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fei666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梅兰芳》的开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常常让我思考一些问题,特别是规矩和打破规矩的问题。那是邱如白的一段台词:“为什么京剧里这扮相,都得把脸绷起来,哦,后来我弄明白了,那是得管着你脸上的表情……这戏里当官的都得端着腰带,这明摆着教你怎么摆架子,京剧里处处都是规矩,一句话,不许动。京剧里的人都是不自由的,他们让人拿笼子给套起来了,那他们的七情六欲怎么办,喜怒哀乐怎么办,都给藏起来,京剧里头应该有好些个活生生的人物,他们不再完全按照旧的模式做戏,更不按旧的模式做人……真的好戏,是得带着人打破人生的规矩。”
  我在想:我们在教学中是不是也该打破一些规矩,甚至得带着学生打破些规矩?这绝不是要否定我们教学中的一些好的做法、优良的传统,我们的新课改应是对原来教学的扬弃,这似乎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打破一些规矩不是不要基本的教学规范。教学首先是一种科学,有一定的规定性。不要规定性,那就是只讲任意性;而只讲任意性,是反科学的。在教学上一定要有一些基本的教学规范。但教学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似乎不应该太循规蹈矩或规行矩步,而应勇于打破模式,尝试创新。
  可能不少老师跟我一样有这样的遭遇:课文很精彩,备课很充分,可当我们去上课时,学生似乎一点不买账,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时不时走走神,甚至一节课都处在游离的状态,你讲你的,他想他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还要会会周公。看到他们那个样子,我们常常气不打一处来,或者自己也觉得无趣,毫无成就感可言。
  我们也可能听到学生这样坦言:语文课文一点不好玩,语文课也没劲,对语文实在提不起兴趣等。听到这话,我们也会觉得很委屈,因为我们备课确实很认真、很辛苦。
  我也没少骂过“没肝没肺”的孩子们,可我一直没停止从自身找原因,看到孩子们不认真听课或课上睡倒一部分,我也常常很愧疚,为我不能吸引学生,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愧疚。我也一直在想,语文课应该上得更“活”一些,更多地迎接“不可预约”的精彩,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够吸引学生,能够让课堂的主体真正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从别人那里学到了一些经验,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在此跟大家共同探讨。
  
  一、尽可能充分备课,但预设不能太强
  
  我曾经规规矩矩地写备课,一本正经地拼凑或照抄教学目标,设计导语、检查预习、介绍作者、问题探讨等,恨不得把课堂中要说的话都写出来,问题的设置力争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自以为这样备课才认真、才充分、才完美。下课后若发现哪个地方漏了点什么还会很自责,担心学生不会。后来我觉得这样上课很拘谨,有时非要把学生往课前预设上引导,搞的师生都很疲惫,学生被老师牵着走了一堂课,怎么可能不累,哪里还有喜怒哀乐的自我,有的只是被我们装进设计好的牢笼的学生。长此以往,这对孩子来说多么可怕!
  后来我做了一些改变,慎重设置教学目标,想清楚自己到底想有哪方面的收获,围绕这一目标,按照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做法,先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再“拿来”。在占有材料上,我也有所改变,以前喜欢学习别人的教学设计,现在多看文本以及文本赏析、评论等资料,在此基础上自己设计教学设计,防止先入为主、人云亦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也只是列出自己课堂上要涉及的重点、难点,细节上的内容尽可能迁就学生课堂生成中的顺序。比如,我现在几乎不单独补充介绍作者及文风等,更多是穿插在讲课的过程中,感觉课堂多了分流畅、自然,少了分僵硬、呆板;以前介绍作者时学生基本不重视,这样介绍他们反而会竖起耳朵听。
  
