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湘西苗族鼓舞的地方性风格差异性进行探讨,分析湘西苗族当地各个片区代表性鼓舞形式,在风格差异性表现中管窥舞蹈风格情感特征。以此来感受当地人们不同的文化风俗。
【关键词】:苗族;鼓舞;地方性;风格;差异
前言
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产物就是民间舞蹈,是主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真实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是对劳动人民心理的真实写照,表现了当时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创造和完善的,所以,民间舞蹈具有其独特的继承性和稳定性。“风格性”是民族舞蹈的切入点,本文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探讨当地不同地区鼓舞的地方性风格差異,揣摩舞蹈情景,在情景中体验湘西苗族当地不同生活方式,把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入到不同形式的鼓舞中,呈现出它所具有的文化底蕴。
一、湘西苗族不同地方鼓舞形式及风格差异性
鼓舞是一种伴舞击鼓的舞蹈形式,木鼓,鼓面是牛革,一般会置于架子上敲击,这种舞蹈形式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区的鼓舞的形式是不一样的,而正是地区风格不同才使湘西苗族鼓舞形式更加多元化。
(一)凤凰县片区的花鼓舞
凤凰县当地最流行且最受欢迎的鼓舞形式为花鼓舞,花鼓舞一般在当地民族传统节日进行,这种活动形式是两人各持鼓槌分立鼓的两侧进行敲击,还有一人敲击鼓腰进行伴奏,这两种动作都要求动作一致,节奏对称。围绕着击鼓者的人是男是女或多或少都没有限制。这种舞蹈还衍生出了“双人鼓舞”等,特点是讲究协调和对比。
(二)古丈县片区的团圆鼓舞
古丈县片区团圆鼓舞起源于汉代之前,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初期是属于祭祀性的歌舞活动。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鼓舞形式就从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表演形式。团圆鼓舞是一种气氛热烈、载歌载舞的形式,鼓手在场子中央击鼓,周边有舞蹈的人围绕着他伴随着鼓点的轻重和节奏进行舞蹈,每段舞蹈结束后都会有一段山歌,歌舞交替,兴尽而返。山歌多是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内容。
(三)吉首市片区单人鼓舞
单人鼓在吉首地区单人鼓舞是湘西苗族比较流行的舞蹈形式,这种鼓舞形式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湘西其他地区推崇,单人鼓舞以单人舞为主,具有男子表演和女子表演两种主要形式,男子的舞蹈表现得较有力量,舞蹈动作也比较丰富,具有拟物和武术的元素在其中,女子则是伴随着伴奏者对鼓边或铜锣的敲击,双手持鼓棒边敲击置于木架上的大鼓边舞蹈。舞蹈动作表现的内容多是和日常的劳动和生活有关,风格偏文雅。
(四)花垣县片区的猴儿鼓舞
花垣县片区的猴儿鼓舞是一种男子表演的舞蹈,对技巧性要求较高,是从“单人鼓舞”和“双人鼓舞”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虽然猴儿鼓舞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历史,但是这种舞蹈的表演者大多数都训练有素,并不像其他舞蹈类型一样在苗族非常普及,击鼓方法主要是用槌击的和以拳击两种为主。舞蹈内容富有戏剧性。
(五)多片区融合的鼓舞--木鼓舞、铜鼓舞
1.木鼓舞
木鼓舞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性舞蹈,在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都有这种表演形式过去的时候在全族性祭祀活动“吃牯脏”时才会跳的舞蹈。这种舞蹈的特点是只在寨中的男性鼓手中传播,一般是男性长者。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木鼓舞的表现形式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已经成为苗族的一种娱乐性的活动,表现的内容也和日常的生活和劳动有了紧密的练习。这种舞姿的特点是上身倾斜、弓腰、甩胯,在雄浑有力的鼓点下奔跑跳跃。
2.铜鼓舞
铜鼓舞在湘西苗族多个地区都有这种表演形式,表演风格大同小异。这种舞蹈是用一头有面,中间空心但没有底,曲腰形状的被称作铜鼓的打击乐器来伴奏的舞蹈。这是我国南方舞蹈的代表性舞蹈品种之一,具有非常长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早在春秋末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至今仍然在一边持皮头槌击鼓苗族舞蹈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苗族至今对这种舞蹈的形式和内容都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形式。这种舞蹈的形式是将铜鼓放在庭前或场坝之中,由击鼓手一边持木槌敲鼓腰,一边用皮头槌敲击鼓面。舞者伴随着节奏感分明的鼓声,进行舞蹈和呼号等,这种舞蹈有鲜明的来自狩猎生活,农业生产劳动和对动物形态的模仿。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地方性风格差异的情感表现
(一)情感丰富, 真诚炽烈
湘西苗族的舞蹈艺术具有感情特征明显且丰富的艺术特征,这是当地特定的生活文化氛围所衍生出来的艺术产物,其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感情与当地民族民俗相一致匹配。在苗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中,常通过节奏快慢的变化、形体动作的幅度大小、动作力度的大小来表达艺术情感,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的表现方式。中国著名的舞蹈艺术研究学家吴晓邦专家提出,舞蹈的动作就是人类内在感情的组合和表现。像苗族的传统舞蹈踩鼓舞就是给人们传递了一种欢欣喜悦之情,踩鼓舞发源于苗族女子的集体性舞蹈,是苗族女孩在欢快喜庆之时用来自娱,自发形成的一种舞蹈形式。舞者身着节日盛装,小臂随着舞蹈的进行自然的左右摆动,向人们传递这一种欢快愉悦的情感。
