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疏迹远只香留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xwork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本文回顾和梳理了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与翻译美学的渊源,对比阐释了李清照词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审美特征,并指出诗词翻译的最高境界——翻译无痕。
  关键词:翻译美学;古典诗词;李清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1C-0020-03
  一、引言
  李清照享有婉约词之宗的美誉,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中西方对李清照词的翻译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国内对李清照词英译及研究才渐成气候,如1986年徐忠杰的《词百首英译》,翻译了李清照《如梦令》《一剪梅》《渔家傲》等8首词。此外,早期的冰心、林语堂等,以及后来的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等翻译大家都翻译过李清照的词作。特别是许渊冲对李清照词英译研究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方面,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发表了有关李清照词翻译方面的专门性研究文章《翻译的标准》《评李清照词英译文》,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进行对比分析,为诗词翻译定下了一条极高的标准:意美、音美、形美;另一方面,许渊冲先生在2003年出版的《文学与翻译》中翻译了李清照60首词作,是国内出版的李清照词唯一的全译本。[1]
  本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与翻译美学的渊源进行回顾和梳理,选取李清照词英译的典型例子,在翻译美学视域下欣赏和探讨,以期总结经验,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
  二、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美学渊源
  纵观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史,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深厚的哲学——美学渊源。尽管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学派林立,但透过各色迥异的翻译理论,都可以洞察与之同时代的哲学——美学思潮的影响。在西方,泰特勒(A.F.Tyler)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之原则”,并将其原则阐释为:成功的译作应能体现原作的全部优点,洞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终领悟原文的全部美。就中国译学而言,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2]
  “美学”这个名称以及“美学”的较完整的理论,是享有“美学之父”美誉的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提出的。作为一门“西学”,美学史源远流长,与哲学史的发展相互交织。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相较于西方更加精致化,玄远而超越,富有伦理化、人生论的特征。清末近代之际,西学东渐之风甚炽,美学思想随之引进,中国现代思想即在中西美学思想的交汇中开始了自己现代性的美学思想的构建。王国维可谓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不仅在一些论文中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还在《人间词话》中结合西方美学思想,提出“境界”说,使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又得到新的理论发展。[3]
  中国传统译论早在1700多年前就与美学结下深厚渊源,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我国最早的译论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句法经序》,书中提到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初次探究了翻译的哲学本质和翻译美学问题。唐朝佛经翻译盛行,玄奘提出了“求真喻俗”的翻译标准,成为主流审美翻译标准,影响深远。在主流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译论形成了许多的审美观,如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傅雷的“化境”,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美学观等等。[4][5]
  三、李清照词英译的语言审美特征
  李清照词历来为人称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浓郁的艺术情调,让人不得不赞叹李清照对语言超高的驾驭能力。细品之下,她的语言洁净空灵,有种超凡脱俗的美;再仔细回味,又觉婉转悠长,意境深远,予人无尽的想象。以下从语言的三个方面品鉴李清照词及其英译的审美特征。
  (一)清新自然美
  李清照早期作品的语言风格俏皮活泼,清新自然,一扫花间词的浓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如梦令》为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甚是精巧,乍看用语寻常,直至末句“绿肥红瘦”方才让人眼前一亮,即刻联想到海棠叶子丰润却花朵凋零的生动画面。这四个字,将描摹对象、颜色、形态描画得细致入微。若单看每个字是极俗的,但合起来却透出一种别致的雅趣,让人不得不惊叹词人用语的精妙和化俗为雅的能力。李清照词“以寻常言语度入音律”,“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虽无深奥之言,却如“出水芙蓉”,清新自然。
  同时,小令还将李清照词口语化的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情节生动,用词精炼。词情在主仆的一问一答中展开:一个爱花心切,感伤不已;一个漫不经心,语气寡淡。鲜明对比下词情趣意盎然,令人耳目一新。
  对照以上审美特点,这首《如梦令》英译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能否保留原文的用词特点和句法特点。译文应避免优雅正规的书面语,对话体形式也要尽量保留。请看以下译文[6]:
  Like A Dream
  Last night the wind was strong and rain was fine,
  Sound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taste of wine.
  I ask the maid who’s rolling up the screen.
  “The same crab-apple tree”, she says, “is seen.”
