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师音乐教育要遵循创新的教育原则,逐步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音乐通过身体语言抒发情感,而内心的情感要以配乐中的节奏特点为基础,要做到情感与节奏的统一。基于此,幼师音乐教学应把节奏感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并探索节奏感和情感的统一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节奏感;情感;表现力
0 引言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一切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所以提高幼教工作者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在训练音乐节奏感的同时,培养情感与节奏感的统一非常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践,对此展开分析和研究[1]。
1 幼师音乐教学工作的特点分析
幼师音乐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审美性。幼师音乐教学具有审美性特点,其审美性主要是指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感染,提高幼师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其全面发展。
综合性。幼师音乐教学的综合性特点是指通过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自由进入音乐空间的能力。
整体性。幼师音乐教学的整体性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性、形象性、情感性的审美观,又要培养学生抽象、理智的科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够综合把握音乐欣赏对象。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从教学角度,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音乐产生情感方面的欣赏。
2 培养幼师生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感和情感统一的重要性
音乐的构成要素和表现要素较多,其中包括音高要素中的调试、和声、调性、旋律,节奏中的节拍,结构要素中的乐章、乐句、乐节、乐段等,也包括乐音、音色、力度、速度等主要的连接方式。各要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其独特性,正是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独立和融合才塑造出了不同的音乐艺术,传递出不同的音乐情感。因此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另一种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音乐节奏和情感的统一[2]。
2.1 节奏感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音乐的精髓、命脉,是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没有节奏,音乐就没了生命力。所有的音乐活动都需要有节奏,有了节奏,音乐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乐器才能跟着节奏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师生的音乐节奏感,提高学生音乐的整体素质。另外,节奏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幼师生的美育观念以及协调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2.2 音乐的情感表达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将情感分为不同类型,而每一种类型的情感又可以根据人物所处状态、环境、性格进行细分。音乐在被表达出来的过程中一般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因为每一首音乐都包含着音乐艺术家的情感,代表着音乐家的情感表达。每一首音乐,每一种声音都是音乐艺术家情感的流露,都是音樂家对音乐艺术热爱的成果。另外,音乐的每一个要素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性。
3 如何提高幼师生的“唱”和“演”——节奏感和情感的统一
3.1 提升幼师生自身音乐感受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往往比对音乐的理解更为重要。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培训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能不能听辨音乐及理解音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断丰富学生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力度,学会用心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细腻,感受音乐中表达出的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音乐的灵魂,感受音乐的情感,学会在音乐中思考生命的意义。生活中的许多巧合都与联觉存在关系。所以,这不具有偶然性,而是具有联觉的规律性。联觉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实中,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音乐与情感关系中的联觉现象,提升幼师生的音乐感受力。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兴趣教学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音乐感兴趣,才能真正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在兴趣教学中,兴趣一般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类。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从兴趣入手找到学习的倾向点。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可以通过寻找生活中有关节奏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产生兴趣,还能在活动过程中对音乐节奏有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由于节奏是比较抽象的东西,从直观上是难以理解的,但节奏又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在生活当中处处存在节奏,因此,在节奏培训方面要从生活入手,从生活当中寻找节奏。
3.3 提高学生的“唱”和“演”、
在幼师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教学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觉性,使其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和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3.1 视唱的训练
视唱—视谱即唱,其要领首先在于学谱,学习相应的“击拍”、“划拍”图式,弄清节奏的时值、乐曲的调式、调性、调号、拍号,同时掌握好内心的速度感,在遇到复杂的节奏旋律时,先局部击拍;遇有难度的音程时,可用构唱解决音准;注意乐曲中的表情记号、术语、句法等内容,严格地按照乐谱来完成。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幼师生学习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精心选择一些优秀的读谱材料让他们大声按节奏朗读歌词,边读边感受共鸣腔的运用,同时理解歌词的意境,做到强、弱、快、慢,加强音乐的表现力。还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使学生在视觉或听觉上都有一个直观和正确的认识。
