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护理人才短缺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面向中国-东盟人才市场的涉外护理人才是缓解中国与东盟国家护理人才短缺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基础上,从护理教育理念更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索与国际护理服务要求接轨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涉外护理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甘庆华(1971-),女,广西兴业人,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与质量控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雷迅(1956-),男,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鼻咽癌基础及临床;马明霞(1969-),女,湖北仙桃人,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书记,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学。(广西 桂林 54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重点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医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Z025)、2010年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项目“泛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背景下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GB056)和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项目“面向中国一东盟人才市场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88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14-02
人才的竞争加剧了全球人才的争夺与流动。怎样培养紧缺型人才是目前各国十分重视的教育问題。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圈的建立,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加强,来华投资、旅游、工作的外宾与日俱增,为满足在华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员的医疗保健需求,合资医院、外资医院和涉外门诊构逐年增加,我国涉外护理人才凸显短缺。培养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涉外护理人才,探索面向中国一东盟人才市场需求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护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护理教育理念的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首先要树立现代护理教育理念。现代护理教育理念应随着医学发展模式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疾病的产生、发展思考由外界因素(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细胞受损-组织结构改变-生理功能障碍-病理过程-疾病的过程路线,转向综合思考内外因素(生物、物理、化学、饮食、气候、社会环境等)与神经、内分泌、免疫、遗传等内部因素交互影响与作用。护理理念也从“以护理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发展为“以人类健康为中心”。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理人员角色从“伺候人”的直接提供照顾者角色,增加设计、管理健康者角色等,这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念要树立终生教育理念。护理教育应遵循现代护理理念与教育理念的变化发展,注重技能与人文相兼,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综合教育,注意护理伦理、评判性思维培养、护理人文关怀的教育。护理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专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多元文化的相关知识,理解不同文化、种族、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异及对健康的影响,能够与不同背景的医务人才进行合作与交流。
二、人才培养模式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指导。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以国际护理服务要求为准则,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针对中国一东盟护理人才市场需求,确立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按教育目标分类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在认知领域的核心知识,了解和掌握促进健康、降低危险性、预防疾病、疼痛和疾病管理、信息和健康照顾技术、伦理、多元人类、全球健康服务、健康服务系统和政策等相关知识;二是情感领域的专业价值以及角色发展,包括利他主义、自主性、人类尊严、正直、社会公正价值观的确立;三是精神运动领域的评判思维、评估、沟通和技术。
2.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护理课程使用“建筑式”的课程设置方式,护理教育采取“老三段”式方式,分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护理临床实习三阶段。传统课程设置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采用生物器官为主线组织课程,导致课程内容中医疗内容偏多、护理内容偏少,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课程。现代护理课程设置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重构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课程体系。涉外护理课程采用“渐进式”生命周期模式设置,以人为本,突出“人”整体性,按人的生命周期来组织医学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增加哲学、历史、文化、经济等人文课程。
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按人的生命周期设置重新组建,包括病理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等。
护理专业课程:重设护理专业课程,划分为内、外、妇、儿护理学,按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如孕期、分娩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人文课程:对于涉外护理人员来说,人文教育更显重要,除了具有护理专业应有的人文素质外,还应具备国际意识、多元文化观念及知识。面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涉外护理人才,人文教育应包括以哲学为中心、以交流为中心、以多元文化为中心的系列课程。哲学系列课程包括医学哲学、护理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交流系列课程包括外语(包括东盟国家语言)、护理礼仪、护患沟通技巧、护理美学、心理学等;多元文化系列课程包括国际护理发展历史、东盟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宗教与种族等。
课程的设置要注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开发隐性课程,如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市场,鼓励学生与东盟学生多交流,安排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与东盟学生共处同一宿舍,共同举行东盟各国传统节日,增加感情交流,了解各东盟国家的风俗习惯。另外,利用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举行的机会,鼓励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多参加义务工作者活动。
3.改革教学方法。要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
循证护理的教育是当今护理教育的新方向。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是护士慎重、准确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应结合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将三者完美结合,制订适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培养护理学生学会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在临床护理决策时,将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运用到实践护理中是当今护理教育主要任务。
