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湖南花鼓戏近来受到了“冷遇”,虽然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然不能摆脱时代和音乐多元化的脚步带给花鼓戏的冲击,这种冲击也可以理解为传统与现代音乐的对话,但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呈现的内容之别,同时花鼓戏几百种的曲目不光呈现了丰富的社会百态同时也呈现了音乐的语言,从这个角度上说,如何继承,如何发扬光大,这都需要年青人去对接,而高校音乐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把地方曲艺通过高校的平台传播,这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
【关键词】:地方曲艺;高校音乐教学;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源于清朝中叶,兴于清末民初,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湘中名曲。湖南花鼓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的问题一直围绕着所有关注花鼓戏的人们,笔者提出地方曲艺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对接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一、高校音乐教学的大同小异,方向感缺失
高校音乐教学目前来说主要是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过度追求名人明星效应,以学校出了几个选秀选手为荣,这严重的背离了音乐教学的另外一项功能就是普及和传承自己的音乐形式和内容;第二,高校的培养的音乐人才大多数人都不会再专门从事音乐工作而是更多的把它当做了一种爱好,从这个角度来说,那就是一种音乐的普及了。第三,音乐教学以西洋乐为主,冷遇了中国自己的音乐,而像地方曲艺更是没有什么地位了。现在高校的音乐教学基本上是以西洋乐的教学为主,培养的是现代的音乐人,学生也乐衷于去吸收和学习更多的西洋音乐,这就导致地方曲艺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这是非常遗憾的事,除了出身名门的民歌望族,像湖南花鼓戏这种地方曲艺很难进入大学的音乐课中,那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曲艺应该有地方的高校去完成部分的传承功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正好迎合了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也可以把地方曲艺这种戏曲的音乐形式和表现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进一步的奠定了地方高校对于地方曲艺的方向性和参与性,使高校的音乐特色教育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二、湖南花鼓戲急需另攀高枝,花成与高校的对接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湖南花鼓作为湖南地区重要的地方曲艺表现形式,面临着一些困难,第一是人才的馈乏,从事花鼓戏表演的人从过去的几万到现在的几百,而都是中老年者居多;第二是曲目的失传,从目前花鼓戏的内容来看,花鼓戏的失传还表现为失真,就是花鼓戏的舞台表现有失传统的精彩,被学艺不精者表现的不伦不类。第三是花鼓戏与任何其它的曲艺一样都需要发展都需要好的土壤,这就是前面说到的,去高校这块土壤是最为合适的了,只有在高校才有时间和空间去做传承的事情,避免过度商业化。
而同时高校也需要像花鼓戏这样的地方曲艺来填补内心的空白,现代音乐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人对于音乐的喜好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分化,音乐越来越追求小众的表现,那么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我们如何能够更好的去把握小众音乐的价值和特色呢?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吸收和引入更多的地方曲艺等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来补充到现代音乐中,补充到音乐教学中去,只要更多的音乐形式的呈现学生才能在不同的音乐之间吸收到有价值的音乐元素从而为自己的音乐创作铺平道路。
三、高校音乐教学与地方曲艺可以在哪些方面对接呢
从高校音乐教学与地方曲艺对接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对接:第一是音乐编曲教学,让学生把花鼓戏的音乐中融入现代音乐,让他们去尝试这种不同;第二是音乐的表现,通过不同的或者多种的西洋乐器来为花鼓戏伴凑从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第三高校需要复合性的人才,这种复合性的人才也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我们在提出民族的传统的时候,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年青人去发扬这样的传统和民族的,特别是像湖南花鼓戏这种曲艺是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向半殖民地文化再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它经历了跨越,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它更需要我们去挖掘它、发现它,从而更好的善待它。第四,高校的音乐教学发展需要地方曲艺的营养,这一点可以从二点来说,首先地方曲艺的学术研究的音乐价值和史学价值;二是曲艺的未来在哪里,这不能靠民间艺人去实现,这个使命就在高校。所以基于以上的对接,我们基本上可以明确一点,地方曲艺与高校的对接是必然的。
四、高校音乐教学与地方曲艺对接的策略
高校音乐教学与地方曲艺对接的策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成立试验班,让更多具有音乐基础的大二学生进入到试验班进行学习;第二,成立高校地方曲艺的研究中心,通过学习实践和理论的研究更进一步的加深对于这个专业的认识;第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成立地方曲艺专业,让更多的年青人从事地方曲艺的传承工作并且对于这部分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支持,让他在更多的舞台上去表现地方曲艺的魅力和价值。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要建立地方曲艺的人才库,让更多的人具备地方曲艺的传承能力,并提供像西方音乐一样的考级制度为地方曲艺服务。
结束语:高校是培养现代音乐人才的地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高校不是培养地方曲艺人才的地方,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这就是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方向感缺失,音乐不能靠音乐家的采风和发现,而是要依靠高校的传播和传承,这是必然,所有西方的音乐高等学府,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着挖掘和传承并非是创新,而我们为了创新而创新,走在了一条不归路,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所以我们需要从地方曲艺上找突破口,把地方曲艺完整的引进来,成为高校音乐教学的一部分,同时作为地方高校有义务去传承地方的曲艺并为之培养适合的人才,所以地方高校与地方曲艺在这块土壤上对接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辉.湘楚文化背景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谭立琴.湖南地花鼓的文化价值分析[J].娄底师专学报,2003(04).