(二)原始古朴艺术美感
苗族的民族舞蹈具有一种原汁原味的特色。由于其特殊的演变形成历程,相较于一般的舞蹈,苗族舞蹈在动作表现和舞蹈意境方面,其表现手法和舞蹈情感的赋予均与苗族的民俗民风、生活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像经典的水鼓舞、木鼓舞、芦笙舞,我们可以从其舞蹈的动作中寻找到过去苗族人民生活的踪迹。“千年孕育一支舞,一支舞传承千年”就是这些舞蹈的真实写照。像苗族传统舞蹈反排木鼓舞,时至今日,拥有着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最早发源于一种祭祀舞蹈,木鼓则是苗族祖先的一种象征。苗族舞蹈大多数源自于苗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是苗族人民对于日常工作生活感悟的最本真的情感流露,是一种原生态的舞蹈艺术,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态度。反观现代的舞蹈艺术,其创作过程多受到艺术模式的限制,在艺术创造力和艺术张力方面有所欠缺。苗族舞蹈本身就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源自于天地自然的表现形式。像黔东南苗族的舞蹈,运用了一些艺术加工的手法,使这些艺术作品既传递着一种生活气息,又包含着一定的艺术美感,表现出了苗族人民的民俗民风,其舞蹈内容感情丰富而不失细腻自然。
(三)生命之愉, 浪漫之欢
由于苗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规律,苗家人对于世界和生命拥有自己独到的感悟,这在苗族舞蹈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苗族舞蹈最先起源于过去的祭祀活动,受到“巫”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苗族人尊崇万物,主张万物皆有灵,对于生命有着发自内心的尊敬。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多在山区丘陵,长久以来的辛苦使苗家人对待生活拥有一种“乐生”的意识。这是苗族人民对待生活的感悟,是其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从中也不难看出苗族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种乐观对待生活的心态,使苗族人民对于生活和未来都充满了希望,它让苗家人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一起去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一起去享受生活里的欢愉。
参考文献:
[8]杨莉.浅谈苗族花鼓舞、芦笛舞[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7).
[9]李菁.浅论巫文化对苗族芦笛舞的影响[J].民族论坛,2009(11).
【关键词】:苗族;鼓舞;地方性;风格;差异
前言
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产物就是民间舞蹈,是主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真实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是对劳动人民心理的真实写照,表现了当时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创造和完善的,所以,民间舞蹈具有其独特的继承性和稳定性。“风格性”是民族舞蹈的切入点,本文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探讨当地不同地区鼓舞的地方性风格差異,揣摩舞蹈情景,在情景中体验湘西苗族当地不同生活方式,把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入到不同形式的鼓舞中,呈现出它所具有的文化底蕴。
一、湘西苗族不同地方鼓舞形式及风格差异性
鼓舞是一种伴舞击鼓的舞蹈形式,木鼓,鼓面是牛革,一般会置于架子上敲击,这种舞蹈形式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区的鼓舞的形式是不一样的,而正是地区风格不同才使湘西苗族鼓舞形式更加多元化。
(一)凤凰县片区的花鼓舞
凤凰县当地最流行且最受欢迎的鼓舞形式为花鼓舞,花鼓舞一般在当地民族传统节日进行,这种活动形式是两人各持鼓槌分立鼓的两侧进行敲击,还有一人敲击鼓腰进行伴奏,这两种动作都要求动作一致,节奏对称。围绕着击鼓者的人是男是女或多或少都没有限制。这种舞蹈还衍生出了“双人鼓舞”等,特点是讲究协调和对比。
(二)古丈县片区的团圆鼓舞
古丈县片区团圆鼓舞起源于汉代之前,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初期是属于祭祀性的歌舞活动。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鼓舞形式就从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表演形式。团圆鼓舞是一种气氛热烈、载歌载舞的形式,鼓手在场子中央击鼓,周边有舞蹈的人围绕着他伴随着鼓点的轻重和节奏进行舞蹈,每段舞蹈结束后都会有一段山歌,歌舞交替,兴尽而返。山歌多是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内容。
(三)吉首市片区单人鼓舞
单人鼓在吉首地区单人鼓舞是湘西苗族比较流行的舞蹈形式,这种鼓舞形式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湘西其他地区推崇,单人鼓舞以单人舞为主,具有男子表演和女子表演两种主要形式,男子的舞蹈表现得较有力量,舞蹈动作也比较丰富,具有拟物和武术的元素在其中,女子则是伴随着伴奏者对鼓边或铜锣的敲击,双手持鼓棒边敲击置于木架上的大鼓边舞蹈。舞蹈动作表现的内容多是和日常的劳动和生活有关,风格偏文雅。
(四)花垣县片区的猴儿鼓舞
