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空间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让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网络学习空间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其引领教育教学变革的作用呢?本文结合课例,从开放多维空间、创设具象情境、精准分析数据三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小學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21-0071-02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在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与应用上开展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小学开展了8年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并完成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构建,师生人手一个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了全学科、常态化的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笔者经过多年的网络学习空间教学实践,并结合教学中的真实案例,总结提炼了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开放多维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1.开放交互空间,实现有效互动
  ①课前自学空间,激发学习兴趣。课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在空间里发布图片、视频等课前学习任务,将单调的知识点变为动态的画面、有趣的情节。②课中交互空间,促使人人参与。课中,学生在交互空间里,用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畅谈自己的想法,交互空间突破座位的限制,让学生能自由选择交流对象,随时组成讨论小组或与全班交流。③课后展示空间,鼓励自主探究。课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课堂学习成果、探究学习成果分享在班级展示空间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点赞。
  2.开放资源空间,拓宽知识维度
  ①教师资源空间。教师基于当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了解学生学习起点、充分预设学生学习需求后,对已有学习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图片、文字、视频等相关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使用。②教育学习空间。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国微课网等教育学习空间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海量辅导材料,可引导学生选择学习。③百度、搜狗等开放式网络空间。开放式网络学习空间覆盖面更广,能帮助学生拓展学习。
  创设具象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1.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探究
  网络学习空间下的语文课堂,学生是主角,对于有难度的共性问题,教师应作为“引导员”,为学生搭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空间中的课前数据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在体会诗歌情怀上存在困难,于是,搭建了三个可操作、可选择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难点:第一个支架是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出示测评题“这首诗中所写的长征难不难?”引爆问题,此时,学生出现了异质答案,有的学生认为难,也有的学生认为不难。那么,到底难不难呢?于是,笔者提供了第二个学习支架,将诗中提及的“乌蒙山回旋战”“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事件以微视频的方式推送给学生,学生自主观看后,达成了共识。第三个支架则是引导学生抓住矛盾质疑为什么长征这么难,在毛主席笔下却是“只等闲”?透过这组矛盾,学生完成了“毛主席是个(   )的人”这一测评题,有效突破体会毛主席——一代伟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难点,凸显了学生的增长点。
  2.创设具象情境,合作解决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课文、古诗文等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往往无法准确感知课文内容,不能体会其中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创设具象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突破难点。例如,在《枫桥夜泊》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思之情,笔者准备了音乐、图片等素材,让学生将诗中景物所代表的意思与诗人的情感进行关联,学生在具象的情境中能准确地感知诗情,古诗教学中情感理解的难点得以突破。
  精准分析数据,助力个性成长
  1.精准捕捉数据,实现因学活教
  ①捕捉课前数据,精准定标。课前,教师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发布针对重难点知识的微课及学习任务;学生观看导学微课,完成相应的测评题,并在网络空间中上传;空间自动生成作业提交人数、微课观看次数、测评正确率等学前数据;教师根据数据精准分析的学情,能发现共性问题,从而引爆问题,为课堂教学找到新的起点,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②捕捉课中数据,因学活教。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聚焦难点,借助交互空间、资源空间解决问题;教师则及时分析空间自动生成的课堂发言次数、资源调取偏好、课堂检测正确率等学生活动数据,精准把握学生学习进程,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帮助他们突破难点,实现因学活教。
  2.精确分析数据,助推个性成长
  ①集结数据,精确评估。教师课借助学习空间反馈的学生学情数据,精确分析学习成效,评估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②分层推送,个性成长。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估,教师推送个性化的课后练习(对部分学生,教师可以推送课堂上一键录制的教学视频,让他们能有再学一次的机会,并推送同类学习资源,让其进行“再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则推送拓展类学习资源包,让他们的视野更宽阔,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精准的数据分析、分层的个性化练习,促使学生向更高的思维层次发展,既能实现全员增长,又能助推个性成长。
  网络学习空间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促进了学生的学,助推了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让语文课变得精彩纷呈。虽然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应用策略还需在后续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郁晓华,管珏琪,等.面向“人人通”的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及其信息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8):7-15.
  [2]张进良,郭绍青,贺相春.个性化学习空间(学习空间 V3.0)与学校教育变革——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之五[J].电化教育研究,2017(07):32-37.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和普及过程中的问题,首先阐述了开源文化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及开源文化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作用,接着从开源文化的角度,在教学实践层面,提供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案例,以期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开源文化;人工智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21-0005-04  在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
问题提出  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逐步普及,如何培养出更多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以助力社会的发展,成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文件,促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多以“编程+硬件”的方式为主,这带来三个问题:一是对人工智能概念理解教学着力不够;二是缺乏对人工智能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太大,不仅对
期刊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建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探索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微项目学习模式对“项目学习”进行延伸和拓展,结合深度学习策略,通过情境创设、协作探究和成果展示来探究教学过程,使之既保留项目学习的优势,又能较好地实现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深度学习的高阶目标.
期刊
教科版必修2第一单元《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要求通过体验、分析典型的信息系统,知道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认识信息系统的优势与局限;能够合理选择、使用、评估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作为学科大概念,是第一次与学生见面,如何才能生动、丰富地展示信息系统的形象,同时让项目学习更接地气地在课堂上实施呢?本文展示的教学,是从信息系统的功能类型入手,通过体验多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实例,归纳、总结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从“生活化”的实用项目设计,开展“探索身边的信息系统”项目学习活动,逐步展开信息系统的事务处理、信息管理、决策支持
期刊
摘要: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贪心算法为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沉浸感和实时交互性的特征及优势,从模型搭建到动画设计阶段,再到交互设计阶段和最终项目的发布,论述了算法案例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过程。案例的实现也将为之后的虚拟现实技术在信息技术课中其他教学内容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让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算法思维;贪心算法;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
我国“居住区-小区-组团”分级结构的门禁社区系统使小区路网具有外挂于城市路网的特征.这种路网结构将社区公共空间划分为小区内和小区外两部分.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和工具,检验了这种社区路网与休闲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为今后我国的社区公共空间布局和更新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存在关联性,且小区内路网确实会对休闲行为在社区中的分布产生影响;句法建模精度越高,对小区内路网描述越精确,路网模型与休闲行为关联性越强;小区入口一带具备成为社区重要公共空间的潜力;社区规划模式会通过影响公共设施分布,进而影响公共空
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如何高效开展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成为研究重点.本文以计算思维六大过程要素为切入点,结合项目式学习,探索面向学习者计算思维培养的项目式教学模型,并以“2022冬奥会宣传”为具体案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实践—讨论交流—评价展示”这一教学流程,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素养.
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高度重新界定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性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落实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学科大概念理念,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作者参与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和教师用书的编写工作,在此结合人教社的教材特点阐述了新课标中数据与数据学科的教学感想。  关键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