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你看我的地球仪是西瓜的”、“我的是篮球的”、“我的是乒乓球的”、“我的是橡皮做的的”、“我是用泡沫雕刻的”、“我的最好我是用橡皮泥做的,是七彩的”……
你能想象到这是什么情景吗?
这是我在《地球和地球仪》一节授课中,我说“除了地球仪生活中还有很多‘地球的模型’,你想想看?”“篮球、仙人球……”“现在给大家现场制作也一个‘西瓜地球仪’极点、经线、纬线该有的一个都不少”。一个圆圆的西瓜一分钟内变成了“地球仪”。“喜欢吗?那今天晚上你也来做一个‘七彩地球仪’吧!”,一个实践创新作业跃然而生。第二天一教室的“七彩地球仪”,就有了开篇一幕。
回想,我上学之时总感觉自己是“模型”,我和同学们都是一个“大模具”制作出来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热情在一点一点被泯灭,最后我们的世界都是一个颜色了——灰色。今天,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要用“地理”之砖,去铺就学生的“生命”之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多彩、丰富和力量。
一、创新敲“本真”之门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创新应该是生活化的,常态化的。基于学科优势,我在地理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的作法就是“身教”重于“言传”,教学中以我的“创新教学”带动学生的“创新学习”。
如:《大洲和大洋》一章节,我写过关于画图部分的设计,我们还有后续的《做简易世界》的创新实践作业,前提仍然是我和学生一起动手做。基本原则“材料不限,大小不限,思路不限。”《拼世界》都是用的學生动手做的素材。中国地理部分的《我的政区拼图》也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虽然都是最简单、最常见的,但却是学生最爱的,他们把弄着自己制作的各式作品,学习的劲头十足!
如:《居民与聚落》一章节,我用《去一个你想去的地方,盖一座属于你的房子》为主题,让学生设计民居,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我们一起展示,共同邀请同学参观。此一活动下来,学生对民居与气候、民居与气候有了很直观的了解,向着民居与自然环境更高层次的深入理解只是时间问题。部分学生甚至能根据民居判定一个区域大致的自然环境了,甚至是能发散到自然环境对民居、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上来,你说他该有多投入?
只要是学生对地理现象有着深入的观察,对地理知识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记忆,他们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而我们只是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我们不期盼学生能有多么高深的创造,多么伟大的发明,只要是他们眼里有地理、嘴里有地理、心理有地理、手里有地理,就足矣!
二、情感铸“本真”之魂
教师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时,一定要与传授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寓德于教,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地理价值观。
在《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课中,我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疆瓜果为何这么甜”入手,从地形、位置入手延伸到气候特征,进而深入探究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三大版块以递进的形式呈现,涉及范围由小到大,逐层展开,从塔里木盆地到新疆,再扩大到整个西部干旱地区,始终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讲解绿洲农业的分布和荒漠化问题,更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小组合作、教师点播,达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明白了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产物。既是以往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经验教学的总结,又是着眼于未来,无形中渗透着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研究和控制,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讲到新疆的坎儿井工程,通过分析对比新疆地区和撒哈拉沙漠地区两地的实际地理情况(地形、位置),探究出两地解决缺水问题的对策,引导学生深化理解了因地制宜的观念,还通过坎儿井工程的特征,体现了新疆人的智慧结晶,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渗透着人地协调的观念。
在新疆的农业结构调整探究的设计中,更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其中,通过思想的碰撞得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农业技术的运用,学生们统一认同节水技术的引入,说明了学生已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去,无形中渗透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授课中还介绍了国家支持西部建设的几大工程以及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核心,更是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潜移默化的渗透于课堂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投身西部开发的使命感。
三、评价激“本真”之神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我听到一位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对教育孩子来说,激励是加油站,有了激励他们会一路向前;批评是维修站,总是维修你累孩子也累!”从那一刻起我就把激励性评价贯穿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之中,使其常态化、通俗化,让自己的学生总是满油前进。当然更要注重评价体制本身的科学性和可发展性。
我把自己的学科评价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过程性评价,二是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常态化的,贯穿于每节课堂教学的学习中,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地理学习生活中,我鼓励学生在此过程中坚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创新”,有机的利用小组捆绑、个人优先发展等策略,促进和优化学生的地理学习!
我的课堂评价表(过程性评价表)一览:
组名由学生自己商议决定,“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实践创新”板块是个人优先发展板块(以评价个体为主),“小组合作、检测反馈”板块是捆绑评价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捆绑,发挥兵教兵的效益),每一个模块的记录都有专人负责,下课后直接记录,此评价表张贴在教室公告栏,接受全班同学监督,由于初二地理学习任务较重,我是一周一统计的,初一的建议2-3周统计一次。
每一个月进行一次表彰,对优胜个人和优胜小组给予奖励,奖励各不相同:有物质奖励(笔记本、趣味地理知识、中学生地理报等),有精神奖励(地球小标志、喜报、奖状等)。
然后积累过程性评价和最后的终结性评价各占50%,就是学生这一学期的地理学科评价等级。在这整个评价中,我觉得课堂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要掌握好度,太频繁、太虚假的评价,会大大遏制学生的学习兴致;太单一,总是“好、好、好”“对、对、对”的,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应抓住恰当的时机,真诚的、适度的给予得体的评价,让学生觉得是发自内心的赞赏,这样既肯定了学生个体本身,又能激励了全体学生向更高的思维空间去发展。好的评价会引发全班学生的思维碰撞,他们会发自内心的去争辨自己的地理感念,在争辩中深化、解决、提升,生成很多你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
通过教学实践,你我都会发现无论什么方式什么语言都要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运用,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让评价更充分的发挥其激励作用。
最后,用这段摘抄与大家共勉。解放孩子的头脑吧,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吧,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吧,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吧,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吧,使他能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吧,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你能想象到这是什么情景吗?
