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多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而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则是这一作用的突出体现之一。
率先举起抗日救亡的大旗,
向日本侵略者宣战
九一八事变后的9月25日,毛泽东同朱德、贺龙、彭德怀等联名发表《中国工农红军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告白军士兵兄弟书》,谴责南京国民政府不积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既不能“保国”也不能“为民”,号召白军士兵投身革命,加入红军,共同抗日。
1932年4月15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名义发表的《对日战争宣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此宣言强烈指责国民党组织抗战不力,指出:“苏维埃中央政府向全国工农兵及一切被压迫民众宣言:要真正实行民族革命战争,直接与日帝国主义作战,必须首先推翻帮助帝国主义压迫民族革命运动、阻碍民族革命战争发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
毛泽东等以如此鲜明的立场,坚决的态度,举起抗日的旗帜,与当时的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对日态度形成巨大的反差,使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抗战的希望。
积极倡议、促成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坚持团结抗战的战略格局
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联名发表宣言,宣布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任何武装订立停战协定,共同抗日。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之自由等),(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此后,毛泽东和朱德多次重申,愿在三个条件下同一切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作战的战斗协定,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以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名义起草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指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八一宣言》第一次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扩大到国民党集团。
同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精神,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新形势下,国内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抗日的基本力量,而且民族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即使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也可能发生分化。因此,“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报告强调,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反对狭隘的关门主义,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报告特别指出,要把工农共和国改变为人民共和国,由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
1936年5月5日,毛泽东与朱德共同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为了保存国防实力以便利于迅速执行抗日战争,为了坚决履行我们屡次向国人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了促进蒋介石氏及其部下爱国军人们的最后觉悟,故虽在山西取得了许多胜利,然仍将人民抗日先锋军撤回黄河西岸,以此行动,向南京政府、全国海陆空军、全国人民表示诚意,我们愿意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一致抗日的目的。”《通电》中使用的“蒋介石氏”的称谓,表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同年9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写明: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蒋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同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经过国共两党的努力,至同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毛泽东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条件是“抗日高于一切”。因此,从1937年9月起,毛泽东多次讲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旦建立,容易陷入右倾机会主义,必须注重和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面对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挑起的摩擦,毛泽东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以巨大的努力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关注国内统一战线的同时,毛泽东并指出:“还有一个是日本的统一战线,在日本有广大人民群众不赞成他们政府侵略中国,正在组织反侵略的统一战线。”这是前所未有的统一战线的历史特点,因为任何国家都不是孤立地作战。加上中国的统一战线,就有三种统一战线。“这三种统一战线,正如日初升,向着日益巩固日益扩大的方向走去,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们”。
进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民众总动员,实现全民族的战略作战
毛泽东认为,抗战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这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抗战依靠力量上的巨大差异。
1931年12月11日,毛泽东同项英等发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劳动群众书》,继续揭露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号召全国劳苦群众,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半殖民统治制度,获得中华民族及中国劳苦群众的自由和解放。 1933年8月30日,毛泽东同项英等发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致国际反帝非战代表大会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全中国被压迫民众的代表,否认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国民党政府所订立的一切密约,号召、动员与武装全中国的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来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根本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建立全中国的苏维埃政权,来保持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完整。
1935年11月28日,毛泽东与朱德共同发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指出:“在亡国灭种的前面,中国人民决不能束手待毙。只有全国海陆空军与全国人民总动员,开展神圣的反日的民族革命战争,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民族才能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
1937年8月,毛泽东为洛川会议起草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的体现。毛泽东阐述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涵义,即其必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域上的,二是成分上的。从地域上说,即地不分南北,全国各地开始抗战。从成分上,人无分老幼,即全中国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男女。“动员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参加抗战,组织他们,武装他们。这是一个最伟大的力量,只有这个力量,中国才能打胜仗。”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要发动广大的人民,也要组织广大的人民,要“把成千成万的人民变为有组织的队伍;没有组织便没有力量,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没有这广大的有组织的队伍是不可能的。”毛泽东特别强调了妇女们也要加入抗日的行列中来,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要是没有女子参加,就做不成气。我们打日本,没有女子参加,就打不成”。
如何坚持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毛泽东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就是“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去争取抗战胜利。
