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初中数学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及其特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教育 特性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新世纪,也是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纪,这个新的世纪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这也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和创造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它所要求的人应是具有高知识水平、高技能和高创新能力的人。21世纪的公民要想适应社会的变迁并使个人和谐地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极为重要。
一、初中数学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任务,也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它们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锻炼。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形式获取知识,并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类比、猜想、论证或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解释,发展学生的思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数学题有些都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学生易养成固定的解题习惯,运用如分析、综合、推理、类比等方法解题,长此以往,学生易养成思维惰性。而要求学生创造性的解题,除了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外,还要运用一些非逻辑性的解题方法,如:直觉、想象、联想、灵感等,以增加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2、拓展学生的知识经验
数学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都可以找到实体模型。学生在进入教室前,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任人涂抹的一张白纸或任意装灌的容器。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对新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若新知识和旧知识无潜在的、实质性的必然联系,学生便难以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创新能力的形成也并非空穴来风,没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依托,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疑缘木求鱼。从这个角度讲,强化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教师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
二、创新教育的主要特性
1、特异性
首先,表现在学生的创新与人类总体创新包括专家学者的创新相比,有共同的一面,亦有其不同的一面。但学生与专家创新不同,尤其是一般中小学生的创新,从社会或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并不算真正的发明或发现。他们的创新只是相对于自己原有的水平而言,或相对于同学群体的水平而言,确有新的开拓与前进,提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有独特的做法、解法;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发明发现什么人类尚未发明发现的东西,而是为了培养创新精神、能力和人格。其次,特异性还表现在不同学段、年级的学生以及不同的学生个体都有其特点,不可机械划一,强求一律,以免扼杀个性,扼杀学生个体的创造性。
2、全面性
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基础知识,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在智、德、美、体、劳等方面发展,这是学生赖以创新的基础与源泉。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知识面宽广,以博取胜,不宜失之太窄;应当鼓励学生对学科有所偏爱和擅长,也要使他们懂得不能偏废,造成某些知识领域的空白;在发展上,不可偏重认知,忽视兴趣、情感与意志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在认知上,又不可只重思维,忽视观察、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在思维上,也不可只重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辐合思维,或偏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发散思维。创新不能只靠某一二种素质,或某个方面的素质,它要求开发人的各方面潜能,需要运用人的整体素质,将一个人的全部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用于解决问题。
3、开放性
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创造的潜能。教育活动应注重生动活泼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当代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一方面要吸收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使教育内容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并不断地使之充实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去说明、理解或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而实用的新知。学生学习上的开放,对创新更为关键,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话动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
4、民主性
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匿。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如果没有民主,学生感到有压力,担心不安全,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看教师或领导的眼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性,愈来愈笨拙与迟钝,这怎么可能有创新,故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的特性。
参考文献
[1] 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教程[M].
[2] 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J].
[3] 文芳,创造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J].
[4] 沈晓林,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刨新思维的培养[J].
[5] 高悠,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教育 特性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新世纪,也是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纪,这个新的世纪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这也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和创造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它所要求的人应是具有高知识水平、高技能和高创新能力的人。21世纪的公民要想适应社会的变迁并使个人和谐地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极为重要。
一、初中数学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任务,也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它们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锻炼。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形式获取知识,并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类比、猜想、论证或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解释,发展学生的思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数学题有些都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学生易养成固定的解题习惯,运用如分析、综合、推理、类比等方法解题,长此以往,学生易养成思维惰性。而要求学生创造性的解题,除了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外,还要运用一些非逻辑性的解题方法,如:直觉、想象、联想、灵感等,以增加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2、拓展学生的知识经验
数学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都可以找到实体模型。学生在进入教室前,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任人涂抹的一张白纸或任意装灌的容器。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对新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若新知识和旧知识无潜在的、实质性的必然联系,学生便难以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创新能力的形成也并非空穴来风,没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依托,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疑缘木求鱼。从这个角度讲,强化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教师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
二、创新教育的主要特性
1、特异性
首先,表现在学生的创新与人类总体创新包括专家学者的创新相比,有共同的一面,亦有其不同的一面。但学生与专家创新不同,尤其是一般中小学生的创新,从社会或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并不算真正的发明或发现。他们的创新只是相对于自己原有的水平而言,或相对于同学群体的水平而言,确有新的开拓与前进,提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有独特的做法、解法;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发明发现什么人类尚未发明发现的东西,而是为了培养创新精神、能力和人格。其次,特异性还表现在不同学段、年级的学生以及不同的学生个体都有其特点,不可机械划一,强求一律,以免扼杀个性,扼杀学生个体的创造性。
2、全面性
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基础知识,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在智、德、美、体、劳等方面发展,这是学生赖以创新的基础与源泉。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知识面宽广,以博取胜,不宜失之太窄;应当鼓励学生对学科有所偏爱和擅长,也要使他们懂得不能偏废,造成某些知识领域的空白;在发展上,不可偏重认知,忽视兴趣、情感与意志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在认知上,又不可只重思维,忽视观察、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在思维上,也不可只重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辐合思维,或偏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发散思维。创新不能只靠某一二种素质,或某个方面的素质,它要求开发人的各方面潜能,需要运用人的整体素质,将一个人的全部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用于解决问题。
3、开放性
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创造的潜能。教育活动应注重生动活泼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当代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一方面要吸收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使教育内容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并不断地使之充实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去说明、理解或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而实用的新知。学生学习上的开放,对创新更为关键,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话动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
4、民主性
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匿。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如果没有民主,学生感到有压力,担心不安全,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看教师或领导的眼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性,愈来愈笨拙与迟钝,这怎么可能有创新,故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的特性。
参考文献
[1] 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教程[M].
[2] 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J].
[3] 文芳,创造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J].
[4] 沈晓林,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刨新思维的培养[J].
[5] 高悠,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