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24-01静心阅读人教版小学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全文,内心感慨万分!它震撼读者的心灵,在简单的一个故事中,贯穿了爱和鼓励伴着一个人走向成功。品读过程中,心里一直被文中人物的语言温暖着,它如诗般动情。文中那位“聋”奶奶——音乐学院的老教授平凡亲切的语言和平静的神态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灵!我被作者质朴、清新、富有美感的语言吸引了。整个教学过程,我紧紧抓住文章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在对语言文字反复品味的同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作者的内心,感悟作品从文从情的美中传达出的深刻含义。
品教授如诗般语言——感受教授对我的鼓励和爱护。
[案例1]
师: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结合她当时讲话的环境、神情,体会每句话的含义。为什么老妇人的语言称得上“诗一般的语言?”
生自由品读并勾出相关语句,批注理解,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猜想……如果不介意……请继续吧。也许我会……我能……每天早晨。”
生:“我”本想偷偷地躲起来干一件我喜欢的,一件伟大的事情——练琴。可“我”如拉锯腿的琴音传出,知道了我琴技很差,老妇人却表现出毫不知晓的平静,并礼貌地征求我的意见,还表现出尊重我,让我如沐春风。
生:老妇人装成聋子,是为了让我放开胆子练习弹琴,使我没有心理负担,我也就有了无所顾忌地坚持练下去,坚持自己的梦想的想法和勇气,为我走上成功之路打下基础。
生:老妇人的这种欺骗是善意的,是带有有鼓励性的,使我有了努力的目标。
生:其实这样还是对”我”练琴的一种督促。
生:老妇人语言中言词的亲切如寒冬的火炉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有着从未有过的感觉,与那静谧的小树林多么和谐。
师:“我”听了这样一些温暖的、鼓励的、如诗一般的语言,心理有什么变化吗?
生:我由难过、沮丧、甚至有些懊恼变得更有信心,更加努力起来。
师: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努力方向和信心,这个转折让我走向了成功,这不正是老人诗一般的语言的魅力吗?
师:你能把文中人物的对话,通过自己的理解朗读出来吗?记住:你现在就是文中的老妇人。
让学生自由试读,再同桌练读,生评,再展示汇报读。
②“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生:这是对我一个练琴已经完全失去信心的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甚至是从不敢想的一种奢侈的褒奖。
生:一句简单的话语给了“我”坚信自己,坚守信念的勇气。
生:我觉得还是“我”每天必去小树林练琴的责任和承诺——每天面对一位耳聋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师:那就带着你们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用你的心去感受诵读吧。
③她说我的琴声能带给她快乐和幸福。(这句是转述的语言)
生:老妇人不断的鼓励,表现出的尊重给了我努力练琴的动力,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带给别人快乐。从此,我才会更加努力地站在舞台上表演。
师:我有什么不同表现?
生:我把自己融入了小提琴音乐中,常常忘记她是聋子。
生:我能自如地在各种晚会,在无数人面前得心应手的演出。
师:伴着自己的心,把不同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分析]通过学习并分析老教授的三次诗一般的语言,明白她话中的用意,感悟到老人美好的心灵,感悟语言带给他人的影响力,懂得要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信心和毅力。虽然读能体会到,但对语言的深刻含义和作者想传达的意思还不够深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短语:“打扰”、“真不错”、“非常好”、“一定”、“请继续吧”等,通过与父亲和妹妹听我弹琴后对我的评价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和爱,还深刻感受到老妇人的修养和带给我的自信。
品教授平静的神情——体会“我”的心理,感悟“我”对她的敬佩和感激
[案例2]
师:自读全文,文中除了对老妇人如诗一般的语言描写打动我们的心灵,能否找出其他感动你的地方?
生:神态描写
师:从描写中,你感受到老人神态怎样?先自读勾画品读,再全班交流。
生:平静。
交流:
生: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生: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生: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请同学们试读,想象语句带给你的是一位什么形象的老人?
