对某篇文章主旨反向认识,也就是鼓励学生从事物的另一面去探索,反其意而思之。如《愚公移山》中主旨情节可以进行假设性逆向思维想象一一移山还不如搬家。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在哲尔赛岛上旅行时,如果遇到的于勒是一个腰缠万贯、大富大贵的老板时,菲利普夫妇的神态、语言又是怎样?”等等。
四、让学生在自读“自得”中,培养想象力
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无不认为,读书贵在“自得”。孟子认为读诗要“以意逆之,是为得之。”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说:“但文字佳胜处,正贵读者自得。”叶圣陶先生说得最完整、深入,他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同时,读书还不能拘泥于文字,而应当驱遣着想象来看,看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够领会它。因此,要让学生在每一遍读书过程中要有所“得”,必须改变教师独霸讲台,唱主角的局面。应把读书、表演、思考、领会、想象的时间还给学生,同时交给读书的方法,营造一种和谐、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学生才会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字里行间。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用语言描述的想象训练。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可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想象“若小孩的话皇帝没听到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进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日。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因此,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语文教学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担负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想象的特点进行想象训练呢?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做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二、设置问题情景,引导进行再造想象
训练学生的想象,不权要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的想象,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进行再造想象。想象是根据一定词(语言、文字)或图样(图表符号、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展示“想象情景”,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
2.1 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这种想象在精美的诗歌、散文中经常用到,因为“一首诗告诉我们一片霞,一团花”,在诗歌教学中应从想象单个形象入手,接触到形象的字词立即在头脑中浮现这些字词的形象。如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读后头脑中想象得出“十”种景物以及“游子”这些单个形象,这就为理解全诗打下了基础。
2.2 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朱光潜说:“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诗时,都必须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岂止是诗,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篇论文小品,也是如此。如在讲《孔乙己》一文后,不妨引导学生想象孔乙己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最后一次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的情景,来感受人物的悲剧形象。
2.3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借助优美的画面、乐曲,进行再造想象。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可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积累、整合、撞击的舞台。如图片展示,缘景绘画、引入影视、角色表演、现场参观、音乐配置等。如《孔乙己》一文学习后,为再一次感受孔乙己形象,边播放《二泉映月》的乐曲,边有感情朗读孔乙己的悲惨经历的文字,学生在宛转、凄凉的音乐中情不自禁的对孔乙己的遭遇不寒而栗。再如学习《蒹葭》先听缠绵悠扬的《在水一方》,像以上这样的例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相当多的,只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既能陶冶学生性情,就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挖掘教材因素,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再造想象不仅具有创造性成分,而且能促进以独特为特色的创造想象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创造想象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1 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假设想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就不能忽视假设想象,如讲《故乡》一文闰土的前后变化,判若两人,可进行“假如你是鲁迅看见天真活泼、机警聪明的闰土变得木偶似的,该怎么开导他?”的想象;同时讲到《故乡》萧瑟荒凉的环境描写可进行“假如你在2009年去闰土的故乡访问,可能有哪些见闻”的想象。总之,可以抓住教材中有意识的“缺陷”,合理的大胆假设想象,学生在填补“缺陷”的完形中,创造想象就有翱翔的天地。
3.2 对情节进行延伸,拓展思维,进行发散似的想象。根据具有延伸性和跳跃性,对意味深长的结尾,进行续写训练学生的发散似的想象力。如:《孔乙己》一文后可以用《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这样的题目去续写。这种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想象,但也容易想得离谱,此时就需要老师根据文意和主旨适时点拨,正其方向。
3.3 根据创新思维的特点,训练学生逆向思维想象。这种训练可以表现为对某篇文章主旨反向认识,也就是鼓励学生从事物的另一面去探索,反其意而思之。如《愚公移山》中主旨情节可以进行假设性逆向思维想象一一移山还不如搬家。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在哲尔赛岛上旅行时,如果遇到的于勒是一个腰缠万贯、大富大贵的老板时,菲利普夫妇的神态、语言又是怎样?”等等。
四、让学生在自读“自得”中,培养想象力
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无不认为,读书贵在“自得”。孟子认为读诗要“以意逆之,是为得之。”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说:“但文字佳胜处,正贵读者自得。”叶圣陶先生说得最完整、深入,他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同时,读书还不能拘泥于文字,而应当驱遣着想象来看,看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够领会它。因此,要让学生在每一遍读书过程中要有所“得”,必须改变教师独霸讲台,唱主角的局面。应把读书、表演、思考、领会、想象的时间还给学生,同时交给读书的方法,营造一种和谐、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学生才会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字里行间。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用语言描述的想象训练。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可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想象“若小孩的话皇帝没听到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进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