3.3.2 练耳的训练
音乐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听觉上,也就是对音乐的感觉,如果没有音乐感,那么再美好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良好的听觉能力是进行音乐培训和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练耳训练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进行单音训练。在单音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听辨能力的训练,例如La,要做到五指自然向下,做提拉姿势;si,要求食指倾斜向左上方,掌心向下,其余四个手指握隆。在训练过程中要借助不同的姿势动作来将声音进行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能够更好的接受。 (2)音程感训练。音程是指两音之间的音高距离,包括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如果将和声音程进行纵向加厚,那么便会称为和弦,如果将旋律音程进行横向延伸就会形成旋律。在幼师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进行简单的旋律听记训练来让学生熟悉旋律音程,然后按照旋律逐渐加深音程难度,逐步由一个音向兩个音多个音加深,也可以进行连续的单音听记练习。
(3)进行和弦训练。和音程相比,和弦具有更加丰满的音律,在音乐中它也显得较为宝贵。在进行和弦训练的过程中,要先教幼师学生从听觉上对不同类型的和弦进行区分,区分和弦的色彩和明亮程度。一般情况下,大三和弦的色彩较为明亮,而小三和弦的色彩较为暗淡,增三和弦具有粗狂的音质,减三和弦显得较为内敛,紧缩感较强。在幼师音乐教学中,可以采用改错、选择、对比等方法进行音乐教学,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3 提升学生“演”的能力
对歌曲时代背景的理解是进行艺术表达的前提,也是学生节奏感和情感统一的必备条件,只有正确理解词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的演绎歌曲的形象。基于此,教师日常可以帮助学生多搜集和整理音乐资料,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和音乐素养,通过了解时代背景,结合自己对音乐的再创作,寻找声音应有的位置和共鸣,刚柔结合,并融入演唱者的思想感情,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来完整地塑造歌曲形象,感染听众。
“演”是指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风格,“演”除了具备音乐文化素质以外,还要具备表情和手势的表现。肢体语言是传递自身情感的重要途径,一个生动的手势、一个神韵的呼吸、一个深情的眼神、一个迷人的微笑……丰富而传神的肢体语言能够深化与听众的沟通,进行更好的情感交流。例如,学习进行曲时,教师可运用模仿“国家仪仗队”方阵的律动组合表演,让学生感受部队雄壮的情绪,联想到战士英姿飒爽、威风雄壮的形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中的“唱”和“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情感是音乐创作的主要对象,音乐的表现是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也是对音乐作品的再创作。音乐表现愈丰富多样,情感体验就愈深刻,愈生动、强烈。音乐教学工作者应该不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情感的统一,做到“唱”和“演”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禹海燕.对幼儿师范音乐欣赏课的探究与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2012,37(12):73-75.
[2] 王婷婷.关于幼师舞蹈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的主要策略的探索[J] .教育理论,2011,7(10):38-41.
[3] 春红.论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J] .课程教育研究,2014,2(12):14-17.
[4] 刘心.浅谈音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 .辽宁师专学报,2011,20(11):44-48.
关键词:节奏感;情感;表现力
0 引言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一切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所以提高幼教工作者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在训练音乐节奏感的同时,培养情感与节奏感的统一非常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践,对此展开分析和研究[1]。
1 幼师音乐教学工作的特点分析
幼师音乐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审美性。幼师音乐教学具有审美性特点,其审美性主要是指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感染,提高幼师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其全面发展。
综合性。幼师音乐教学的综合性特点是指通过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自由进入音乐空间的能力。
整体性。幼师音乐教学的整体性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性、形象性、情感性的审美观,又要培养学生抽象、理智的科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够综合把握音乐欣赏对象。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从教学角度,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音乐产生情感方面的欣赏。
2 培养幼师生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感和情感统一的重要性
音乐的构成要素和表现要素较多,其中包括音高要素中的调试、和声、调性、旋律,节奏中的节拍,结构要素中的乐章、乐句、乐节、乐段等,也包括乐音、音色、力度、速度等主要的连接方式。各要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其独特性,正是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独立和融合才塑造出了不同的音乐艺术,传递出不同的音乐情感。因此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另一种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音乐节奏和情感的统一[2]。
2.1 节奏感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音乐的精髓、命脉,是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没有节奏,音乐就没了生命力。所有的音乐活动都需要有节奏,有了节奏,音乐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乐器才能跟着节奏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师生的音乐节奏感,提高学生音乐的整体素质。另外,节奏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幼师生的美育观念以及协调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2.2 音乐的情感表达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将情感分为不同类型,而每一种类型的情感又可以根据人物所处状态、环境、性格进行细分。音乐在被表达出来的过程中一般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因为每一首音乐都包含着音乐艺术家的情感,代表着音乐家的情感表达。每一首音乐,每一种声音都是音乐艺术家情感的流露,都是音樂家对音乐艺术热爱的成果。另外,音乐的每一个要素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性。