生边想象画面边自由读再交流。
生:慈祥的。
生:很有艺术气质的。
生:老人静静地坐在小树林的木椅上,阳光穿过密密层层的树叶照在老人满头白发上,她梳妆打扮得体。满是皱纹的脸上是慈祥的笑容,总觉得她与众不同。
生:一位清瘦的老妇人,一个用心灵交流音乐的教授,一个关爱年轻人成长的长辈。
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想想:语言后“我”的心情怎样?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我”不同的心理变化。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从灰心到自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生:“我”越来越爱音乐,用美妙的琴声与老教授交流,并表达我对她的感激。
师:请自由读,感悟我的心理吧!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温暖亲切的言语打动着每一个读者,从中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一位老人、一位音乐老教授对像“我”一样成长中需要鼓励、督促的年轻人的爱护和帮助。文中还充分体会到年轻人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反复品位语言,充分自学、勾画、交流,领悟了语句的表达效果。 李海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语感是对言语隐含意义(深层意义)的一种深切直觉。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其实左右语感的因素就是语言的核心,它不是从词语表面就能感悟出的,而是要走进语境,走进词句的内涵。从《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来看,“我”的成功与老教授的爱护和鼓励紧密相连,这就是本文想表达的核心。而这些语言文字后面隐含的深刻内涵,文本通过对老妇人平静的神态,诗一般打动我心理变化的语言、短句等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我在教学中紧抓本文在表达语言上的特点,紧扣词句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读、悟、内化,使学生在真切地感受到语言中含义时,也能深刻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不再只是语言而已,让语言传达出的情感和内涵影响学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作者单位:南岸区海棠溪小学)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文/王善辉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激情,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意义,很多教师都会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中,笔者将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几个层面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活动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25-01一、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二、情境创设的意义
情境创设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而创设的某个具体场景,或一种氛围。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学生快速引入到知识学习和探究中,并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仅限于字面,而创设教学情境,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能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具体运用,而且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出来,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动情境四个层面入手分析。
1.创设生活情境
广阔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是把数学教学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和事物。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运用生活中的资源或素材,模拟或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并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将教室布置成超市的一角——学习用品区,把学生的练习本、文具盒、铅笔、尺子、小刀当做商品,并对每类商品标注价钱,之后让不同的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活动。在熟悉的场景中,学生不仅知道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复习了加减法,同时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2.创设问题情境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困惑,并以认知冲突和困惑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3.创设操作情境
所谓操作,就是手、眼和脑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操作实践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操作情境,能够通过学生的手、眼、脑协作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学生认知。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几分之一”,教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纸片,让学生将手中的纸片对折、再对折,平均折成若干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这个分子“1”,而折成的多少份,就是分母。如此一来,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所折成的份数不同,那么分数则不同。比如,正方形折2下,可以平均分为4份,那么每份都是1/4;长方形对折1下,可以平均分为2份,那么每份是1/2;圆形折3下,可以平均分为6份,那么每份就是1/6。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每份都涂上颜色,使之更为形象直观。如此,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认一认,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分数的理解能够更加透彻。
4.创设活动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来说,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兴趣来设计并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游戏活动,以此为主线,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促进认知发展。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地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师组织了竞赛活动,全班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出30道题进行抢答,答对加1分,答错扣1分,最后累积哪个小组得分高则获胜。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同时,经过竞赛活动,小组凝聚力也得以提高。
四、结语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内在需求,将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通过活跃的情境创设得以传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每一个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创设情境,将预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随时生成的教学情境结合运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爱武,何永刚.数学课堂中优化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06).
[2]施文光,朱维宗,吕传汉.数学“情境——问题”教学与抛锚式教学之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01).
[3]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
品教授如诗般语言——感受教授对我的鼓励和爱护。
[案例1]
师: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结合她当时讲话的环境、神情,体会每句话的含义。为什么老妇人的语言称得上“诗一般的语言?”
生自由品读并勾出相关语句,批注理解,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猜想……如果不介意……请继续吧。也许我会……我能……每天早晨。”
生:“我”本想偷偷地躲起来干一件我喜欢的,一件伟大的事情——练琴。可“我”如拉锯腿的琴音传出,知道了我琴技很差,老妇人却表现出毫不知晓的平静,并礼貌地征求我的意见,还表现出尊重我,让我如沐春风。
生:老妇人装成聋子,是为了让我放开胆子练习弹琴,使我没有心理负担,我也就有了无所顾忌地坚持练下去,坚持自己的梦想的想法和勇气,为我走上成功之路打下基础。
生:老妇人的这种欺骗是善意的,是带有有鼓励性的,使我有了努力的目标。
生:其实这样还是对”我”练琴的一种督促。
生:老妇人语言中言词的亲切如寒冬的火炉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有着从未有过的感觉,与那静谧的小树林多么和谐。
师:“我”听了这样一些温暖的、鼓励的、如诗一般的语言,心理有什么变化吗?
生:我由难过、沮丧、甚至有些懊恼变得更有信心,更加努力起来。
师: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努力方向和信心,这个转折让我走向了成功,这不正是老人诗一般的语言的魅力吗?
师:你能把文中人物的对话,通过自己的理解朗读出来吗?记住:你现在就是文中的老妇人。
让学生自由试读,再同桌练读,生评,再展示汇报读。
②“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生:这是对我一个练琴已经完全失去信心的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甚至是从不敢想的一种奢侈的褒奖。
生:一句简单的话语给了“我”坚信自己,坚守信念的勇气。
生:我觉得还是“我”每天必去小树林练琴的责任和承诺——每天面对一位耳聋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师:那就带着你们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用你的心去感受诵读吧。
③她说我的琴声能带给她快乐和幸福。(这句是转述的语言)
生:老妇人不断的鼓励,表现出的尊重给了我努力练琴的动力,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带给别人快乐。从此,我才会更加努力地站在舞台上表演。
师:我有什么不同表现?
