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成长:让光明多一些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a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创伤促成改变,似乎与我们的常识截然相悖,因为人们往往认为,创伤只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可能会在危机过后,从自己身上发现积极的变化。有研究者发现,无论年纪大小,大约有30%~90%遭遇创伤的个体或多或少会从创伤中获得一些积极的改变。创伤后心理压力与创伤后成长可以并存,而创伤后心理压力似乎是创伤后成长的引擎。

创伤的积极意义


  不可否识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于他们来说,创伤成长道路更加曲折:常被侵入性回忆反复纠缠,从而变得感情麻木,做出回避性的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思维也不能保持清晰连贯,而且他们几乎不敢想像将来,更别说创伤后成长。但是,只要通往创伤成长之路的障碍得以扫清,之后一切的变化就会在人们的内在激励之下自然生长。
  在创伤后追寻意义是人们普遍的倾向,创伤后成长的关键在于发现悲剧性事件的意义并从中获益。各种研究结果显示,创伤、危机及悲剧发生的形式有成百上千种,但主要的意义可分三大类:第一种好处是,一旦我们能挺身面对人生的挑战,便可激发自己原本潜藏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会改变我们原本对自我秉持的观念;第二种好处是,它能够强化我们的人际关系,受过创痛后的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再那么势利,也不再一味只求自利、处处好强;第三种好处是,创伤会改变人生的优先顺序及当下对他人的看法,从而充实地过着每天的生活。
  此次疫情,毫无疑问是人类共同的灾难,人们在战胜它的过程中,也显露出平时隐藏的人性光辉。我们增进了邻里、朋友之间关系,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有一些更深刻的感悟,或者发现自己性格上的某种优势、更有同情心,而这些都是过去没有体会到的优点;可能会发生一些精神信仰上的变化,或者是其他一些精神上的改变;我们可以更深切体会到之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细节,更加重视家庭和陪伴,这也是接受现实、开始新生活的一个重要步骤。

创伤后成长的关键


  任何人都有可能从创伤后获得成长。有研究显示,个体的人格特质、在创伤结束后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还有在处理创伤时所采用的应对策略,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所能获得的创伤后成长有所影响。事实上,创伤后能否成长关键不在于乐观的心态本身,而在于乐观的人很容易便能找出事件的意义,如果我们能找出一套方法来诠释创伤对我们个人的意义,并从中汲取积极的体验,我们就都能从中获益。
  心理学家詹姆斯·彭纳贝克教授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情绪表达的治疗效果,在发现倾吐心声与受害人的健康互有关联后,彭纳贝克设计出一套科学化的流程,让人们说出心中的秘密,以改善其身体的健康状况。彭纳贝克要求被试者写出“一生中最不愉快或伤痛的体验”,最好是被试者这辈子从来不曾告诉别人的事,而且越详细越好。彭纳贝克给被试者发了很多空白纸张,要求他们每次连续写15分钟,连写4天。对于另一组的被试者,则要他们同样花15分钟写作,但是针对的主题不同,比如谈自己的房子、工作的日子等。进行实验研究时,彭纳贝克会征得被试者的同意,于未来某个时间取得其医疗记录。一年之后,彭纳贝克开始观察这两组被试者生病的频率,结果发现写创伤经验的被试者第二年看病或去医院的次数变少了。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创伤经验对人有害——但真正的转折点是,只有在人们刻意隐瞒创伤的时候,它才会变成侵害健康的毒药。经过大量研究调查,彭纳贝克提出了15分钟情感日记:表达性写作法。彭纳贝克建议我们每天持续写15分钟,连续写几天,不要去改写内容,也不要自我检查,更不用管语法或句式对不对,只要放手去写就对了。把事件的经过、自己的感受、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五一十地写下来,重点就是原原本本把自己的想法及感受表达出来。同时,如果能在写作中大量使用积极词汇,比如“爱”“快乐”“关心”“好”等等,效果可能更好。研究显示,因表达性写作而获得了心理上帮助的人,他们所使用的积极词语和消极词语的比例在3:1左右。表达性写作练习能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在事物间建立起新的联系,发现新的意义。