花垣县片区的猴儿鼓舞是一种男子表演的舞蹈,对技巧性要求较高,是从“单人鼓舞”和“双人鼓舞”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虽然猴儿鼓舞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历史,但是这种舞蹈的表演者大多数都训练有素,并不像其他舞蹈类型一样在苗族非常普及,击鼓方法主要是用槌击的和以拳击两种为主。舞蹈内容富有戏剧性。
(五)多片区融合的鼓舞--木鼓舞、铜鼓舞
1.木鼓舞
木鼓舞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性舞蹈,在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都有这种表演形式过去的时候在全族性祭祀活动“吃牯脏”时才会跳的舞蹈。这种舞蹈的特点是只在寨中的男性鼓手中传播,一般是男性长者。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木鼓舞的表现形式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已经成为苗族的一种娱乐性的活动,表现的内容也和日常的生活和劳动有了紧密的练习。这种舞姿的特点是上身倾斜、弓腰、甩胯,在雄浑有力的鼓点下奔跑跳跃。
2.铜鼓舞
铜鼓舞在湘西苗族多个地区都有这种表演形式,表演风格大同小异。这种舞蹈是用一头有面,中间空心但没有底,曲腰形状的被称作铜鼓的打击乐器来伴奏的舞蹈。这是我国南方舞蹈的代表性舞蹈品种之一,具有非常长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早在春秋末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至今仍然在一边持皮头槌击鼓苗族舞蹈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苗族至今对这种舞蹈的形式和内容都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形式。这种舞蹈的形式是将铜鼓放在庭前或场坝之中,由击鼓手一边持木槌敲鼓腰,一边用皮头槌敲击鼓面。舞者伴随着节奏感分明的鼓声,进行舞蹈和呼号等,这种舞蹈有鲜明的来自狩猎生活,农业生产劳动和对动物形态的模仿。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地方性风格差异的情感表现
(一)情感丰富, 真诚炽烈
湘西苗族的舞蹈艺术具有感情特征明显且丰富的艺术特征,这是当地特定的生活文化氛围所衍生出来的艺术产物,其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感情与当地民族民俗相一致匹配。在苗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中,常通过节奏快慢的变化、形体动作的幅度大小、动作力度的大小来表达艺术情感,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的表现方式。中国著名的舞蹈艺术研究学家吴晓邦专家提出,舞蹈的动作就是人类内在感情的组合和表现。像苗族的传统舞蹈踩鼓舞就是给人们传递了一种欢欣喜悦之情,踩鼓舞发源于苗族女子的集体性舞蹈,是苗族女孩在欢快喜庆之时用来自娱,自发形成的一种舞蹈形式。舞者身着节日盛装,小臂随着舞蹈的进行自然的左右摆动,向人们传递这一种欢快愉悦的情感。
(二)原始古朴艺术美感
苗族的民族舞蹈具有一种原汁原味的特色。由于其特殊的演变形成历程,相较于一般的舞蹈,苗族舞蹈在动作表现和舞蹈意境方面,其表现手法和舞蹈情感的赋予均与苗族的民俗民风、生活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像经典的水鼓舞、木鼓舞、芦笙舞,我们可以从其舞蹈的动作中寻找到过去苗族人民生活的踪迹。“千年孕育一支舞,一支舞传承千年”就是这些舞蹈的真实写照。像苗族传统舞蹈反排木鼓舞,时至今日,拥有着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最早发源于一种祭祀舞蹈,木鼓则是苗族祖先的一种象征。苗族舞蹈大多数源自于苗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是苗族人民对于日常工作生活感悟的最本真的情感流露,是一种原生态的舞蹈艺术,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态度。反观现代的舞蹈艺术,其创作过程多受到艺术模式的限制,在艺术创造力和艺术张力方面有所欠缺。苗族舞蹈本身就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源自于天地自然的表现形式。像黔东南苗族的舞蹈,运用了一些艺术加工的手法,使这些艺术作品既传递着一种生活气息,又包含着一定的艺术美感,表现出了苗族人民的民俗民风,其舞蹈内容感情丰富而不失细腻自然。
(三)生命之愉, 浪漫之欢
由于苗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规律,苗家人对于世界和生命拥有自己独到的感悟,这在苗族舞蹈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苗族舞蹈最先起源于过去的祭祀活动,受到“巫”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苗族人尊崇万物,主张万物皆有灵,对于生命有着发自内心的尊敬。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多在山区丘陵,长久以来的辛苦使苗家人对待生活拥有一种“乐生”的意识。这是苗族人民对待生活的感悟,是其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从中也不难看出苗族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种乐观对待生活的心态,使苗族人民对于生活和未来都充满了希望,它让苗家人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一起去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一起去享受生活里的欢愉。
参考文献:
[8]杨莉.浅谈苗族花鼓舞、芦笛舞[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7).
[9]李菁.浅论巫文化对苗族芦笛舞的影响[J].民族论坛,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