这是我在《地球和地球仪》一节授课中,我说“除了地球仪生活中还有很多‘地球的模型’,你想想看?”“篮球、仙人球……”“现在给大家现场制作也一个‘西瓜地球仪’极点、经线、纬线该有的一个都不少”。一个圆圆的西瓜一分钟内变成了“地球仪”。“喜欢吗?那今天晚上你也来做一个‘七彩地球仪’吧!”,一个实践创新作业跃然而生。第二天一教室的“七彩地球仪”,就有了开篇一幕。
回想,我上学之时总感觉自己是“模型”,我和同学们都是一个“大模具”制作出来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热情在一点一点被泯灭,最后我们的世界都是一个颜色了——灰色。今天,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要用“地理”之砖,去铺就学生的“生命”之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多彩、丰富和力量。
一、创新敲“本真”之门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创新应该是生活化的,常态化的。基于学科优势,我在地理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的作法就是“身教”重于“言传”,教学中以我的“创新教学”带动学生的“创新学习”。
如:《大洲和大洋》一章节,我写过关于画图部分的设计,我们还有后续的《做简易世界》的创新实践作业,前提仍然是我和学生一起动手做。基本原则“材料不限,大小不限,思路不限。”《拼世界》都是用的學生动手做的素材。中国地理部分的《我的政区拼图》也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虽然都是最简单、最常见的,但却是学生最爱的,他们把弄着自己制作的各式作品,学习的劲头十足!
如:《居民与聚落》一章节,我用《去一个你想去的地方,盖一座属于你的房子》为主题,让学生设计民居,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我们一起展示,共同邀请同学参观。此一活动下来,学生对民居与气候、民居与气候有了很直观的了解,向着民居与自然环境更高层次的深入理解只是时间问题。部分学生甚至能根据民居判定一个区域大致的自然环境了,甚至是能发散到自然环境对民居、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上来,你说他该有多投入?
只要是学生对地理现象有着深入的观察,对地理知识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记忆,他们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而我们只是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我们不期盼学生能有多么高深的创造,多么伟大的发明,只要是他们眼里有地理、嘴里有地理、心理有地理、手里有地理,就足矣!
二、情感铸“本真”之魂
教师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时,一定要与传授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寓德于教,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地理价值观。
在《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课中,我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疆瓜果为何这么甜”入手,从地形、位置入手延伸到气候特征,进而深入探究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三大版块以递进的形式呈现,涉及范围由小到大,逐层展开,从塔里木盆地到新疆,再扩大到整个西部干旱地区,始终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讲解绿洲农业的分布和荒漠化问题,更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小组合作、教师点播,达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明白了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产物。既是以往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经验教学的总结,又是着眼于未来,无形中渗透着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研究和控制,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讲到新疆的坎儿井工程,通过分析对比新疆地区和撒哈拉沙漠地区两地的实际地理情况(地形、位置),探究出两地解决缺水问题的对策,引导学生深化理解了因地制宜的观念,还通过坎儿井工程的特征,体现了新疆人的智慧结晶,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渗透着人地协调的观念。
在新疆的农业结构调整探究的设计中,更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其中,通过思想的碰撞得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农业技术的运用,学生们统一认同节水技术的引入,说明了学生已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去,无形中渗透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授课中还介绍了国家支持西部建设的几大工程以及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核心,更是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潜移默化的渗透于课堂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投身西部开发的使命感。
三、评价激“本真”之神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我听到一位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对教育孩子来说,激励是加油站,有了激励他们会一路向前;批评是维修站,总是维修你累孩子也累!”从那一刻起我就把激励性评价贯穿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之中,使其常态化、通俗化,让自己的学生总是满油前进。当然更要注重评价体制本身的科学性和可发展性。
我把自己的学科评价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过程性评价,二是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常态化的,贯穿于每节课堂教学的学习中,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地理学习生活中,我鼓励学生在此过程中坚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创新”,有机的利用小组捆绑、个人优先发展等策略,促进和优化学生的地理学习!
我的课堂评价表(过程性评价表)一览:
组名由学生自己商议决定,“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实践创新”板块是个人优先发展板块(以评价个体为主),“小组合作、检测反馈”板块是捆绑评价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捆绑,发挥兵教兵的效益),每一个模块的记录都有专人负责,下课后直接记录,此评价表张贴在教室公告栏,接受全班同学监督,由于初二地理学习任务较重,我是一周一统计的,初一的建议2-3周统计一次。
每一个月进行一次表彰,对优胜个人和优胜小组给予奖励,奖励各不相同:有物质奖励(笔记本、趣味地理知识、中学生地理报等),有精神奖励(地球小标志、喜报、奖状等)。
然后积累过程性评价和最后的终结性评价各占50%,就是学生这一学期的地理学科评价等级。在这整个评价中,我觉得课堂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要掌握好度,太频繁、太虚假的评价,会大大遏制学生的学习兴致;太单一,总是“好、好、好”“对、对、对”的,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应抓住恰当的时机,真诚的、适度的给予得体的评价,让学生觉得是发自内心的赞赏,这样既肯定了学生个体本身,又能激励了全体学生向更高的思维空间去发展。好的评价会引发全班学生的思维碰撞,他们会发自内心的去争辨自己的地理感念,在争辩中深化、解决、提升,生成很多你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
通过教学实践,你我都会发现无论什么方式什么语言都要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运用,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让评价更充分的发挥其激励作用。
最后,用这段摘抄与大家共勉。解放孩子的头脑吧,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吧,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吧,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吧,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吧,使他能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吧,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