3 如何提高幼师生的“唱”和“演”——节奏感和情感的统一
3.1 提升幼师生自身音乐感受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往往比对音乐的理解更为重要。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培训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能不能听辨音乐及理解音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断丰富学生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力度,学会用心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细腻,感受音乐中表达出的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音乐的灵魂,感受音乐的情感,学会在音乐中思考生命的意义。生活中的许多巧合都与联觉存在关系。所以,这不具有偶然性,而是具有联觉的规律性。联觉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实中,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音乐与情感关系中的联觉现象,提升幼师生的音乐感受力。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兴趣教学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音乐感兴趣,才能真正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在兴趣教学中,兴趣一般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类。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从兴趣入手找到学习的倾向点。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可以通过寻找生活中有关节奏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产生兴趣,还能在活动过程中对音乐节奏有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由于节奏是比较抽象的东西,从直观上是难以理解的,但节奏又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在生活当中处处存在节奏,因此,在节奏培训方面要从生活入手,从生活当中寻找节奏。
3.3 提高学生的“唱”和“演”、
在幼师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教学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觉性,使其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和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3.1 视唱的训练
视唱—视谱即唱,其要领首先在于学谱,学习相应的“击拍”、“划拍”图式,弄清节奏的时值、乐曲的调式、调性、调号、拍号,同时掌握好内心的速度感,在遇到复杂的节奏旋律时,先局部击拍;遇有难度的音程时,可用构唱解决音准;注意乐曲中的表情记号、术语、句法等内容,严格地按照乐谱来完成。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幼师生学习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精心选择一些优秀的读谱材料让他们大声按节奏朗读歌词,边读边感受共鸣腔的运用,同时理解歌词的意境,做到强、弱、快、慢,加强音乐的表现力。还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使学生在视觉或听觉上都有一个直观和正确的认识。
3.3.2 练耳的训练
音乐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听觉上,也就是对音乐的感觉,如果没有音乐感,那么再美好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良好的听觉能力是进行音乐培训和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练耳训练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进行单音训练。在单音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听辨能力的训练,例如La,要做到五指自然向下,做提拉姿势;si,要求食指倾斜向左上方,掌心向下,其余四个手指握隆。在训练过程中要借助不同的姿势动作来将声音进行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能够更好的接受。 (2)音程感训练。音程是指两音之间的音高距离,包括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如果将和声音程进行纵向加厚,那么便会称为和弦,如果将旋律音程进行横向延伸就会形成旋律。在幼师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进行简单的旋律听记训练来让学生熟悉旋律音程,然后按照旋律逐渐加深音程难度,逐步由一个音向兩个音多个音加深,也可以进行连续的单音听记练习。
(3)进行和弦训练。和音程相比,和弦具有更加丰满的音律,在音乐中它也显得较为宝贵。在进行和弦训练的过程中,要先教幼师学生从听觉上对不同类型的和弦进行区分,区分和弦的色彩和明亮程度。一般情况下,大三和弦的色彩较为明亮,而小三和弦的色彩较为暗淡,增三和弦具有粗狂的音质,减三和弦显得较为内敛,紧缩感较强。在幼师音乐教学中,可以采用改错、选择、对比等方法进行音乐教学,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3 提升学生“演”的能力
对歌曲时代背景的理解是进行艺术表达的前提,也是学生节奏感和情感统一的必备条件,只有正确理解词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的演绎歌曲的形象。基于此,教师日常可以帮助学生多搜集和整理音乐资料,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和音乐素养,通过了解时代背景,结合自己对音乐的再创作,寻找声音应有的位置和共鸣,刚柔结合,并融入演唱者的思想感情,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来完整地塑造歌曲形象,感染听众。
“演”是指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风格,“演”除了具备音乐文化素质以外,还要具备表情和手势的表现。肢体语言是传递自身情感的重要途径,一个生动的手势、一个神韵的呼吸、一个深情的眼神、一个迷人的微笑……丰富而传神的肢体语言能够深化与听众的沟通,进行更好的情感交流。例如,学习进行曲时,教师可运用模仿“国家仪仗队”方阵的律动组合表演,让学生感受部队雄壮的情绪,联想到战士英姿飒爽、威风雄壮的形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中的“唱”和“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情感是音乐创作的主要对象,音乐的表现是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也是对音乐作品的再创作。音乐表现愈丰富多样,情感体验就愈深刻,愈生动、强烈。音乐教学工作者应该不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情感的统一,做到“唱”和“演”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禹海燕.对幼儿师范音乐欣赏课的探究与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2012,37(12):73-75.
[2] 王婷婷.关于幼师舞蹈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的主要策略的探索[J] .教育理论,2011,7(10):38-41.
[3] 春红.论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J] .课程教育研究,2014,2(12):14-17.
[4] 刘心.浅谈音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 .辽宁师专学报,2011,20(1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