提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总方针,
科学预见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毛泽东就提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思想,且经常不断地进行宣讲与阐述。
1937年10月,毛泽东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明确提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必定是持久战。这是由于第一,日本“是有强大的武装力量的帝国主义国家”,第二,“它同中国为近邻”;第三,“它是有计划有准备的进攻”。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关系的国家,一“军事技术落后”;二“政府与军队陈旧腐败,病态与弱点很多”;三“军事指挥十分落后”;四“政府惧怕开放民运”。因而,造成抗战初期作战的失利,但这是“暂时的与部分的失利,不是最后的与完全的失败。决胜负的战争尚在前面,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因而“今天的中心是在坚持抗战,进行持久战。”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著名的《论持久战》讲演,通过严密的分析,有力地回应了“亡国论”、“速胜论”,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许多特点,基本的特点是“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量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是日本。”
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互相矛盾着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战争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科学地预见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的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他阐述了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却是转变的枢纽。中国能否最终取胜,决定于战略相持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毛泽东不仅从宏观上预见,而且从微观上预测,1943年3月16日,他预测中国的抗战“仍要坚持两年到两年半”。 这也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
论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指导
敌后战场的开辟,实现与正面战场的战略配合
一般情况下,游击战争多运用于战役战术的层面。而抗日游击战争,则被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考察。这是毛泽东对抗日战争作战形式做出的符合敌我力量对比实际的战略思考。
1937年9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一级积极分子会议上做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他指出,全国性抗战已经开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八路军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组织义勇军,建立抗日根据地,由“壮气军”地位到实力领导地位。9月21日,在给彭德怀的信中,他阐明了这样的观点:“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剧,在这种拿手剧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不是运动战)。”
1938年5月30日,毛泽东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着重从以下方面集中地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具有战略地位的特殊性。
首先,这是由交战双方的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决定的。日本以小而强攻击大而弱的中国。中国的大,迫使强的日本只能在短期内取得阶段和局部的胜利,日本的小决定了它却无法迅速而整个地取胜。日本“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 其次,这也是由国共两党分别拥有政府和军队的态势决定的。1927年4月国民党建立了新的南京政权,经过二期北伐成为中国的合法政府,保有数百万的正规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感召下,国共两党建立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及其军队理应成为在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则作为正面战场的侧翼和补充,形成合作抗日的局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分散、牵制敌军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配合友军作战。这也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决定的。即全面抗战路线要求中国共产党“从远处大处着想”,“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因为“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
第三,抗日游击战争最终还要转化为正规作战。从空间上说,诸多日本占领的区域,如华北等地,“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 从时间上说,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日游击战争将成为主要的基本的作战战略。为此,抗日游击战争必须坚持“(一)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二)和正规战争相配合;(三)建立根据地;(四)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向运动战发展;(六)正确的指挥关系。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尽管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凸显,但中国共产党“仍以取得南京当局和阎锡山的同意和接济的情况下布置华北游击战,较易于争取友军,扩大八路军,发展游击战争”。 这是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出的正确决定。
把抗日战争的胜利
与创立新中国的政治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应该说,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服从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调整了许多政策和策略,做出了许多让步,从多方面体现了抗日战争的特殊性。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并未因此而放弃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在倡导、促成和维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向国民党人说明,共产党不但要在抗日问题上与国民党合作,而且要在实现三民主义建立新中国上同国民党合作。因此这是一个长期的几十年的合作,而不是一时期的合作或玩弄手腕”。中国共产党并一度提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实现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国”。
1938年2月,毛泽东在同合众社记者王公达的谈话中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我们所主张的民主共和国,便是全国所有不愿当亡国奴的人民,用无限制的普选方法选举代表组织代议机关这样一种制度的国家。这种国家就是民权主义的国家,大体上是孙中山先生早已主张了的,中国建国的方针应该向此方向前进。”
毛泽东尤其强调抗战过程中的各种工作,都要与建立新中国有关联。1938年7月2日,毛泽东同世界学联代表团谈话时,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是“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在这个国家内,有一个独立的民主的政府,有一个代表人民的国会,有一个适合人民要求的宪法。在这个国家内的各个民族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原则下建立联合的关系。在这个国家内,经济是向上发展的,……对外国和平通商,订立互利的协定。在这个国家内,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的完全自由,各种优秀人物的天才都能发展,科学与一般文化都能提高,全国没有文盲。在这个国家内,军队不是与人民对立的而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
毛泽东还指出,自然,“这样的国家,还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这样的政府,也不是苏维埃政府,乃是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与不破坏私有制原则下的国家与政府。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很需要这样一个国家”。“中国共产党愿意联合全国的一切党派与人民,大家努力建立这样一个国家。”
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达到了政治上的成熟。
总之,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使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从而为创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做了重要的战略准备。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编 孟红)
