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即将毕业的2011级毕业生为例,调查江苏无锡地区5所高职服装院校的228名学生的就业心理,找出影响学生对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学习兴趣对就业心理影响显著,学生对于服装企业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表示担忧,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前景持消极态度,被动就业。
【关键词】服装专业;预就业心理;问卷调查
0.引言
高职服装专业的发展是伴随我国服装行业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新专业,综合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出现快速转行和消极就业的态度,同时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的持续下滑使服装专业的办学也进入了彷徨期。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样,我国服装专业的教育在得到较大的发展的同时,就业率也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但调查发现, 服装企业却很难招收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如打版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近几年服装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就是服装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打版,跟单等技术工作.为找出影响服装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因素,从根本上解决服装专业学生就业难与服装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我们就无锡地区无所高职院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院,苏州经贸,盐城纺院,南通纺院)的2011级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总结出存在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与及时疏导。
1.高职服装专业大学生预就业心理存在的主要困惑
高职服装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困惑。
1.1对就业充满恐惧
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部分毕业生心理和情绪波动较大,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产生了一些心理偏差。[1]根据调查:有85.2%的即将毕业大学生都显示出了对就业前景的或多或少的恐慌心理。服装企业工作时间长,辛苦,毕业生为此多持不乐观的态度,因此服装专业毕业生还未走入社会,就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1.2缺少自信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有56.0%的服装专业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定位上,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对自己的优点估计不足,总是怀疑自己,不善于发现适合的岗位,在求职过程中总觉得对手比自己优秀,而多数时候选择自动放弃。而没有实事求是地评估自我,结果往往是对自己评价过低。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对自己专业的认识不够,对于本行业领域的发展知之甚少,甚至自己也觉得该专业没有出息,因此在评估自己的就业综合能力时出现了偏差。
1.3缺乏自立精神
受到国家大环境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独立和自理的能力,更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受到学长学姐和其他同学的影响,有62.5%的毕业生都体现出对他人的依赖心理。[2]表现为没有结合实际,不知道自己的志向何在,不能够十分主动的去争取就业机会,而非常希望通过学校指导和牵线、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将自己的命运更多的交付给他人,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被动就业是当代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表现。
1.4对职业徘徊盲目
服装专业毕业生对眼前的招聘单位举棋不定,认为提早签约会减少其他选择的机会;表现出了“学服装不愿做服装”的心理,他们不是特别愿意从事服装领域的职业,非常想跨行就业,却又不知如何去寻找;45.3%的毕业生则不愿意到私营服装企业去工作;加上盲目跟从同学和服从家人等其他原因,还有15.4%的毕业生在职业的选择关口上,表现出了目的性不强和长期的徘徊。
2.高职服装专业预就业的现状总结和反思
通过问卷分析得出,尽管高职服装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但被调查对象总体对就业状况的心理趋向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并没有以偏概全的把责任全部归结到外部条件,在能看到社会进步和学校做出的改革和努力的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1加强引导,帮助高职服装专业毕业生完善自身
2.1.1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提升人格魅力
高职服装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将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趋于一致,学生掌握当还没进入社会求职,就主动降低自身的主观评价,往往会导致信心不足,犹豫不决。因此,学校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在走入社会前,真正的认识社会,正确定位,从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特长以及专业优势等多角度考量自己,既不能盲目自信,也绝不能自卑。
2.1.2培养敬岗爱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踏实做事,诚实做人”,是目前招聘单位对当今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服装行业是一项比较传统的行业,依靠人工操作为主,为此工作容易出现差错,又因为多数服装产业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附加值偏低,导致行业辛苦,工作时间长。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学生活动来加强毕业生的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教导学生不能拈轻怕重,要敢于挑重担,这样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社会中赢取机会。
2.1.3加强经验交流,重视挫折教育
要引导毕业生去敢于面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主动放弃求职。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有原因的,要善于从每次找工作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且主动与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又有利于排解自己的困惑和矛盾。
2.1.4强化毕业生的诚信理念
在择业过程中,部分同学面对单位的召唤,超过规定期限迟迟不给回复,或只是工作了一两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便离开原单位,造成违约。针对此类现象,学校应当持续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认真履行劳动合同,真正使诚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也能得到招聘单位的好评,更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2.2多方配合,构建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
2.2.1与人才市场紧密联系
在学生实习前期,学校都会举办大型的招聘会。而此时,针对服装专业就业面相对有限的特点,学校应当和各级人才市场,不仅是省、市级,更要包括县一级的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就业政策和信息及时准确地通过各种方式传达到毕业生手中。企業进校园更加有针对性的面向本专业进行招聘,可以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更方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企业。
2.2.2加强服装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
良好的实习基地是帮助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交流的有利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工作可以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并获取许多在书本中所学习不到的知识,以更好的服务社会。与实习基地紧密联系,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市场接轨,以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制定对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的回访制度,加强沟通和了解,选拔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以真正将高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落到实处。
2.2.3依托地方优势,促进本行业发展[3]
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属于国家重点关注的服装产业集散地,服装行业的发展处于领军态势,就业前景广泛,应该鼓励学生因势利导,脚踏实地依托当地大环境将服装产业发扬光大。 [科]
【参考文献】
[1]高香,赵志玲,王振.浅论在就业指导中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9.
