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儿童教学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习惯的养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如今,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我国百姓对教育的重视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学的关键,自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由于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较小,家庭的因素就对教学质量起到了影响,本文就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这一阶段教学的特点,并对固有的教育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提出有效的教学对策,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做铺垫。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01-01前言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教学的根基,孩童时期是一个孩子性格养成、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家长必须代替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孩子。目前,大部分家庭都为独生子女,学前教育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改变传统教学误差,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现代化教学需要考虑的重点。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一,定义。“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多种观点,主要有:“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非正规教育。
第二,特点。学前家庭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这种教育模式有法定监护人承担责任,是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且学前教育的方法是突出父母的发起功效,采用家庭教学的模式作用于孩子身上。
第三,原则。学前教学的孩子年龄尚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原则参与工作,一是生活与娱乐相结合,二是情感与理智相结合,三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目前的儿童学前教育在观念上存在误区,家长给孩子的压力过大,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灌输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导致孩子从下就学习各种知识,参加各种培训班,很容易磨灭孩子的天性和个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统一
据调查统计,大多数家庭对孩子教育问题都较为头疼,总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由于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孩子都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难免存在溺爱现象。这时家长和长辈之间对待教育问题就出现了偏差,有时甚至会引发口角,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科学
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实施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有限,只知道给孩子报班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的管制也过多,孩子玩什么、怎么玩、什么时间玩都有明确的规定,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较少。这种过大的压力和过多的课程,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还会阻碍他们的成长。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能够直观清晰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概念,明确了它的特点和需要坚持的原则。另外,在分析中我们得知传统教育教育模式和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想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找到应对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而彰显孩子的特性,给他们营造健康的成长氛围。
(一)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教养、性格的形成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和谐、环境宽松,孩子就能够以愉快的心理参与学习,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家长要多给孩子自主支配时间的空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不能娇惯孩子,给他们更多的爱。
(二)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
交流和沟通是联系的基础,是孩子信任家长的有效方式。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家长即便周末也没时间顾及孩子,儿童只能够与电视为伴。家长必须改变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多抽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积极参与他们的每一次成长和蜕变,加深彼此的感情,多做亲子游戏,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从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
(三)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
在培养孩子方面,家长要多注重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不能太过偏执,在孩子的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虽然不采取专门的方式方法也要在生活中给予引导。幼儿的教育不仅是家庭上的教育,也包括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幼儿园的教育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在幼儿教育上占很大的优势,所以家园合作,能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取得最有效的教育效果。
四、讨论与建议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是儿童接触教学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对孩子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家长要明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意识上的不足,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氛围,在教育中多一些耐心,从而改善家庭教育的误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微.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基于25户流动家庭的访谈调查[J].襄樊学院学报,2010,07:74-78.
[2]杨莉君,胡洁琼.农村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2:98-102+124.
[3]郭红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2,04:8-9.
[4]李梦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1:59+100.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01-01前言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教学的根基,孩童时期是一个孩子性格养成、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家长必须代替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孩子。目前,大部分家庭都为独生子女,学前教育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改变传统教学误差,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现代化教学需要考虑的重点。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一,定义。“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多种观点,主要有:“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非正规教育。
第二,特点。学前家庭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这种教育模式有法定监护人承担责任,是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且学前教育的方法是突出父母的发起功效,采用家庭教学的模式作用于孩子身上。
第三,原则。学前教学的孩子年龄尚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原则参与工作,一是生活与娱乐相结合,二是情感与理智相结合,三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目前的儿童学前教育在观念上存在误区,家长给孩子的压力过大,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灌输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导致孩子从下就学习各种知识,参加各种培训班,很容易磨灭孩子的天性和个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统一
据调查统计,大多数家庭对孩子教育问题都较为头疼,总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由于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孩子都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难免存在溺爱现象。这时家长和长辈之间对待教育问题就出现了偏差,有时甚至会引发口角,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科学
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实施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有限,只知道给孩子报班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的管制也过多,孩子玩什么、怎么玩、什么时间玩都有明确的规定,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较少。这种过大的压力和过多的课程,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还会阻碍他们的成长。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能够直观清晰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概念,明确了它的特点和需要坚持的原则。另外,在分析中我们得知传统教育教育模式和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想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找到应对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而彰显孩子的特性,给他们营造健康的成长氛围。
(一)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教养、性格的形成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和谐、环境宽松,孩子就能够以愉快的心理参与学习,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家长要多给孩子自主支配时间的空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不能娇惯孩子,给他们更多的爱。
(二)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
交流和沟通是联系的基础,是孩子信任家长的有效方式。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家长即便周末也没时间顾及孩子,儿童只能够与电视为伴。家长必须改变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多抽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积极参与他们的每一次成长和蜕变,加深彼此的感情,多做亲子游戏,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从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
(三)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
在培养孩子方面,家长要多注重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不能太过偏执,在孩子的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虽然不采取专门的方式方法也要在生活中给予引导。幼儿的教育不仅是家庭上的教育,也包括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幼儿园的教育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在幼儿教育上占很大的优势,所以家园合作,能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取得最有效的教育效果。
四、讨论与建议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是儿童接触教学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对孩子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家长要明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意识上的不足,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氛围,在教育中多一些耐心,从而改善家庭教育的误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微.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基于25户流动家庭的访谈调查[J].襄樊学院学报,2010,07:74-78.
[2]杨莉君,胡洁琼.农村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2:98-102+124.
[3]郭红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2,04:8-9.
[4]李梦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1:5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