【关键词】:地方曲艺;高校音乐教学;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源于清朝中叶,兴于清末民初,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湘中名曲。湖南花鼓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的问题一直围绕着所有关注花鼓戏的人们,笔者提出地方曲艺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对接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一、高校音乐教学的大同小异,方向感缺失
高校音乐教学目前来说主要是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过度追求名人明星效应,以学校出了几个选秀选手为荣,这严重的背离了音乐教学的另外一项功能就是普及和传承自己的音乐形式和内容;第二,高校的培养的音乐人才大多数人都不会再专门从事音乐工作而是更多的把它当做了一种爱好,从这个角度来说,那就是一种音乐的普及了。第三,音乐教学以西洋乐为主,冷遇了中国自己的音乐,而像地方曲艺更是没有什么地位了。现在高校的音乐教学基本上是以西洋乐的教学为主,培养的是现代的音乐人,学生也乐衷于去吸收和学习更多的西洋音乐,这就导致地方曲艺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这是非常遗憾的事,除了出身名门的民歌望族,像湖南花鼓戏这种地方曲艺很难进入大学的音乐课中,那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曲艺应该有地方的高校去完成部分的传承功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正好迎合了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也可以把地方曲艺这种戏曲的音乐形式和表现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进一步的奠定了地方高校对于地方曲艺的方向性和参与性,使高校的音乐特色教育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二、湖南花鼓戲急需另攀高枝,花成与高校的对接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湖南花鼓作为湖南地区重要的地方曲艺表现形式,面临着一些困难,第一是人才的馈乏,从事花鼓戏表演的人从过去的几万到现在的几百,而都是中老年者居多;第二是曲目的失传,从目前花鼓戏的内容来看,花鼓戏的失传还表现为失真,就是花鼓戏的舞台表现有失传统的精彩,被学艺不精者表现的不伦不类。第三是花鼓戏与任何其它的曲艺一样都需要发展都需要好的土壤,这就是前面说到的,去高校这块土壤是最为合适的了,只有在高校才有时间和空间去做传承的事情,避免过度商业化。
而同时高校也需要像花鼓戏这样的地方曲艺来填补内心的空白,现代音乐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人对于音乐的喜好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分化,音乐越来越追求小众的表现,那么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我们如何能够更好的去把握小众音乐的价值和特色呢?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吸收和引入更多的地方曲艺等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来补充到现代音乐中,补充到音乐教学中去,只要更多的音乐形式的呈现学生才能在不同的音乐之间吸收到有价值的音乐元素从而为自己的音乐创作铺平道路。
三、高校音乐教学与地方曲艺可以在哪些方面对接呢
从高校音乐教学与地方曲艺对接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对接:第一是音乐编曲教学,让学生把花鼓戏的音乐中融入现代音乐,让他们去尝试这种不同;第二是音乐的表现,通过不同的或者多种的西洋乐器来为花鼓戏伴凑从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第三高校需要复合性的人才,这种复合性的人才也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我们在提出民族的传统的时候,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年青人去发扬这样的传统和民族的,特别是像湖南花鼓戏这种曲艺是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向半殖民地文化再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它经历了跨越,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它更需要我们去挖掘它、发现它,从而更好的善待它。第四,高校的音乐教学发展需要地方曲艺的营养,这一点可以从二点来说,首先地方曲艺的学术研究的音乐价值和史学价值;二是曲艺的未来在哪里,这不能靠民间艺人去实现,这个使命就在高校。所以基于以上的对接,我们基本上可以明确一点,地方曲艺与高校的对接是必然的。
四、高校音乐教学与地方曲艺对接的策略
高校音乐教学与地方曲艺对接的策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成立试验班,让更多具有音乐基础的大二学生进入到试验班进行学习;第二,成立高校地方曲艺的研究中心,通过学习实践和理论的研究更进一步的加深对于这个专业的认识;第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成立地方曲艺专业,让更多的年青人从事地方曲艺的传承工作并且对于这部分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支持,让他在更多的舞台上去表现地方曲艺的魅力和价值。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要建立地方曲艺的人才库,让更多的人具备地方曲艺的传承能力,并提供像西方音乐一样的考级制度为地方曲艺服务。
结束语:高校是培养现代音乐人才的地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高校不是培养地方曲艺人才的地方,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这就是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方向感缺失,音乐不能靠音乐家的采风和发现,而是要依靠高校的传播和传承,这是必然,所有西方的音乐高等学府,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着挖掘和传承并非是创新,而我们为了创新而创新,走在了一条不归路,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所以我们需要从地方曲艺上找突破口,把地方曲艺完整的引进来,成为高校音乐教学的一部分,同时作为地方高校有义务去传承地方的曲艺并为之培养适合的人才,所以地方高校与地方曲艺在这块土壤上对接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辉.湘楚文化背景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谭立琴.湖南地花鼓的文化价值分析[J].娄底师专学报,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