涉外护理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是推广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设计并提出问题;学生基于问题,自主收集、分 析资料,总结归纳,形成结论;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总结与引导。PBL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二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进行操作技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通过设置一些与临床相似的情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分别做出相应的总结。三是开展病例讨论教学方法,选择临床典型病例,安排学生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并归纳总结,提出护理诊断意见及护理计划。教师按照教学意图,引导组织学生就病史的完整性、实验室检查的必要性、护理诊断的依据和护理措施的合理性进行充分讨论,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四是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护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护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侧重培养学生临床运用能力。临床见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明确护理措施,并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报告,同时安排见习讲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坚持在课余、夜间、双休日全面开放护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提供保证,使学生掌握临床护理基本技术、各种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技能操作流程。
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临床进展及时调整实验物品,介绍最新护理技术操作方法,补充部分教材内容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问题。整合护理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护理特色,培养学生护理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专业素质。注意在见习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人的整体性、丰富性、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与护理实践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到人性化护理的内涵,在今后工作中在对人的情感关怀、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最佳发挥。
涉外护理专业为了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接触专业实践。在教学计划学时设置上,护理专业课实践课时数比理论课学时多一倍,学时比例达0.5:1。实践教学分为见习和实习,见习在相对固定的临床实践教学点进行,国内实习一年在校外的实践教学点进行,还有一年在國外医疗机构或中外合作医疗机构实习。平时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在医院或中外合作机构医疗机构多找机会见习。
5.培养师资队伍。为了保障涉外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涉外护理专业是新兴专业,师资短缺、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外语水平不高是国内涉外护理教育现状,而且大部分医学院校使用临床专业教师,按照临床专业来组织课堂,使得护理课程的护理特点没有凸显,出现了偏向临床治疗、轻护理的现象。
对于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涉外护理专业的师资培养,解决途径应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方案。首先,聘请国外护理专业教师来校讲学、上课;其次,鼓励国内护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再次,利用“中国与东盟合作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和每年度召开的“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护理教育合作,互派教师,联合办学,进行科研学术合作与交流。
三、结论
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应遵循现代医学模式发展变化的现状,以“人”为本,重视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注重人文教育,了解多元文化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注意循证护理教育,促进护理角色的发展,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成翼娟.循证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3(1).
[2]袁义厘,耿桂灵,史平,等.借鉴美国护理教育模式推进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9(8).
[3]伍小飞.尹红.从护士角色的发展看建立新型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J].华西医学,2010(1).
[关键词]涉外护理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甘庆华(1971-),女,广西兴业人,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与质量控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雷迅(1956-),男,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鼻咽癌基础及临床;马明霞(1969-),女,湖北仙桃人,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书记,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学。(广西 桂林 54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重点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医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Z025)、2010年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项目“泛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背景下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GB056)和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项目“面向中国一东盟人才市场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88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14-02
人才的竞争加剧了全球人才的争夺与流动。怎样培养紧缺型人才是目前各国十分重视的教育问題。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圈的建立,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加强,来华投资、旅游、工作的外宾与日俱增,为满足在华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员的医疗保健需求,合资医院、外资医院和涉外门诊构逐年增加,我国涉外护理人才凸显短缺。培养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涉外护理人才,探索面向中国一东盟人才市场需求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护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护理教育理念的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首先要树立现代护理教育理念。现代护理教育理念应随着医学发展模式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疾病的产生、发展思考由外界因素(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细胞受损-组织结构改变-生理功能障碍-病理过程-疾病的过程路线,转向综合思考内外因素(生物、物理、化学、饮食、气候、社会环境等)与神经、内分泌、免疫、遗传等内部因素交互影响与作用。护理理念也从“以护理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发展为“以人类健康为中心”。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理人员角色从“伺候人”的直接提供照顾者角色,增加设计、管理健康者角色等,这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念要树立终生教育理念。护理教育应遵循现代护理理念与教育理念的变化发展,注重技能与人文相兼,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综合教育,注意护理伦理、评判性思维培养、护理人文关怀的教育。护理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专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多元文化的相关知识,理解不同文化、种族、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异及对健康的影响,能够与不同背景的医务人才进行合作与交流。
二、人才培养模式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指导。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以国际护理服务要求为准则,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针对中国一东盟护理人才市场需求,确立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按教育目标分类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在认知领域的核心知识,了解和掌握促进健康、降低危险性、预防疾病、疼痛和疾病管理、信息和健康照顾技术、伦理、多元人类、全球健康服务、健康服务系统和政策等相关知识;二是情感领域的专业价值以及角色发展,包括利他主义、自主性、人类尊严、正直、社会公正价值观的确立;三是精神运动领域的评判思维、评估、沟通和技术。
