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乐而动是人的本性,也是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乐感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学生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能力的因素,引导学生运用体态音乐感的方法提高对乐曲的感悟,有效帮助学生全面提升音乐素养,彰显学生个性,使音乐课堂更加轻松而有品质。
【关键词】概念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249-01
众观我们的教学课堂,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个性,缺乏创造和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如何改变这一现象?《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将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培养落实在增进音乐素养,丰富社会实践,学会动手动脑,引导开拓创新等方面。随乐而动是人的本性,尤其在孩童时期,这一本性更为突显。就如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说的:“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所以,身心合一,才是根本。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人的这种本能来提高学生的直接乐感呢?
一、概念重组
笔者在瑞典音乐教育家德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与美国的“综合音乐感”两大教学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体态发展的教学方法——体态音乐感。它不是体态律动,不要求学生做出的动作有多么好看或一致,但是却能通过体态动作直观的看到每一位学生心理的多种变化和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想法。将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融入到即兴的体态动作当中,引导学生借助自然的体态动作表现内心真实的音乐感受。
二、理性分析制约学生音乐感发展的现实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影响学生体态音乐感能力的培养,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听到音乐学生急于表现或表演,不能用心感受,没有良好的聆听习惯。(二)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学生急于模仿其他学生,盲目跟从,缺乏见解。(三)教学策略单一,多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导致学生体态感知音乐能力发展受到阻碍。(四)教学模式陈旧。
三、创新教学模式系统施教
运用“感受为先,实践为重,即兴表现,乐舞相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借助自然的体态动作表现内心真实的音乐感受,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通过探索和即兴表演等实践活动,发掘每个学生潜在的音乐能力。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
(一)音乐感受体态现,即兴为主显个性
听觉——素质训练的基础,探索的工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探索的意义和乐趣,发挥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人音版第四册《狮王进行曲》这部作品,是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一首。表现了万兽之王威风凛凛的步伐和神态,加上狮王威猛的吼声,使整个森林都为之震撼。聆听此曲时,笔者没有事先出示作品名称,而是直接让学生聆听音乐。让孩子通过听觉,表达自己最原始的感受。在提示学生是哪一种动物走过来了,引发学生用自己的想法,用动作表现出来,通过小组研讨,从音乐力度、速度、音色以及旋律入手,看看哪一组的动物更贴近音乐的形象,我会随着音乐边走边与学生交流。此时,探索音乐的过程就是学生即兴表演创造的过程,也是更专注于感知音乐的过程。
(二)音乐表现体态助,乐舞相融巧记忆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借助体态动作,可以提高学生演唱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教唱《云》这首歌曲时,为了表现歌曲飘渺、流动特点,除了与歌词内容相符,同时还特别关注了动作的力度与歌曲内容情绪相一致,要结合身体的韵律与律动动作相互统一、和谐,并不是一味的要求动作整齐、一致,而是让学生从动作中真的感受到音乐的美。动作是流动的,音乐是流动的,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样随风飘动。学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随乐而动,表现出了白云的飘渺,同时还记住了歌词。所以我的学生,不用特意去背歌词,歌曲律动会了,歌词也就记住了。
(三)音乐情緒体态现,即兴表演增兴趣
正如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第三册《海上风暴》这首乐曲力度变化突然,节奏紧凑,学生们听到音乐中强烈的力度对比,顿时被一种紧张的气氛给吓的一颤,孩子们会不由自主的蜷缩自己的身体,做出瞬间的动作变化,而这不也是体态对音乐情绪的一种表现吗?从学生们体态反应中,教师可以直观的看到学生对音乐要素变化的反应。当学生们多次感知音乐后,再次用体态表现音乐时,他们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一个聆听者变为了表演者,学生们会更关注音乐中力度、速度、旋律的变化。学生在探索这首乐曲时,可以说是激情澎湃,激发学生们的即兴创作的热情、表演欲望,提高了探索音乐的兴趣。
(四)音乐结构体态助,乐舞相融巧记忆
在音乐教材当中,无论是欣赏曲还是歌曲,我们都要培养学生分析音乐结构的能力,使之养成自我音乐学习的习惯。《小狗圆舞曲》这首乐曲是ABA的结构,乐曲欢快,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区分曲式结构,我引导学生相同主题音乐用相同动作来表现音乐。通过对旋律、力度的感知,学生们有用画圈、点指、弹琴等动作来表现A部旋律,当旋律发生变化时,学生们能很快的随音乐用舒展、相对较慢的动作来表现B部音乐特点,当再次出现A部旋律时,又会做相应的动作,作品的结构很自然的划分出来。体态动作不需要有多美,每个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主题相同时,体态动作相同就可以。这种方式对分析、记忆音乐作品事半功倍、清晰明了。
音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兴趣的养成和内化的音乐素养才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体态音乐感的运用,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即兴编创、音乐想象,音乐审美、音乐表现等能力提高,起到了切实可行的效果,可有效帮助学生全面提升音乐素养。同时,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也使课堂更加轻松而有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教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尹爱青.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关键词】概念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249-01
众观我们的教学课堂,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个性,缺乏创造和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如何改变这一现象?《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将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培养落实在增进音乐素养,丰富社会实践,学会动手动脑,引导开拓创新等方面。随乐而动是人的本性,尤其在孩童时期,这一本性更为突显。就如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说的:“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所以,身心合一,才是根本。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人的这种本能来提高学生的直接乐感呢?