  二、多一些发散思维,用好“链接”,合理拓展延伸
  
  我也有这样的体会:老师揪着课文不放时,学生死气沉沉;我们一跳出课文,他们马上两眼放光。在追求效率的课堂上,我们当然不能东拉西扯,那样的话,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是不能接受的。语文老师尤其应该用好“链接”,把握好拓展的“度”——既要与教学内容有机交融,又要合理增加课外阅读。比如讲到《想北平》时老舍的“说不出”对北平的爱,我们却要弄懂老舍为何说不出,硬让学生说可能会比较枯燥,我们就在此时补充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跟学生探讨“说不出”的境界,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为什么老舍说不出对北平的爱,学得也很轻松。如果我们时不时出现一些“链接”,学生自然不愿错过,他们自然也就不想、不会睡觉了。
  
  三、课堂提问不按常规出牌,挑战学生的思维习惯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曾给我启发,一位老师在上《〈伶官传〉序》时直接就问学生各个阶段庄宗的年龄,发生的故事,学生填后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明白欧阳修的感慨,就明白文章的写法了,巧妙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一次是在最近上《想北平》时看到一个教学设计,有位老师上课时提的问题是:老舍是个什么样的人?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学生基本就会明白为什么老舍笔下的北平是这样了。我相信这两节课都会很精彩,因为它挑战了学生阅读时的思维习惯,定会激起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当然不会睡觉或走神。
  
  四、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就放手
  
  我所说的“出手”,实际是对课堂纪律的控制,对课堂“神游”的学生,我们要及时提醒,个中原因相信各位都明白,在此不赘述。我所说的“放手”,其实是指讨论,有时我们觉得学生的讨论很费时,又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有时和我们的预设差距很大,甚至有些学生纯粹就是在浪费那段时间,讲废话。殊不知,老师帮学生什么都准备好了,他们当然不想动,当然始终无法进入文本。我的看法是:我们常常帮学生创设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讨论,努力让学生进入角色。当然,要想让学生进入角色,老师首先要进入角色,讲苏轼时就要把自己当苏轼,讲李清照时就把自己当成李清照,自己神采飞扬,多少也会感染学生。
  京剧表演者要考虑剧中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我们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要把他们从笼子里释放出来。我从来不让学生买语文参考书,那也是笼子,我希望看到的是他们自己的观点,哪怕很肤浅、很不成熟,但那毕竟是经过思考的东西,我们需要的是和活生生的人的对话,而不是照搬照抄,我们呼唤的是过程,而不是统一的标准的答案,所以应该鼓励他们展现自我,体现个性,自圆其说。如果是这样,我相信课堂上是会常出分歧的,有争辩的课堂我们是多么期盼啊!当然,老师在其中一定要很好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其他文献
菜单,又叫菜谱、食单.一张精美的菜单,更是一种食文化的缩影,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菜单被誉为美食"名片".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人都曾搜集过菜单菜谱,被后人传为佳话.曾被人嘲笑
期刊
从前北方人不懂吃火腿,嫌火腿有一股陈腐的油腻涩味.后来许多北方人也能欣赏火腿,不过火腿究竟是南货,在北方不是顶流行的食物.地道的北方餐馆做菜配料,绝无使用火腿,永远是
期刊
《朱子语类辑略》是宋代语录体的重要语料。本文从比喻特色入手,结合语录体的特点,从喻体范围、设喻角度、现场取喻、句式特点等方面,考察了《朱子语类辑略》的比喻特色。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标志着现代信息革命的到来,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也促使世界经济发生了由物质经济到信息经济的转变,以新兴信息技术为支柱的信息产业迅速
一、引言培智学校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有一篇课文《陈毅读书》,说的是陈毅小时候爱学习的故事。其中叙述了陈毅在课前自习的几种方法和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的情况.并写了老师对
有这样一句俗话:"鱼头三钱参".意思是说,一个鱼头的滋补作用,可顶得上三钱人参.研究表明,鱼头的营养价值确实很高,滋补、保健作用也很大,适当食用,对身心十分有益.
期刊
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经常放声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起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气质,这些都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然而我们很多教师为了追进度、抓成绩而忽视这一重要环节。满堂讲解、分析,把一篇完美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根本了解不到其中的感情、韵
半个多世纪以来,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余光中《乡愁》)”,汇聚了多少思乡泪,隔断了多少血脉情。乡愁,是一种美丽的传染病,深深地感染了台岛的每一个有识之士。舒兰的《乡色酒》,道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