生:我把自己融入了小提琴音乐中,常常忘记她是聋子。
生:我能自如地在各种晚会,在无数人面前得心应手的演出。
师:伴着自己的心,把不同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分析]通过学习并分析老教授的三次诗一般的语言,明白她话中的用意,感悟到老人美好的心灵,感悟语言带给他人的影响力,懂得要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信心和毅力。虽然读能体会到,但对语言的深刻含义和作者想传达的意思还不够深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短语:“打扰”、“真不错”、“非常好”、“一定”、“请继续吧”等,通过与父亲和妹妹听我弹琴后对我的评价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和爱,还深刻感受到老妇人的修养和带给我的自信。
品教授平静的神情——体会“我”的心理,感悟“我”对她的敬佩和感激
[案例2]
师:自读全文,文中除了对老妇人如诗一般的语言描写打动我们的心灵,能否找出其他感动你的地方?
生:神态描写
师:从描写中,你感受到老人神态怎样?先自读勾画品读,再全班交流。
生:平静。
交流:
生: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生: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生: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请同学们试读,想象语句带给你的是一位什么形象的老人?
生边想象画面边自由读再交流。
生:慈祥的。
生:很有艺术气质的。
生:老人静静地坐在小树林的木椅上,阳光穿过密密层层的树叶照在老人满头白发上,她梳妆打扮得体。满是皱纹的脸上是慈祥的笑容,总觉得她与众不同。
生:一位清瘦的老妇人,一个用心灵交流音乐的教授,一个关爱年轻人成长的长辈。
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想想:语言后“我”的心情怎样?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我”不同的心理变化。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从灰心到自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生:“我”越来越爱音乐,用美妙的琴声与老教授交流,并表达我对她的感激。
师:请自由读,感悟我的心理吧!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温暖亲切的言语打动着每一个读者,从中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一位老人、一位音乐老教授对像“我”一样成长中需要鼓励、督促的年轻人的爱护和帮助。文中还充分体会到年轻人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反复品位语言,充分自学、勾画、交流,领悟了语句的表达效果。 李海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语感是对言语隐含意义(深层意义)的一种深切直觉。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其实左右语感的因素就是语言的核心,它不是从词语表面就能感悟出的,而是要走进语境,走进词句的内涵。从《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来看,“我”的成功与老教授的爱护和鼓励紧密相连,这就是本文想表达的核心。而这些语言文字后面隐含的深刻内涵,文本通过对老妇人平静的神态,诗一般打动我心理变化的语言、短句等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我在教学中紧抓本文在表达语言上的特点,紧扣词句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读、悟、内化,使学生在真切地感受到语言中含义时,也能深刻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不再只是语言而已,让语言传达出的情感和内涵影响学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作者单位:南岸区海棠溪小学)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文/王善辉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激情,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意义,很多教师都会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中,笔者将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几个层面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活动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25-01一、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二、情境创设的意义
情境创设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而创设的某个具体场景,或一种氛围。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学生快速引入到知识学习和探究中,并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仅限于字面,而创设教学情境,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能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具体运用,而且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出来,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动情境四个层面入手分析。
1.创设生活情境
广阔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是把数学教学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和事物。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运用生活中的资源或素材,模拟或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并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将教室布置成超市的一角——学习用品区,把学生的练习本、文具盒、铅笔、尺子、小刀当做商品,并对每类商品标注价钱,之后让不同的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活动。在熟悉的场景中,学生不仅知道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复习了加减法,同时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2.创设问题情境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困惑,并以认知冲突和困惑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3.创设操作情境
所谓操作,就是手、眼和脑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操作实践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操作情境,能够通过学生的手、眼、脑协作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学生认知。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几分之一”,教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纸片,让学生将手中的纸片对折、再对折,平均折成若干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这个分子“1”,而折成的多少份,就是分母。如此一来,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所折成的份数不同,那么分数则不同。比如,正方形折2下,可以平均分为4份,那么每份都是1/4;长方形对折1下,可以平均分为2份,那么每份是1/2;圆形折3下,可以平均分为6份,那么每份就是1/6。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每份都涂上颜色,使之更为形象直观。如此,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认一认,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分数的理解能够更加透彻。
4.创设活动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来说,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兴趣来设计并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游戏活动,以此为主线,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促进认知发展。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地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师组织了竞赛活动,全班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出30道题进行抢答,答对加1分,答错扣1分,最后累积哪个小组得分高则获胜。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同时,经过竞赛活动,小组凝聚力也得以提高。
四、结语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内在需求,将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通过活跃的情境创设得以传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每一个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创设情境,将预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随时生成的教学情境结合运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爱武,何永刚.数学课堂中优化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06).
[2]施文光,朱维宗,吕传汉.数学“情境——问题”教学与抛锚式教学之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01).
[3]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