一、概念重组
笔者在瑞典音乐教育家德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与美国的“综合音乐感”两大教学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体态发展的教学方法——体态音乐感。它不是体态律动,不要求学生做出的动作有多么好看或一致,但是却能通过体态动作直观的看到每一位学生心理的多种变化和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想法。将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融入到即兴的体态动作当中,引导学生借助自然的体态动作表现内心真实的音乐感受。
二、理性分析制约学生音乐感发展的现实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影响学生体态音乐感能力的培养,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听到音乐学生急于表现或表演,不能用心感受,没有良好的聆听习惯。(二)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学生急于模仿其他学生,盲目跟从,缺乏见解。(三)教学策略单一,多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导致学生体态感知音乐能力发展受到阻碍。(四)教学模式陈旧。
三、创新教学模式系统施教
运用“感受为先,实践为重,即兴表现,乐舞相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借助自然的体态动作表现内心真实的音乐感受,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通过探索和即兴表演等实践活动,发掘每个学生潜在的音乐能力。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
(一)音乐感受体态现,即兴为主显个性
听觉——素质训练的基础,探索的工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探索的意义和乐趣,发挥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人音版第四册《狮王进行曲》这部作品,是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一首。表现了万兽之王威风凛凛的步伐和神态,加上狮王威猛的吼声,使整个森林都为之震撼。聆听此曲时,笔者没有事先出示作品名称,而是直接让学生聆听音乐。让孩子通过听觉,表达自己最原始的感受。在提示学生是哪一种动物走过来了,引发学生用自己的想法,用动作表现出来,通过小组研讨,从音乐力度、速度、音色以及旋律入手,看看哪一组的动物更贴近音乐的形象,我会随着音乐边走边与学生交流。此时,探索音乐的过程就是学生即兴表演创造的过程,也是更专注于感知音乐的过程。
(二)音乐表现体态助,乐舞相融巧记忆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借助体态动作,可以提高学生演唱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教唱《云》这首歌曲时,为了表现歌曲飘渺、流动特点,除了与歌词内容相符,同时还特别关注了动作的力度与歌曲内容情绪相一致,要结合身体的韵律与律动动作相互统一、和谐,并不是一味的要求动作整齐、一致,而是让学生从动作中真的感受到音乐的美。动作是流动的,音乐是流动的,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样随风飘动。学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随乐而动,表现出了白云的飘渺,同时还记住了歌词。所以我的学生,不用特意去背歌词,歌曲律动会了,歌词也就记住了。
(三)音乐情緒体态现,即兴表演增兴趣
正如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第三册《海上风暴》这首乐曲力度变化突然,节奏紧凑,学生们听到音乐中强烈的力度对比,顿时被一种紧张的气氛给吓的一颤,孩子们会不由自主的蜷缩自己的身体,做出瞬间的动作变化,而这不也是体态对音乐情绪的一种表现吗?从学生们体态反应中,教师可以直观的看到学生对音乐要素变化的反应。当学生们多次感知音乐后,再次用体态表现音乐时,他们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一个聆听者变为了表演者,学生们会更关注音乐中力度、速度、旋律的变化。学生在探索这首乐曲时,可以说是激情澎湃,激发学生们的即兴创作的热情、表演欲望,提高了探索音乐的兴趣。
(四)音乐结构体态助,乐舞相融巧记忆
在音乐教材当中,无论是欣赏曲还是歌曲,我们都要培养学生分析音乐结构的能力,使之养成自我音乐学习的习惯。《小狗圆舞曲》这首乐曲是ABA的结构,乐曲欢快,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区分曲式结构,我引导学生相同主题音乐用相同动作来表现音乐。通过对旋律、力度的感知,学生们有用画圈、点指、弹琴等动作来表现A部旋律,当旋律发生变化时,学生们能很快的随音乐用舒展、相对较慢的动作来表现B部音乐特点,当再次出现A部旋律时,又会做相应的动作,作品的结构很自然的划分出来。体态动作不需要有多美,每个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主题相同时,体态动作相同就可以。这种方式对分析、记忆音乐作品事半功倍、清晰明了。
音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兴趣的养成和内化的音乐素养才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体态音乐感的运用,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即兴编创、音乐想象,音乐审美、音乐表现等能力提高,起到了切实可行的效果,可有效帮助学生全面提升音乐素养。同时,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也使课堂更加轻松而有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教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尹爱青.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