[2]欧秀全,陈志驹,周捷.服装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4):174.
[3]刘晶,张素芬.李婵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研究[J].就业指导,2014(2)48.
【关键词】服装专业;预就业心理;问卷调查
0.引言
高职服装专业的发展是伴随我国服装行业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新专业,综合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出现快速转行和消极就业的态度,同时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的持续下滑使服装专业的办学也进入了彷徨期。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样,我国服装专业的教育在得到较大的发展的同时,就业率也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但调查发现, 服装企业却很难招收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如打版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近几年服装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就是服装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打版,跟单等技术工作.为找出影响服装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因素,从根本上解决服装专业学生就业难与服装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我们就无锡地区无所高职院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院,苏州经贸,盐城纺院,南通纺院)的2011级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总结出存在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与及时疏导。
1.高职服装专业大学生预就业心理存在的主要困惑
高职服装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困惑。
1.1对就业充满恐惧
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部分毕业生心理和情绪波动较大,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产生了一些心理偏差。[1]根据调查:有85.2%的即将毕业大学生都显示出了对就业前景的或多或少的恐慌心理。服装企业工作时间长,辛苦,毕业生为此多持不乐观的态度,因此服装专业毕业生还未走入社会,就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1.2缺少自信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有56.0%的服装专业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定位上,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对自己的优点估计不足,总是怀疑自己,不善于发现适合的岗位,在求职过程中总觉得对手比自己优秀,而多数时候选择自动放弃。而没有实事求是地评估自我,结果往往是对自己评价过低。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对自己专业的认识不够,对于本行业领域的发展知之甚少,甚至自己也觉得该专业没有出息,因此在评估自己的就业综合能力时出现了偏差。
1.3缺乏自立精神
受到国家大环境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独立和自理的能力,更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受到学长学姐和其他同学的影响,有62.5%的毕业生都体现出对他人的依赖心理。[2]表现为没有结合实际,不知道自己的志向何在,不能够十分主动的去争取就业机会,而非常希望通过学校指导和牵线、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将自己的命运更多的交付给他人,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被动就业是当代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表现。
1.4对职业徘徊盲目
服装专业毕业生对眼前的招聘单位举棋不定,认为提早签约会减少其他选择的机会;表现出了“学服装不愿做服装”的心理,他们不是特别愿意从事服装领域的职业,非常想跨行就业,却又不知如何去寻找;45.3%的毕业生则不愿意到私营服装企业去工作;加上盲目跟从同学和服从家人等其他原因,还有15.4%的毕业生在职业的选择关口上,表现出了目的性不强和长期的徘徊。
2.高职服装专业预就业的现状总结和反思
通过问卷分析得出,尽管高职服装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但被调查对象总体对就业状况的心理趋向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并没有以偏概全的把责任全部归结到外部条件,在能看到社会进步和学校做出的改革和努力的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1加强引导,帮助高职服装专业毕业生完善自身
2.1.1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提升人格魅力
高职服装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将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趋于一致,学生掌握当还没进入社会求职,就主动降低自身的主观评价,往往会导致信心不足,犹豫不决。因此,学校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在走入社会前,真正的认识社会,正确定位,从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特长以及专业优势等多角度考量自己,既不能盲目自信,也绝不能自卑。
2.1.2培养敬岗爱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踏实做事,诚实做人”,是目前招聘单位对当今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服装行业是一项比较传统的行业,依靠人工操作为主,为此工作容易出现差错,又因为多数服装产业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附加值偏低,导致行业辛苦,工作时间长。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学生活动来加强毕业生的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教导学生不能拈轻怕重,要敢于挑重担,这样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社会中赢取机会。
2.1.3加强经验交流,重视挫折教育
要引导毕业生去敢于面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主动放弃求职。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有原因的,要善于从每次找工作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且主动与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又有利于排解自己的困惑和矛盾。
2.1.4强化毕业生的诚信理念
在择业过程中,部分同学面对单位的召唤,超过规定期限迟迟不给回复,或只是工作了一两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便离开原单位,造成违约。针对此类现象,学校应当持续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认真履行劳动合同,真正使诚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也能得到招聘单位的好评,更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2.2多方配合,构建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
2.2.1与人才市场紧密联系
在学生实习前期,学校都会举办大型的招聘会。而此时,针对服装专业就业面相对有限的特点,学校应当和各级人才市场,不仅是省、市级,更要包括县一级的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就业政策和信息及时准确地通过各种方式传达到毕业生手中。企業进校园更加有针对性的面向本专业进行招聘,可以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更方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企业。
2.2.2加强服装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
良好的实习基地是帮助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交流的有利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工作可以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并获取许多在书本中所学习不到的知识,以更好的服务社会。与实习基地紧密联系,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市场接轨,以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制定对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的回访制度,加强沟通和了解,选拔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以真正将高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落到实处。
2.2.3依托地方优势,促进本行业发展[3]
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属于国家重点关注的服装产业集散地,服装行业的发展处于领军态势,就业前景广泛,应该鼓励学生因势利导,脚踏实地依托当地大环境将服装产业发扬光大。 [科]
【参考文献】
[1]高香,赵志玲,王振.浅论在就业指导中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9.
[2]欧秀全,陈志驹,周捷.服装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4):174.
[3]刘晶,张素芬.李婵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研究[J].就业指导,201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