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学生的鼓励,不一定仅限于语言,肢体语言也是一种很好的表示,一个点头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等,都以一种友好、和善、肯定、鼓励的表示。教师应树立交流的理念,而不是问答的教学活动,把姿态放低,保持民主的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对待学习中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问
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比较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数学知识就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的。所以在教育理论界有人指出,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是问题的探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一个优秀数学教师的表现,教师在进行全面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及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指引,就是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所以优秀的教师应把教学问题的设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问题设计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坚持难易适中的原则,而且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提问题,提出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教师要对教材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充分把握,然后具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问题。
另外还要控制问题的数量,精炼提出的问题,选择难易适中的围绕教学目标的问题。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问题的设计还要兼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问题要分层次性。问题要具有思考价值,问题提出后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具有一定的思维意义,并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总之,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定,围绕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建构而定。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总是显得有点被动。但是如果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显出了主动性和自觉性。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说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需要探究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有解决问题冲动的心理状态。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目的。当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之后,他们的内心自然会发现知识的寻常之处,具有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三、提问具有有效性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应体现在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实践中。以往只有一种声音在课堂上回响,这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虽然学生在课堂中占有主体地位,但是教学活动还是需要教师进行组织的,教师的有效提问就是组织教学的有力措施。
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的学习气息和思考氛围变得浓郁。课堂中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完全依靠教师有效的提问。所以问题的有效性也包括问题的趣味性。教师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循善诱提出问题,达到引人入胜、步步深入的效果,那么提问的有效性就保证了。
例如,“三角形外角定理”的学习,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是重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情境:“张岚绕一个三角形花坛的外围走一圈,到每一个拐弯的地方行走方向都转了一个角度(∠1、∠2、∠3),那么回到原来位置时,一共转了几度呢?学生的思维兴致一下子提高了,他们纷纷进入思考状态,然后我继续提问:你想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吗?”学生对这样与生活相结合的问题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兴趣也更浓,从而保证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
四、课堂提问应注意逻辑性
教育理论认为,问题的提出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学中不断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面联系的纽带和介质。老师的课堂问题是提醒和帮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问题意识、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提出应抓住重点、难点,明确问题和教学的联系,注意期间的逻辑性,明确问题提出后的目标。
五、课堂提问应坚持正面鼓励
有一句最通俗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体现了教师鼓励的重要性。初中数学的学习,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心理的自信品质仍需教师的鼓励,所以在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自信心理的培养,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层次性,然后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给予科学积极地评价,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鼓励,还非常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双向反馈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民主气氛浓郁的高效数学课堂。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应及时,延迟的评价对学生来说作用会变小,还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理,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要明确给出对错,但是语言要富有激励性,有差错的要及时纠正,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和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对学生的鼓励,不一定仅限于语言,肢体语言也是一种很好的表示,一个点头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等,都以一种友好、和善、肯定、鼓励的表示。教师应树立交流的理念,而不是问答的教学活动,把姿态放低,保持民主的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对待学习中的问题。
六、课堂提问应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数学学习的问题是知识获得的基础,教师布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没有意义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不适合在课堂中出现。一个科学性强,同时又具有思维空间的恰当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学习效果的有效性都是一个有力的保证。学生思维之弦得到拨动,必然会谱写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七、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在准备教学时,要注意学情的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以往的学习基础,针对掌握的学生情况确定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师能有针对性和难易适中的提出问题,避免课堂上,师生之间互相游离的不融合状态。简单回答“是”“不是”“错误”等的问题就没有提出的必要。同时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或者通过调查知道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就不要作为问题提出来了。
初中数学学习,是在一个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不断打破已有同化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新的顺应,最后完成数学知识的再同化,实现新的知识积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教学问题一定要谨慎而周密,合理而科学,贴近学生的认知,又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问
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比较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数学知识就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的。所以在教育理论界有人指出,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是问题的探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一个优秀数学教师的表现,教师在进行全面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及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指引,就是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所以优秀的教师应把教学问题的设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问题设计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坚持难易适中的原则,而且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提问题,提出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教师要对教材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充分把握,然后具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问题。
另外还要控制问题的数量,精炼提出的问题,选择难易适中的围绕教学目标的问题。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问题的设计还要兼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问题要分层次性。问题要具有思考价值,问题提出后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具有一定的思维意义,并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总之,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定,围绕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建构而定。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总是显得有点被动。但是如果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显出了主动性和自觉性。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说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需要探究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有解决问题冲动的心理状态。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目的。当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之后,他们的内心自然会发现知识的寻常之处,具有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三、提问具有有效性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应体现在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实践中。以往只有一种声音在课堂上回响,这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虽然学生在课堂中占有主体地位,但是教学活动还是需要教师进行组织的,教师的有效提问就是组织教学的有力措施。
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的学习气息和思考氛围变得浓郁。课堂中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完全依靠教师有效的提问。所以问题的有效性也包括问题的趣味性。教师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循善诱提出问题,达到引人入胜、步步深入的效果,那么提问的有效性就保证了。
例如,“三角形外角定理”的学习,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是重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情境:“张岚绕一个三角形花坛的外围走一圈,到每一个拐弯的地方行走方向都转了一个角度(∠1、∠2、∠3),那么回到原来位置时,一共转了几度呢?学生的思维兴致一下子提高了,他们纷纷进入思考状态,然后我继续提问:你想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吗?”学生对这样与生活相结合的问题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兴趣也更浓,从而保证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
四、课堂提问应注意逻辑性
教育理论认为,问题的提出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学中不断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面联系的纽带和介质。老师的课堂问题是提醒和帮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问题意识、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提出应抓住重点、难点,明确问题和教学的联系,注意期间的逻辑性,明确问题提出后的目标。
五、课堂提问应坚持正面鼓励
有一句最通俗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体现了教师鼓励的重要性。初中数学的学习,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心理的自信品质仍需教师的鼓励,所以在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自信心理的培养,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层次性,然后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给予科学积极地评价,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鼓励,还非常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双向反馈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民主气氛浓郁的高效数学课堂。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应及时,延迟的评价对学生来说作用会变小,还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理,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要明确给出对错,但是语言要富有激励性,有差错的要及时纠正,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和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对学生的鼓励,不一定仅限于语言,肢体语言也是一种很好的表示,一个点头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等,都以一种友好、和善、肯定、鼓励的表示。教师应树立交流的理念,而不是问答的教学活动,把姿态放低,保持民主的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对待学习中的问题。
六、课堂提问应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数学学习的问题是知识获得的基础,教师布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没有意义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不适合在课堂中出现。一个科学性强,同时又具有思维空间的恰当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学习效果的有效性都是一个有力的保证。学生思维之弦得到拨动,必然会谱写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七、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在准备教学时,要注意学情的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以往的学习基础,针对掌握的学生情况确定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师能有针对性和难易适中的提出问题,避免课堂上,师生之间互相游离的不融合状态。简单回答“是”“不是”“错误”等的问题就没有提出的必要。同时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或者通过调查知道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就不要作为问题提出来了。
初中数学学习,是在一个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不断打破已有同化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新的顺应,最后完成数学知识的再同化,实现新的知识积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教学问题一定要谨慎而周密,合理而科学,贴近学生的认知,又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