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建构新知、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数学;自主探究;实施;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自主探究”要求教师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建构新知、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有效探究
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中,轻松自由地进行合作交流、討论、探究。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探索。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变传统的“操纵——依附式”师生关系为“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由教学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与指导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充分地舒展天性,真正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二是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批判争论的习惯;同时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答案,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真正实现思想学问的民主化。三是要坚持“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捕捉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之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2.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有趣的现实的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师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设计了一道让学生灵活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开放性的实践题:“妈妈给小芳的卧室挂上漂亮的窗帘(电脑显示长3米,宽2米),你们认为最多要缝多少米的花边呢?为什么?”学生情趣高涨,敞开思路,各抒已见,由于各个人的审美观和需求不同,学生们说出了多种方案,这样,在学生们的探索中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创设活动情境,唤起自主探究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在学习中,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充分创设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如《轴对称图形》一课中,为了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师准备课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图形(长方形、正放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五角星、等腰梯形以及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剪刀、彩纸、实物等材料。在课上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再通过折一折使学生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它们对称轴的条数。在这节课中,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通观察、操作与思考了解了轴对城图形的特征,并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美。
2.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我们要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尽量创设生活情境,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亲自称一下自己的体重。又让学生调查:一千克重大约有几个鸡蛋?你的书包有多重?你的爸爸体重是几千克,比你重多少千克?我班谁最重等。通过调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千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生活知识的数学化和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3.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交流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补,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通过小组集体合作的形式,不仅促进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上得到发展,而且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通过讨论、争论、辩论促进学生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上得到发展。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因为自己探索学习问题理解深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自主探究;实施;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自主探究”要求教师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建构新知、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有效探究
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中,轻松自由地进行合作交流、討论、探究。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探索。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变传统的“操纵——依附式”师生关系为“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由教学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与指导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充分地舒展天性,真正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二是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批判争论的习惯;同时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答案,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真正实现思想学问的民主化。三是要坚持“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捕捉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之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2.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有趣的现实的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师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设计了一道让学生灵活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开放性的实践题:“妈妈给小芳的卧室挂上漂亮的窗帘(电脑显示长3米,宽2米),你们认为最多要缝多少米的花边呢?为什么?”学生情趣高涨,敞开思路,各抒已见,由于各个人的审美观和需求不同,学生们说出了多种方案,这样,在学生们的探索中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创设活动情境,唤起自主探究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在学习中,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充分创设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如《轴对称图形》一课中,为了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师准备课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图形(长方形、正放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五角星、等腰梯形以及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剪刀、彩纸、实物等材料。在课上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再通过折一折使学生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它们对称轴的条数。在这节课中,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通观察、操作与思考了解了轴对城图形的特征,并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美。
2.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我们要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尽量创设生活情境,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亲自称一下自己的体重。又让学生调查:一千克重大约有几个鸡蛋?你的书包有多重?你的爸爸体重是几千克,比你重多少千克?我班谁最重等。通过调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千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生活知识的数学化和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3.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交流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补,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通过小组集体合作的形式,不仅促进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上得到发展,而且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通过讨论、争论、辩论促进学生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上得到发展。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因为自己探索学习问题理解深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