  “Don’t you know,
  Don’t you know,
  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 (許渊冲译)
  译文用词简单凝练,如原文“雨疏风骤”,译者相应用了“rain”“fine”“wind”“strong”,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词,但风格和内涵都与原文保持一致。再如原文点睛之词“绿肥红瘦”,译者相应用了“green”“grow”“red”“languish”,虽然无法像汉语一样高度凝练,但用词之精妙和化俗为雅的能力与原文异曲同工。   原文的問答形式也在译文中得到很好展现,如原文“知否”问句,短短二字重叠使用,描摹出词人吁叹不止的情态,而且口气宛然、恰到好处。译文“Don’t you know”用了反问的句式,保留原文的叠加,将词人惜花爱花的迫切心情表达得很到位。
  (二)典雅含蓄美
  宋词典雅精工,情景交融,特别讲究含蓄美,婉约词尤是如此。词贵含蓄,看似浅白,实则隐约内秀,展现了婉约词的重要美学特征。作为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具有非凡的艺术表现力,能用平直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人物内心曲折幽微的情感。李清照尤其擅长动作细节的描述,最能传达人物心绪的波动。如《一剪梅》只用“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八个平常的字眼就传神地表达了词人对分居在外的丈夫百般的思念和爱恋。仔细体味这句词,用词含蓄深情,句式对仗工整,极为雅致,这也正是英译的难点。
  对仗是汉语独有的修辞方式,而西方诗体多用连绵的跨行。Cyril Birch曾说,对偶句的词序有时要颠倒才符合英语的习惯。这种修辞上的区别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请看以下译文[7]:
  I cannot get rid of this sorrow: kept apart
  From my eyebrows,
  It gnaws my heart. (许渊冲译)
  多数情况下,想要生搬硬套地翻译对仗句是极不自然的,因而需要译者创造性地处理。该译文就采用了连绵跨行的翻译方法将原文次序译出,句法结构紧凑。
  译者还创造性地使用了“apart”和“heart”以及“sorrow”和“eyebrow”两组押韵词,尽量弥补了对仗翻译的缺失,还原原文的韵味。
  (三)生动传神美
  李清照用词精准、凝练,而且生动传神。作为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敏锐地捕捉到事物细微的变化,辅以颜色、形状等方面的细致描述,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如《醉花阴》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明白如话,却情、意、声、色俱佳。词人将纤弱女子比作黄花之瘦,十分巧妙,写出了词人孤芳自赏,却被凄冷孤寂折磨得失魂落魄,感情真挚,令人动容。
  翻译家许渊冲主张用韵体译诗,经过丰富的翻译实践,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尽可能保留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请看许渊冲对这句话的翻译处理[8]:
  Say not my soul
  Is not consumed! Should the west wind uproll
  The curtain of my bower,
  Twould show a thinner face than yellow flower. (许渊冲译)
  该译文每两行押一韵,句式长短交错,用词质朴传神,集中体现了原词表现手法上的精巧与流畅,句法结构上的和谐与优美,思想情感上的生动与细腻,达到了“三美”的标准。
  四、结语
  以上分析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阐释了李清照词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审美特征。诗词的意境,似“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清照的词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如“物之有香,空之有音,纯乎气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香气”,还原审美意境,无限接近翻译美学的最高境界——翻译无痕,如同李清照笔下的妙境: 情疏迹远只香留。
  参考文献:
  [1]Xu, Yuanchong. Vanished Springs-Life and Love of a Chinese Intellectual[M]. Chinese Literature Press, 1998.
  [2]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 and New York: Pergamon, 1981.
  [3] 陈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6][7][8]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夏英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aesthet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paper reviews and combs the origi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aesthetics, compares and interprets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pieces and the translations of LI Qing-zhao’s poetries, and points out the highest realm of poet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without marks.
  Key words: translation aesthetics; classical poetry; LI Qing-zhao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最难处理的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提高明文教学的效率,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在论述说明文独特魅力的基础上对说明文的解读提出了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句式节奏、感情色彩等方面对说明文进行关照,说明文教学也能拥有自己的一方“世外桃源”,抵达理想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语言形式;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儿童成长的“根”。针对现代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构建适合儿童的“国学、国术、国艺”民族文化课程是坚守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通过校园时空的合理规划,让师生在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内,把握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通过课程整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唤醒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师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激
教育事关国计民生,当下社会,人们对教育高度关注,这种境况下的校长,多了实现教育理想的机会、拓展教育事业的空间,同时也增添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面临着更多的外界干预。此时,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的认识,坚定的立场,形成一名合格校长乃至一名好校长必备的职业素质和管理思维,是校长的必修课。好校长必备的职业素养很多,本文就以下几个关键词漫议一番,仅供参考。  一、真实:校长必有的品质本色  真实,顾名思义
绘本,也叫图画书,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或者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绘本版面一般大而精美,特别强调视觉传达的效果,加上文字的辅助表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针对绘本独特的用图片讲故事的方式、凝练跳跃的语言、含蓄深刻的主题等特点,如果只是单纯建立在阅读感知基础上的教学,很难使其价值最大化。我们可以沿着“发现—思辨—表达”这条途径,综合化地利用绘本,带着学生走进绘本,提升语文素养。  一、发现
摘要:区域间的合作、联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综观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出鲜明的跨区域科研活动特征。以李吉林情境教育科研活动为案例,分析跨区域科研活动的组织形式及运作机制,对提升当前教育科研活动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吉林;情境教育;教育科研活动;组织形式;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8-0057-05 
编者按: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的教师团队阵容堪称豪华:近5年来,有14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除正常工作调动之外,目前在岗的省特级教师21人,仅数学学科团队,先后就走出了8位特级教师;4人成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近百人次在市级以上教学或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数据的简单罗列或许有些俗套,却从某个角度为我们呈现了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学校教师团队建设高位的追求、理
摘要:我国职业院校在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过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尚存在传统理念制约“双元”培养健康发展、缺少相关法规制度保障、“双师型”师资不足等问题。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入研究德国“双元制”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并不断丰富其层次与内涵,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健雄联合研究院”模式、“太仓市企业研究生工作联盟”模式等逐步将“双元培养”拓展到本科
摘要:学生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学生评价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已逐渐产生诸多脱节之处,需进行变革。思贤实验小学依托本校“贤文化”办学载体,对学生评价进行校本化改良。在评价的导向、內容、过程、主体、功能等方面进行有效实践,使学生成长得更厚实。  关键词:贤文化;贤童;评价改良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0B-0040-03  苏州市吴江
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可以说激起了识字教学研究的层层涟漪。新《课标》不仅在识字数量上作了增减,对识字先后顺序也有明确的指示,为识字教学更加科学指出了更为明确的方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提出了识字教学的新理念,即关注汉字的文化性,关注儿童的汉字学习规律,关注儿童汉字学习资源的生活背景。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水珠从哪里来》这课主要以水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变化和温度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是在“水结冰了”“冰融化了”两节课探究了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之后,引导学生以“杯子外壁上的水珠哪里来”为探究内容,经历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是一节很好的展现学生完整探究过程的课,也是一节呈现思维训练过程、彰显思考技能培训的课例。  吴韦萍老师上的这节课是精心设计的有思想、有特点、有启发的科学课。在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