2.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护理课程使用“建筑式”的课程设置方式,护理教育采取“老三段”式方式,分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护理临床实习三阶段。传统课程设置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采用生物器官为主线组织课程,导致课程内容中医疗内容偏多、护理内容偏少,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课程。现代护理课程设置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重构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课程体系。涉外护理课程采用“渐进式”生命周期模式设置,以人为本,突出“人”整体性,按人的生命周期来组织医学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增加哲学、历史、文化、经济等人文课程。
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按人的生命周期设置重新组建,包括病理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等。
护理专业课程:重设护理专业课程,划分为内、外、妇、儿护理学,按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如孕期、分娩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人文课程:对于涉外护理人员来说,人文教育更显重要,除了具有护理专业应有的人文素质外,还应具备国际意识、多元文化观念及知识。面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涉外护理人才,人文教育应包括以哲学为中心、以交流为中心、以多元文化为中心的系列课程。哲学系列课程包括医学哲学、护理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交流系列课程包括外语(包括东盟国家语言)、护理礼仪、护患沟通技巧、护理美学、心理学等;多元文化系列课程包括国际护理发展历史、东盟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宗教与种族等。
课程的设置要注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开发隐性课程,如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市场,鼓励学生与东盟学生多交流,安排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与东盟学生共处同一宿舍,共同举行东盟各国传统节日,增加感情交流,了解各东盟国家的风俗习惯。另外,利用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举行的机会,鼓励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多参加义务工作者活动。
3.改革教学方法。要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
循证护理的教育是当今护理教育的新方向。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是护士慎重、准确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应结合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将三者完美结合,制订适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培养护理学生学会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在临床护理决策时,将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运用到实践护理中是当今护理教育主要任务。
涉外护理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是推广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设计并提出问题;学生基于问题,自主收集、分 析资料,总结归纳,形成结论;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总结与引导。PBL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二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进行操作技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通过设置一些与临床相似的情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分别做出相应的总结。三是开展病例讨论教学方法,选择临床典型病例,安排学生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并归纳总结,提出护理诊断意见及护理计划。教师按照教学意图,引导组织学生就病史的完整性、实验室检查的必要性、护理诊断的依据和护理措施的合理性进行充分讨论,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四是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护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护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侧重培养学生临床运用能力。临床见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明确护理措施,并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报告,同时安排见习讲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坚持在课余、夜间、双休日全面开放护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提供保证,使学生掌握临床护理基本技术、各种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技能操作流程。
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临床进展及时调整实验物品,介绍最新护理技术操作方法,补充部分教材内容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问题。整合护理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护理特色,培养学生护理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专业素质。注意在见习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人的整体性、丰富性、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与护理实践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到人性化护理的内涵,在今后工作中在对人的情感关怀、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最佳发挥。
涉外护理专业为了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接触专业实践。在教学计划学时设置上,护理专业课实践课时数比理论课学时多一倍,学时比例达0.5:1。实践教学分为见习和实习,见习在相对固定的临床实践教学点进行,国内实习一年在校外的实践教学点进行,还有一年在國外医疗机构或中外合作医疗机构实习。平时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在医院或中外合作机构医疗机构多找机会见习。
5.培养师资队伍。为了保障涉外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涉外护理专业是新兴专业,师资短缺、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外语水平不高是国内涉外护理教育现状,而且大部分医学院校使用临床专业教师,按照临床专业来组织课堂,使得护理课程的护理特点没有凸显,出现了偏向临床治疗、轻护理的现象。
对于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涉外护理专业的师资培养,解决途径应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方案。首先,聘请国外护理专业教师来校讲学、上课;其次,鼓励国内护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再次,利用“中国与东盟合作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和每年度召开的“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护理教育合作,互派教师,联合办学,进行科研学术合作与交流。
三、结论
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应遵循现代医学模式发展变化的现状,以“人”为本,重视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注重人文教育,了解多元文化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注意循证护理教育,促进护理角色的发展,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成翼娟.循证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3(1).
[2]袁义厘,耿桂灵,史平,等.借鉴美国护理教育模式推进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9(8).
[3]伍小飞.尹红.从护士角色的发展看建立新型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J].华西医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