率先举起抗日救亡的大旗,
向日本侵略者宣战
九一八事变后的9月25日,毛泽东同朱德、贺龙、彭德怀等联名发表《中国工农红军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告白军士兵兄弟书》,谴责南京国民政府不积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既不能“保国”也不能“为民”,号召白军士兵投身革命,加入红军,共同抗日。
1932年4月15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名义发表的《对日战争宣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此宣言强烈指责国民党组织抗战不力,指出:“苏维埃中央政府向全国工农兵及一切被压迫民众宣言:要真正实行民族革命战争,直接与日帝国主义作战,必须首先推翻帮助帝国主义压迫民族革命运动、阻碍民族革命战争发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
毛泽东等以如此鲜明的立场,坚决的态度,举起抗日的旗帜,与当时的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对日态度形成巨大的反差,使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抗战的希望。
积极倡议、促成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坚持团结抗战的战略格局
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联名发表宣言,宣布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任何武装订立停战协定,共同抗日。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之自由等),(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此后,毛泽东和朱德多次重申,愿在三个条件下同一切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作战的战斗协定,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以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名义起草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指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八一宣言》第一次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扩大到国民党集团。
同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精神,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新形势下,国内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抗日的基本力量,而且民族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即使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也可能发生分化。因此,“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报告强调,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反对狭隘的关门主义,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报告特别指出,要把工农共和国改变为人民共和国,由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
1936年5月5日,毛泽东与朱德共同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为了保存国防实力以便利于迅速执行抗日战争,为了坚决履行我们屡次向国人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了促进蒋介石氏及其部下爱国军人们的最后觉悟,故虽在山西取得了许多胜利,然仍将人民抗日先锋军撤回黄河西岸,以此行动,向南京政府、全国海陆空军、全国人民表示诚意,我们愿意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一致抗日的目的。”《通电》中使用的“蒋介石氏”的称谓,表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同年9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写明: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蒋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同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经过国共两党的努力,至同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毛泽东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条件是“抗日高于一切”。因此,从1937年9月起,毛泽东多次讲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旦建立,容易陷入右倾机会主义,必须注重和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面对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挑起的摩擦,毛泽东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以巨大的努力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关注国内统一战线的同时,毛泽东并指出:“还有一个是日本的统一战线,在日本有广大人民群众不赞成他们政府侵略中国,正在组织反侵略的统一战线。”这是前所未有的统一战线的历史特点,因为任何国家都不是孤立地作战。加上中国的统一战线,就有三种统一战线。“这三种统一战线,正如日初升,向着日益巩固日益扩大的方向走去,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们”。
进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民众总动员,实现全民族的战略作战
毛泽东认为,抗战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这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抗战依靠力量上的巨大差异。
1931年12月11日,毛泽东同项英等发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劳动群众书》,继续揭露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号召全国劳苦群众,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半殖民统治制度,获得中华民族及中国劳苦群众的自由和解放。 1933年8月30日,毛泽东同项英等发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致国际反帝非战代表大会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全中国被压迫民众的代表,否认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国民党政府所订立的一切密约,号召、动员与武装全中国的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来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根本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建立全中国的苏维埃政权,来保持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完整。
1935年11月28日,毛泽东与朱德共同发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指出:“在亡国灭种的前面,中国人民决不能束手待毙。只有全国海陆空军与全国人民总动员,开展神圣的反日的民族革命战争,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民族才能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
1937年8月,毛泽东为洛川会议起草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的体现。毛泽东阐述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涵义,即其必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域上的,二是成分上的。从地域上说,即地不分南北,全国各地开始抗战。从成分上,人无分老幼,即全中国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男女。“动员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参加抗战,组织他们,武装他们。这是一个最伟大的力量,只有这个力量,中国才能打胜仗。”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要发动广大的人民,也要组织广大的人民,要“把成千成万的人民变为有组织的队伍;没有组织便没有力量,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没有这广大的有组织的队伍是不可能的。”毛泽东特别强调了妇女们也要加入抗日的行列中来,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要是没有女子参加,就做不成气。我们打日本,没有女子参加,就打不成”。
如何坚持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毛泽东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就是“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去争取抗战胜利。
提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总方针,
