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利率市场化两年内可以实现。相对于其他领域改革,市场和学者对实现利率市场化普遍更加乐观。一种观点是利率市场化实际上只是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的问题。其一,目前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仅存的障碍是放开对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其二,在存款利率方面,随着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市场化的存款利率已经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
但是,利率自由化绝非坦途一片。由于利率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清困难有助于避免改革“欲速则不达”,亦有助于避免在利率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甚至失败。
从1993年金融改革规划提出基本设想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策略一直就很明确: “先外币再本币、先贷款再存款 、先长期再短期、先大额再小额”。过去20年的利率改革基本遵循了这一思路。
按照这一策略,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攻坚战可能会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引入大额可转让存单,首先面向金融机构(2013年底已经推出同业存单业务),然后面向企业和个人。存款利率放开从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开始,再逐步推广到短期定期存款利率,最后放开活期存款利率。在这中间,相应的制度建设也会加快,如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和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应该说,在两年内完成以上任务绝非易事。首先,从时间表看,即使将以上改革内容细分为三四个步骤,这意味着平均每隔半年就要往前推进一步。每一步之后留给政策制定者观察市场反馈的时间并不长。相比之下,美国、日本、韩国在其利率自由化的过程中,取消存款利率的过程大约为五年至十年。
其次,利率自由化过程中通常会出现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和存款利率的上升,导致银行利差縮小和利润下降。目前中国各家银行存款利率普遍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10%,而市场化的存款利率(如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均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如果近期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几乎毫无疑问存款利率会上升。在利差缩小的情况下,银行可能被迫转向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增加金融体系风险。这在一些国家的利率自由化过程中已经发生过,应引起警惕。
一些学者认为放开存款利率对银行盈利不会带来太大影响,这一看法并不令人信服。虽然最近几年理财、货币基金、互联网金融产品蓬勃发展,但是,相对于银行体系目前超过110万亿元的存款总额,上述这些产品的规模只占10%-20%。如果银行存款平均成本仅仅上升10个基点,存款利息总支出将增加1136亿元,占银行体系2013年税后利润的6.5%。
第三,存款利率上升可能使银行将一部分成本转嫁到贷款利率上,从而提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这可能是短期利率改革面临的一个主要担心。从国务院到央行,今年货币政策强调的一个中心任务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在宏观经济面临趋势性下行,实体经济在未来几年面临去杠杆压力的大环境下,融资成本的上升无疑是个负面消息。要克服这个问题,抓手可能在于缩短信贷链条,使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由成本较高的影子体系(包括民间集资)转到成本较低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这要求金融领域其他改革措施必须同步推进。
第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放开利率管制,而且要取消事实上的贷款额度管制。问题是: 央行准备好了吗?
利率改革不仅是一个顶层设计、上级推动的过程,同时也取决于微观层面的市场化。微观主体和环境的不同往往造成同样的改革措施带来迥然不同的政策效果,所谓“南橘北枳”。以贷款利率而言,虽然去年已经完全放开管制,但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不足、借贷主体中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不平等待遇种种问题仍然存在,很难说现在的银行借贷利率是真正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之上的利率。
中国微观环境的半市场化状态,在今年的货币政策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这种状态势必会影响利率改革推进的速度。由于市场利率尚未建立,利率传导机制不完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如对信贷总量的有效控制和对信贷质量的无力并存)。央行被迫依赖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如定向降准、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从某种意义上,货币政策正被迫承担了部分结构调整的任务。
但是,利率自由化绝非坦途一片。由于利率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清困难有助于避免改革“欲速则不达”,亦有助于避免在利率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甚至失败。
从1993年金融改革规划提出基本设想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策略一直就很明确: “先外币再本币、先贷款再存款 、先长期再短期、先大额再小额”。过去20年的利率改革基本遵循了这一思路。
按照这一策略,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攻坚战可能会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引入大额可转让存单,首先面向金融机构(2013年底已经推出同业存单业务),然后面向企业和个人。存款利率放开从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开始,再逐步推广到短期定期存款利率,最后放开活期存款利率。在这中间,相应的制度建设也会加快,如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和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应该说,在两年内完成以上任务绝非易事。首先,从时间表看,即使将以上改革内容细分为三四个步骤,这意味着平均每隔半年就要往前推进一步。每一步之后留给政策制定者观察市场反馈的时间并不长。相比之下,美国、日本、韩国在其利率自由化的过程中,取消存款利率的过程大约为五年至十年。
其次,利率自由化过程中通常会出现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和存款利率的上升,导致银行利差縮小和利润下降。目前中国各家银行存款利率普遍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10%,而市场化的存款利率(如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均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如果近期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几乎毫无疑问存款利率会上升。在利差缩小的情况下,银行可能被迫转向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增加金融体系风险。这在一些国家的利率自由化过程中已经发生过,应引起警惕。
一些学者认为放开存款利率对银行盈利不会带来太大影响,这一看法并不令人信服。虽然最近几年理财、货币基金、互联网金融产品蓬勃发展,但是,相对于银行体系目前超过110万亿元的存款总额,上述这些产品的规模只占10%-20%。如果银行存款平均成本仅仅上升10个基点,存款利息总支出将增加1136亿元,占银行体系2013年税后利润的6.5%。
第三,存款利率上升可能使银行将一部分成本转嫁到贷款利率上,从而提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这可能是短期利率改革面临的一个主要担心。从国务院到央行,今年货币政策强调的一个中心任务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在宏观经济面临趋势性下行,实体经济在未来几年面临去杠杆压力的大环境下,融资成本的上升无疑是个负面消息。要克服这个问题,抓手可能在于缩短信贷链条,使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由成本较高的影子体系(包括民间集资)转到成本较低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这要求金融领域其他改革措施必须同步推进。
第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放开利率管制,而且要取消事实上的贷款额度管制。问题是: 央行准备好了吗?
利率改革不仅是一个顶层设计、上级推动的过程,同时也取决于微观层面的市场化。微观主体和环境的不同往往造成同样的改革措施带来迥然不同的政策效果,所谓“南橘北枳”。以贷款利率而言,虽然去年已经完全放开管制,但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不足、借贷主体中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不平等待遇种种问题仍然存在,很难说现在的银行借贷利率是真正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之上的利率。
中国微观环境的半市场化状态,在今年的货币政策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这种状态势必会影响利率改革推进的速度。由于市场利率尚未建立,利率传导机制不完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如对信贷总量的有效控制和对信贷质量的无力并存)。央行被迫依赖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如定向降准、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从某种意义上,货币政策正被迫承担了部分结构调整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