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七叶皂甙钠联合甘露醇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临床治疗研究

来源 :健康大视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821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08-02
  
  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指的是急性脑梗死后发生的脑内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和药物治疗后发生的出血并发症。由于HT同时存在着梗塞与出血,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我们加用β-七叶皂甙钠治疗35例,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66例患者为2001年2月~2008年8月以“急性脑梗死”入院的患者,表现为程度不同的肢体麻木、瘫痪和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入院时(即病后48小时内)均作颅脑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入院后因病情突然加重而复查CT显示在原梗塞区内有出血性改变。治疗组35例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43~72岁,平均(62.14±9.74)岁。出血类型:①皮质型11例,CT显示高密度影局限于皮质的梗塞灶内,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2~15ml,梗塞灶直径15~25mm;②血肿型8例,CT显示高密度影局限在皮质下结构的梗塞灶内,出血量5~25ml,梗塞灶直径25~80mm;③梗塞灶内渗血型16例,CT显示低密度灶内有散在的高密度影,出血量不易计算,梗塞灶直径15~60mm。病情分级:根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划分[1]:轻度8例,中度15例,重度12例。对照组31例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46~75岁,平均(64.23±6.54)岁。出血类型:①皮质型9例,出血量2~20ml,梗塞灶直径10~25mm;②血肿型7例,出血量为5~25ml,梗塞灶直径25~70mm;③梗塞灶内渗血型15例,梗塞灶直径15~55mm。病情分级:轻度7例,中度14例,重度10例。2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入院因病情加重复查CT确诊为HCI后,立即停用抗凝、溶栓、扩血管及血小板抑制剂等药物,给予20%甘露醇125毫升控制脑水肿(用药频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梗塞面积而定),同时使用促进脑代谢药物,并予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呼吸道通畅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加β-七叶皂甙钠1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15天。
  1.3观察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计算治疗前后的积分。依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程度)及治疗后的生活能力状况(病残程度)分级。
  1.4疗效评定标准:按照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草案﹞进行评定[1]。①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⑥死亡。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6%和74.2%,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研究中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10%~43%,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或链激酶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升高2~3倍。脑梗死后脑内出血转化的机制目前有以下几种推测:系统高血压,老龄,栓子向下游的移动,由缺血导致的血管壁薄弱的大血管的破裂,缺血介导的基底层基质完整性的丧失,栓塞后再灌注引起白细胞渗入、渗出并导致薄弱的血管壁的破裂。
  3.1出血转化的一个主要标志是血细胞渗出血管壁,这个出血转化的过程是与血管壁完整性的破坏相关联的。在保持血管壁完整性方面有两个解剖和功能方面的屏障。(1)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包括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和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血供丧失时就导致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破坏,缺血后最初几小时微血管内皮上白细胞粘附受体的出现和微血管完整性的改变,提示缺血早期微血管的激活和血管生成的发生。内皮功能障碍导致脑缺血早期通透性增加,由此而致血浆成分的外渗和水肿形成。(2)第二个屏障是细胞外基质(基底层),它是连接内皮细胞和附近细胞层以及平滑肌细胞的一种特殊成分,由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aminin)、纤维结合蛋白、entactin、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各种各样的肝素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组成。细胞外基质成分的降解可导致细胞水肿、死亡及丧失生存力,是导致出血转化的重要原因。
  3.2脑缺血后血脑之间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现已发现一些介质如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盐释放NO破坏BBB。局灶缺血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释放,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增加内皮的通透性。脑内注射弹性蛋白酶引起BBB开放,可导致注射部位的血管周围出血。MMP和纤溶酶原激活剂均攻击脑血管周围的细胞外基质。这些均与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有关。