科学预见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毛泽东就提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思想,且经常不断地进行宣讲与阐述。
1937年10月,毛泽东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明确提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必定是持久战。这是由于第一,日本“是有强大的武装力量的帝国主义国家”,第二,“它同中国为近邻”;第三,“它是有计划有准备的进攻”。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关系的国家,一“军事技术落后”;二“政府与军队陈旧腐败,病态与弱点很多”;三“军事指挥十分落后”;四“政府惧怕开放民运”。因而,造成抗战初期作战的失利,但这是“暂时的与部分的失利,不是最后的与完全的失败。决胜负的战争尚在前面,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因而“今天的中心是在坚持抗战,进行持久战。”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著名的《论持久战》讲演,通过严密的分析,有力地回应了“亡国论”、“速胜论”,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许多特点,基本的特点是“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量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是日本。”
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互相矛盾着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战争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科学地预见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的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他阐述了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却是转变的枢纽。中国能否最终取胜,决定于战略相持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毛泽东不仅从宏观上预见,而且从微观上预测,1943年3月16日,他预测中国的抗战“仍要坚持两年到两年半”。 这也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
论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指导
敌后战场的开辟,实现与正面战场的战略配合
一般情况下,游击战争多运用于战役战术的层面。而抗日游击战争,则被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考察。这是毛泽东对抗日战争作战形式做出的符合敌我力量对比实际的战略思考。
1937年9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一级积极分子会议上做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他指出,全国性抗战已经开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八路军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组织义勇军,建立抗日根据地,由“壮气军”地位到实力领导地位。9月21日,在给彭德怀的信中,他阐明了这样的观点:“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剧,在这种拿手剧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不是运动战)。”
1938年5月30日,毛泽东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着重从以下方面集中地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具有战略地位的特殊性。
首先,这是由交战双方的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决定的。日本以小而强攻击大而弱的中国。中国的大,迫使强的日本只能在短期内取得阶段和局部的胜利,日本的小决定了它却无法迅速而整个地取胜。日本“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 其次,这也是由国共两党分别拥有政府和军队的态势决定的。1927年4月国民党建立了新的南京政权,经过二期北伐成为中国的合法政府,保有数百万的正规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感召下,国共两党建立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及其军队理应成为在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则作为正面战场的侧翼和补充,形成合作抗日的局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分散、牵制敌军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配合友军作战。这也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决定的。即全面抗战路线要求中国共产党“从远处大处着想”,“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因为“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
第三,抗日游击战争最终还要转化为正规作战。从空间上说,诸多日本占领的区域,如华北等地,“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 从时间上说,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日游击战争将成为主要的基本的作战战略。为此,抗日游击战争必须坚持“(一)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二)和正规战争相配合;(三)建立根据地;(四)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向运动战发展;(六)正确的指挥关系。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尽管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凸显,但中国共产党“仍以取得南京当局和阎锡山的同意和接济的情况下布置华北游击战,较易于争取友军,扩大八路军,发展游击战争”。 这是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出的正确决定。
把抗日战争的胜利
与创立新中国的政治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应该说,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服从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调整了许多政策和策略,做出了许多让步,从多方面体现了抗日战争的特殊性。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并未因此而放弃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在倡导、促成和维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向国民党人说明,共产党不但要在抗日问题上与国民党合作,而且要在实现三民主义建立新中国上同国民党合作。因此这是一个长期的几十年的合作,而不是一时期的合作或玩弄手腕”。中国共产党并一度提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实现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国”。
1938年2月,毛泽东在同合众社记者王公达的谈话中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我们所主张的民主共和国,便是全国所有不愿当亡国奴的人民,用无限制的普选方法选举代表组织代议机关这样一种制度的国家。这种国家就是民权主义的国家,大体上是孙中山先生早已主张了的,中国建国的方针应该向此方向前进。”
毛泽东尤其强调抗战过程中的各种工作,都要与建立新中国有关联。1938年7月2日,毛泽东同世界学联代表团谈话时,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是“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在这个国家内,有一个独立的民主的政府,有一个代表人民的国会,有一个适合人民要求的宪法。在这个国家内的各个民族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原则下建立联合的关系。在这个国家内,经济是向上发展的,……对外国和平通商,订立互利的协定。在这个国家内,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的完全自由,各种优秀人物的天才都能发展,科学与一般文化都能提高,全国没有文盲。在这个国家内,军队不是与人民对立的而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
毛泽东还指出,自然,“这样的国家,还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这样的政府,也不是苏维埃政府,乃是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与不破坏私有制原则下的国家与政府。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很需要这样一个国家”。“中国共产党愿意联合全国的一切党派与人民,大家努力建立这样一个国家。”
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达到了政治上的成熟。
总之,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使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从而为创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做了重要的战略准备。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编 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