创伤的应对策略


  心理康复之路上有两道主要障碍,一是缺乏社会支持,二是创伤后经历其他命运转折。如果我们能够从亲朋好友或者专业人士那里获得足够的陪伴与支持,就能从创伤中得到更多成长。因此,学会建立并努力珍惜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只要有一两种良好的亲近关系就能帮助我们面对人生的威胁与挑战,如果有值得信任的朋友愿意倾听,就能帮助我们理清并找出事件的意义。此外,美国心理学会还为遭遇逆境的人们提供了一些有效应对策略,包括:
  ◎ 不要把危机视为无法解决、无法控制之事
  ◎ 接受变化,因为那是生命的必然组成部分
  ◎ 向着目标前进
  ◎ 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 寻找机会、发现自我
  ◎ 培养对自己的积极看法
  ◎ 從过去中学习
  ◎ 对未来保持希望
  ◎ 照顾自己
  我们在成长中受伤,也在伤痛中成长。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幸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每个人都有选择用何种姿态去面对命运的自由。
其他文献
在家驻扎小半年,马上上班了,想想之后的工作感觉自己没精神,没干劲,没状态,担心饭碗不保!”还有各种类似的担忧,相信这是大家现在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对话。  近期,各地陆续复工复课。在抗击疫情居家半年之后,大家陆续开始准备奔赴工作、学习岗位,若出现紧张不安、烦躁焦虑、情绪恐慌、忧郁等精神症状,甚至还出现了失眠、心悸、精力下降等躯体化症状,别担心,您只是在受焦虑症状的影响。  近年来,多项数据表明,我
期刊
1993年7月,我怀着忐忑的心踏进了博山区辅读学校(后来改为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大门,迎接我的是一些特殊的孩子。初涉特教,有点迷茫!与这些孩子相处伊始,我常常感到手足无措。◎ 龙龙别样的问候  龙龙是一个中度智能障碍的孩子,特别爱说话,小嘴一刻也不停,第一次见到龙龙,他非常有礼貌地跟我打招呼:“冯老师,你好!”  我高兴地回复他:“你好,龙龙。”  “冯老师大坏蛋,冯老师你滚吧!”话风
期刊
近日大火的网剧《隐秘的角落》在记录犯罪与悬疑的过程中,同样深层次地剖析了原生家庭和不良的亲子模式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朱朝阳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中,他跟着母亲生活,作为朱朝阳的父母,朱永平和周春红显然就是最为真实的中国父母的写照。作为剧中的隐藏大boss,朱朝阳也在剧情中逐渐黑化,很多观众都觉得长大后他会变成下一个张东升,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朱朝阳的原生家庭——父母自身的婚姻千疮百孔,继
期刊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也曾存在着以下困惑?  “为什么别人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表情变化,都很容易让我浮想联翩?”  “为什么每次参加完社交活动之后,都感觉心累,想一个人好好静静?”  “为什么在工作、学习、休息时间被打扰的时候,特别容易烦躁?”  如果你有一种躺枪的感觉,那么你有可能和我一样,属于高敏感人群。在《天生敏感》一书当中,作者提出了判断一个人属于高敏感人群的四个标准。为了便于记忆,这四个标
期刊
电影《怦然心动》采用双重视角交替切换叙事的方式,运用旁白将女孩朱莉和男孩布莱斯不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呈现,让这个纯真青涩的初恋故事显得很有新意。该片对白诙谐、富含哲理,对孩子而言,不论面对爱情还是挫折,都有正向的教育意义,也为父母审视孩子的青春期恋爱提供了新的视角。朱莉和布莱斯有着相反的心路历程  朱莉刚见到布莱斯,就怦然心动了,缘起他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迷人的微笑。朱莉经常黏着布莱斯,令布莱斯非常苦
期刊
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政策正式拉开序幕。新高考政策将生涯决策前置,高考不再实施文理科二选一的“简单粗暴”划分,改为6选3或7选3自由组合的学科选择进行走班教学,这几十种不同的科目组合方式不仅关系着高中生当下的学业发展,由于科目选择与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要求相关,更影响着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因而新高考政策要求学生更早开始思考未来—“我要成为什么
期刊
一老头陪一老太跳了一周广场舞,老太就把他的名字加到了自己的房产证上。  房子是儿子和媳妇还在月供的,儿子急眼了,老太理直气壮地说:“房子还是你的呀,加他的名字又怎么了?”  你可以说老太糊涂,也可以说她自私,甚或说,她其实没想那么多,眼前自己想要这个男人的陪伴,他说需要这个条件交换,就这么干了。  每个人都想要自己“过得好”,没有人不想,但是用的方法和手段,会决定了你到底能不能过上好日子,至少,是
期刊
陈老师以往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乐观、开朗,精气神十足,工作积极努力,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疫情网络教学阶段,她却笑容不再,满脸憔悴。  接到上网课的任务,陈老师就觉得自己大脑一片空白,心情紧张,总担心出错,或者不会操作程序导致教学事故。“做直播究竟可以开展什么活动?”平时教室里,可以分组讨论,可以板书演示,可以巡视,可以敲黑板;但如今一切都是未知数。如何顺畅完成教学内容,如何保证学生专注度,如何提高课堂互
期刊
方女士滿面愁容,唉声叹气。她急迫地说:“老师,你一定要帮帮我,我真的快撑不住了,我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感觉自己随时都要倒下。”方女士虽然在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呼吸,但是能看得出来,她非常不安,紧张,迫切需要找个情绪宣泄的出口。疫情如同镜子,照出了生活的问题  本来方女士的生活是“别人家的日子”:丈夫在当地是一个公务员,自己也在政府机关上班,有个聪明帅气的儿子,儿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参加学科竞赛,展露
期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自我界限模糊的情况。  比如:为什么我越是想和同宿舍的人亲近,他们越是疏远我?为什么我总是主动为大家做事,我有困难时却没人管?为什么我的秘密都说给她,却听不到一句她的心里话?我是家中长子,成年后没有能力或意愿照顾弟弟妹妹,我是不是自私自利?成年后在经济上享受父母的照顾,又厌烦他们的种种控制,我是不是很坏?当父母对我说“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你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时,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