  3.3七叶皂甙(商品名:麦通纳)是七叶树科欧马栗或中药娑罗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属于三萜皂甙类药物,含a和β两种异构体,两种异构体理化性质有较大差别。其中β-七叶皂甙是主要的活性异构体。七叶皂甙能促使机体提高ACTH和可的松血浆浓度,能促进血管壁增加PGF2α的分泌,能清除机体内自由基,从而起到抗炎、抗渗出,提高静脉张力,加快静脉血流,促进淋巴回流,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并有保护血管壁的作用。七叶皂甙钠的半衰期仅为1.5小时,但因能促进机体增加ACTH、前列腺素F2a的分泌,使生物效应维持时间较长,静脉注射16小时后,仍有抗渗出、消肿作用。β-七叶皂甙具有缓解脑血管痉挛、降低血液黏滞度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浆渗出的作用,并能增加吞噬细胞功能,加速纤维蛋白溶解和促进出血的吸收。从而加快梗死区出血的吸收和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供血供氧,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梗死面积的缩小。β-七叶皂甙还可抑制缺血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从而清除自由基,对梗死后再灌注所造成继发损害和脑水肿的防治也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中甘露醇的用量均为半量即125毫升,既能很好的控制脑水肿又减少了肾损害的发生,有关研究已证实半量甘露醇与全量甘露醇的疗效一样,但引起肾损害的发生却明显减少。故我们提倡临床中用半量甘露醇以达到量半功倍的效果。
  本研究中治疗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充分证明β一七叶皂甙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具有积极有效的治疗意义,值得我们在临床工作继续探讨和研究,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而早日康复。
其他文献
急诊科遇见头痛的患者,必须要考虑到可能威胁患者的大脑、肢体、视力甚至生命的危险疾病。当患者除了头痛还有其他预警的症状或体征时,医生需要保持警觉。本文列出了10个引起头痛的危险病因信号,供大家参考。  信号1:  头痛 + 突然发作/严重疼痛  出现严重头痛和突发性头痛的患者,应当完成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如果CT平扫并未显示出血,则考虑进行腰椎穿刺以明确病因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3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15-02  [摘要]目的:观察术中粘膜下注射羟基喜树碱对浅表性膀胱癌预后的疗效。方法:55例浅表性膀胱癌,28例为观察组,接受羟基喜树碱术中膀胱粘膜下注射,术后喜树碱膀胱灌注。27例为对照组,单纯行术后常规膀胱内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结果:5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年。观察组在4年6个月时仅有
期刊
【编者按】  2015年,香港有74131名考生报考文凭试,其中,11位考生成为“状元”,在放榜当日的采访中,逾六成“状元”表示了报读医学的愿望。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同年,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投档线接近本一线。  2016年,香港的4名高考状元中,有3名表示立志行医,同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状元”中,竟无一人选择医学。  2017年,6名来自香港5间传统名校的状元全部表示未来想就读医科。至于内地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16-01    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是当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HBsAg是乙肝感染指标之一。因此,HBsAg的检测往往是健康体检的项目之一。近期,我县实验中学组织全校教职工来我院进行健康查体,所查项目包括B超、心电图、胸透、肝功、血脂、HBsAg等。在HBsAg的检测过程中,出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11-01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lae,Mp)是引起人类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病因。近年来,临床诊断MP呼吸道感染的病例逐渐增多。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3月收治的147例确诊为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09-01    留置尿管是临床解除排尿困难、记录尿量的一种手段,是将尿管保留在膀胱内,以引流尿液的方法。资料显示:医院获得性感染40%为尿路感染[1],其引发的尿路感染是常见的院内感染。现将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1尿管    资料显示70%以上的尿路感染与尿管有关[1]。  1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03-02  基金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项目2007QZ014  [摘要]目的:观察ω-3脂肪酸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RA患者92例随机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46例、试验组46例完成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每日加服3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12-02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铅中毒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儿童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科入托体检的儿童402名,其中市区的232名,乡村的170名,检测其静脉血铅值,观察市区与乡村儿童血铅中毒情况,结果:所检儿童平均铅中毒发生率为51%,其中市区儿童铅中毒发生率为64.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13-02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下腹部皮肤横纹切口腹腔镜下肾切除术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术前进行细致、充分的准备,术中熟练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症状,总结出手术护理配合的方法。结果:3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均为甲级愈合。随访3~22个月均建在,未发现肿瘤转移,亦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应用下腹部皮肤横纹切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05-03  [摘要]目的:许多研究发现有DM的AMI患者侧枝循环的形成和IRA开通后的心肌灌注明显减少。我们设计这个试验探讨上述现象的可能机制及MMP-9在上述现象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1)入选2004.9-2005.9月符合入选标准的AMI患者73例(DM的23例),及同期入院血糖和CAG检测结果正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