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9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更多全员参与且差异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1]。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小学语文仍沿袭“一言堂,一锅煮”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将备课当成“背课”,将上课当成“演课”,将学生当成“容器”。[2]小学语文课上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以及频繁的考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教学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课堂上,小学语文老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教学,轻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费时低效”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就是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只注重进行一些机械操练,忽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形式过于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低落,积极主动参与程度差。教学时老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要让学生思考,必先让其疑。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积极地创设"疑"的情境,使学生对当前的事物发生兴趣,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状态。学生的求知欲越强烈,越愿意主动学习新知识,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一"疑"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用"疑"的火种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到最佳状态。
(二)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美国一著名学者认为,个性化教育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个性发展教育需要以教师个性为基础,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注,从而使教学活动充满激情,涌动着灵感。还需要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自由地讨论问题,努力地解决问题,要给他们充分的权利,包括出错的权利,要杜绝训斥性的评价,克服简单否定的评价,要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不去伤害他们,成为他们学习的知心朋友、合作伙伴,让他们无忧无虑地去探索、去实践,学出个性。当然尊重个性也不是一味地勉强,放任自流。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兴趣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让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使学生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应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主动阅读
所谓主动阅读,其一是指学生自觉地读书。能把"阅读"作为自己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必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并认真阅读、认真思考,阅读的过程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其二是指学生能在教师的点拨下,科学地自我组织学习,积极读书、质疑、讨论,并掌握一般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独立思考、自觉探究
所谓"独立"是指学生学习没有依赖性,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老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自觉探究"是读书能力的纵深发展,是指学生遇到问题后,能自觉思考,自觉寻找有关资料,自觉寻找答案。一直到把问题解决。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留下充裕的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他们自我读书的自学心,形成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养成课外能自主阅读有关资料和参考书,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能废寝忘食地解决的习惯。
3.主动质疑问难
"主动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体现,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能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若"疑能自决,是非能白辩",则标志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标志着学生已真正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质疑问难,使教学达到"学生读书生疑——学生主动质疑——师生互助解疑"的理想境地。
4.总结归纳
每学习完一课,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理解感悟上,还要综合他人的理解发言从各个层面学习。因此每课结束,教师应要求学生做总结发言,当然也是不拘一格,可作全面概括,也可就感悟最深的一点做总结。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深入了,往往还会有精彩的见解。自主学习重視学生理解的个性化,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此外,每一单元结束,小结完全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可做引导。如字词总结、内容总结、写作心得等。
(四)在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读多写,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提供实践的机会,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意、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如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及时地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并运用于实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雪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4):303-303.
[2]赵慧敏.谈谈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J].速读旬刊,2015(1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9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更多全员参与且差异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1]。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小学语文仍沿袭“一言堂,一锅煮”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将备课当成“背课”,将上课当成“演课”,将学生当成“容器”。[2]小学语文课上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以及频繁的考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教学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课堂上,小学语文老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教学,轻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费时低效”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就是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只注重进行一些机械操练,忽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形式过于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低落,积极主动参与程度差。教学时老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要让学生思考,必先让其疑。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积极地创设"疑"的情境,使学生对当前的事物发生兴趣,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状态。学生的求知欲越强烈,越愿意主动学习新知识,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一"疑"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用"疑"的火种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到最佳状态。
(二)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美国一著名学者认为,个性化教育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个性发展教育需要以教师个性为基础,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注,从而使教学活动充满激情,涌动着灵感。还需要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自由地讨论问题,努力地解决问题,要给他们充分的权利,包括出错的权利,要杜绝训斥性的评价,克服简单否定的评价,要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不去伤害他们,成为他们学习的知心朋友、合作伙伴,让他们无忧无虑地去探索、去实践,学出个性。当然尊重个性也不是一味地勉强,放任自流。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兴趣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让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使学生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应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主动阅读
所谓主动阅读,其一是指学生自觉地读书。能把"阅读"作为自己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必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并认真阅读、认真思考,阅读的过程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其二是指学生能在教师的点拨下,科学地自我组织学习,积极读书、质疑、讨论,并掌握一般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独立思考、自觉探究
所谓"独立"是指学生学习没有依赖性,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老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自觉探究"是读书能力的纵深发展,是指学生遇到问题后,能自觉思考,自觉寻找有关资料,自觉寻找答案。一直到把问题解决。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留下充裕的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他们自我读书的自学心,形成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养成课外能自主阅读有关资料和参考书,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能废寝忘食地解决的习惯。
3.主动质疑问难
"主动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体现,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能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若"疑能自决,是非能白辩",则标志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标志着学生已真正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质疑问难,使教学达到"学生读书生疑——学生主动质疑——师生互助解疑"的理想境地。
4.总结归纳
每学习完一课,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理解感悟上,还要综合他人的理解发言从各个层面学习。因此每课结束,教师应要求学生做总结发言,当然也是不拘一格,可作全面概括,也可就感悟最深的一点做总结。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深入了,往往还会有精彩的见解。自主学习重視学生理解的个性化,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此外,每一单元结束,小结完全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可做引导。如字词总结、内容总结、写作心得等。
(四)在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读多写,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提供实践的机会,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意、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如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及时地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并运用于实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雪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4):303-303.
[2]赵慧敏.谈谈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J].速读旬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