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韩山师范学院卓越化学教师培养班是以培养师德高尚、知识丰富、能力出众的引领示范型教师为目标,旨在将那些具有教师潜质、乐于从教、适合从教的学生选拔出来,采用小班教学、双导师制及UGS协同模式专门培养。
【关键词】 卓越;职前培养;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01
为进一步发挥韩师化学教师教育特色与优势,在2014年增设了化学专业卓越教师培养班,共20名学生。
一、培养模式与特色
(一)培养模式
1.1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一体化:
依托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粤东基础教育论坛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协同开展“5+2+1全程教育实践”模式的实践。前面的“5”是指用累计5学期的时间,学习通识课、化学专业课以及教师教育课并进行教学技能强化训练;中间的“2”是指用累计2学期的时间,进入基层中学进行“住校教师”锻炼(即:一边教、一边学、一边研究、一边熟悉中学教学实际);后面的“1”是用累计1学期的时间总结微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化学教育方面的本科学位论文并参加教育硕士招考或找工作就业。
1.2双导师联合培养:
大二以前校内导师为主,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的指导;大三以后校外导师为主,对学生进行常规教学的传帮带。此外,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开设教学经验、前沿教育理念讲座,指导学生就中学教学困惑做“微课题”研究。
1.3卓师班采取“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学业成绩,淘汰不宜继续在卓师班学习的学生;同时,从同一级的化学专业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转入卓师班学习。
(二)特色
2.1小班教学:
执行单独编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优胜劣汰,实施荣誉证书制度。
2.2突出实训:
“住校教师”锻炼与“微课题”研究并重,强化实践,专门培养。
二、结果分析
卓越教师的理想规格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能力卓著出色。化学院在承担卓越化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项目以来,在始终关注“卓越教师”专业精神养成的情况下,对于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发展给予特别的重视。
2.1实践能力已展现“卓越”:
卓越化学教师培养的探索和实践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既打基礎,也强能力。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就特别强调中学教师应以能力为重“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虽然卓越教师实施时间不长,但其班级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卓越”表现已经初现端倪。在2015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第三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中卓越化学教师班学生取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6项。在2016年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的第四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中卓越化学教师班学生取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0项。在2016年由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组织的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中,卓越化学教师班学生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5项。
2.2创新意识“卓越”已初现端倪:
由于卓越化学教师的培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数学教育理论素养,故“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均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016年卓越化学教师班学生为主体的参赛队参加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聘果杯”广东省分赛,比赛取得创意组优胜奖1项。同年,卓越化学教师班学生在参加“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公益创业赛中取得银奖1项、铜奖1项。2017年,卓师班学生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发表了2篇学术交流的论文。
2016.11 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聘果杯”广东省分赛 创意组优胜奖1项 广东省教育厅
2016.6 “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公益创业赛 银奖1项
铜奖1项 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协、广东省学联、东莞市政府
2017.11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学术交流2篇论文 “国创计划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组委会
2.3倒逼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相长、高素质的学生一定需要高素质的教师。由于卓越化学教师班学生的素质整体提高,这必然倒逼各授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卓越化学教师实施四年来,教师积极参加学院、学校组织的教师授课比赛、微课比赛,并且制作了一批微课视频。教师通过此类系列活动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如此,方能更好地适应和胜任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三、对化学卓越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
注重师范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其奠定教师专业发展基础。阅读、积累、反思、总结及研究是促使普通教师向卓越教师转变的五个重要途径。在化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阶段,除传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及技能外,注重对师范生阅读、积累、反思、总结、研究等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师范生最终干好教师职业奠定基础。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氛围,养成师范生爱读书的习惯,督促师范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指导师范生如何做研究,培养研究思维和技能。
【关键词】 卓越;职前培养;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01
为进一步发挥韩师化学教师教育特色与优势,在2014年增设了化学专业卓越教师培养班,共20名学生。
一、培养模式与特色
(一)培养模式
1.1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一体化:
依托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粤东基础教育论坛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协同开展“5+2+1全程教育实践”模式的实践。前面的“5”是指用累计5学期的时间,学习通识课、化学专业课以及教师教育课并进行教学技能强化训练;中间的“2”是指用累计2学期的时间,进入基层中学进行“住校教师”锻炼(即:一边教、一边学、一边研究、一边熟悉中学教学实际);后面的“1”是用累计1学期的时间总结微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化学教育方面的本科学位论文并参加教育硕士招考或找工作就业。
1.2双导师联合培养:
大二以前校内导师为主,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的指导;大三以后校外导师为主,对学生进行常规教学的传帮带。此外,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开设教学经验、前沿教育理念讲座,指导学生就中学教学困惑做“微课题”研究。
1.3卓师班采取“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学业成绩,淘汰不宜继续在卓师班学习的学生;同时,从同一级的化学专业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转入卓师班学习。
(二)特色
2.1小班教学:
执行单独编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优胜劣汰,实施荣誉证书制度。
2.2突出实训:
“住校教师”锻炼与“微课题”研究并重,强化实践,专门培养。
二、结果分析
卓越教师的理想规格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能力卓著出色。化学院在承担卓越化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项目以来,在始终关注“卓越教师”专业精神养成的情况下,对于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发展给予特别的重视。
2.1实践能力已展现“卓越”:
卓越化学教师培养的探索和实践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既打基礎,也强能力。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就特别强调中学教师应以能力为重“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虽然卓越教师实施时间不长,但其班级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卓越”表现已经初现端倪。在2015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第三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中卓越化学教师班学生取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6项。在2016年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的第四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中卓越化学教师班学生取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0项。在2016年由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组织的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中,卓越化学教师班学生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5项。
2.2创新意识“卓越”已初现端倪:
由于卓越化学教师的培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数学教育理论素养,故“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均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016年卓越化学教师班学生为主体的参赛队参加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聘果杯”广东省分赛,比赛取得创意组优胜奖1项。同年,卓越化学教师班学生在参加“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公益创业赛中取得银奖1项、铜奖1项。2017年,卓师班学生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发表了2篇学术交流的论文。
2016.11 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聘果杯”广东省分赛 创意组优胜奖1项 广东省教育厅
2016.6 “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公益创业赛 银奖1项
铜奖1项 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协、广东省学联、东莞市政府
2017.11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学术交流2篇论文 “国创计划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组委会
2.3倒逼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相长、高素质的学生一定需要高素质的教师。由于卓越化学教师班学生的素质整体提高,这必然倒逼各授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卓越化学教师实施四年来,教师积极参加学院、学校组织的教师授课比赛、微课比赛,并且制作了一批微课视频。教师通过此类系列活动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如此,方能更好地适应和胜任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三、对化学卓越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
注重师范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其奠定教师专业发展基础。阅读、积累、反思、总结及研究是促使普通教师向卓越教师转变的五个重要途径。在化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阶段,除传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及技能外,注重对师范生阅读、积累、反思、总结、研究等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师范生最终干好教师职业奠定基础。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氛围,养成师范生爱读书的习惯,督促师范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指导师范生如何做研究,培养研究思维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