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封家书来到边防连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8月17日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某边防连风和日丽、彩旗飘扬,鼓乐喧天。守防官兵用特殊的方式夹道欢迎与他们鸿雁传书300余封的“爱兵之父”——杨进群的到来。
  杨进群老师刚跳下车,便被久候的官兵所包围,大家争相与杨老师握手、交谈。抚摸着战士们一双双粗糙的双手,看着被长年的山风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而呈现出的一张张黝黑的面庞,杨进群的眼窝噙满了泪水。这感人一幕,浓缩着一位老父亲对国防建设的挚爱和深情。
  乌拉斯台边防连驻守在北塔山深处的一个山谷里,这里年平均气温15℃,最低气温达到—48℃,年无霜期仅为130余天,在这与外界近乎隔绝的环境里,守防官兵最难排解的忧愁是寂寞。作为一名边防军人的父亲和长期从教的经历,杨进群深知家书在边防军人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的重要。
  2001年年底,杨舂阳放弃了报考大学的机会、应征人伍到了祖国西北边陲某边防部队服役。儿子到了边防,杨进群的心便伴随着儿子一同守护起了祖国的漫漫边境线。他常常站立在共和国版图前,凝视着祖国西北边陲漫漫的戈壁大漠和纵横交错的雪山峡谷,一看就是大半天。
  父子相约,每周至少给对方写一封信。由此,儿子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尽在父亲掌握之中。儿子来信讲,边疆的严冬冰封雪裹,奇寒无比,执勤巡逻常常是在“无人区”,没有任何依托条件,就只好天当被子地当床,餐风露宿,有时,睡觉前还是满天星斗,一觉醒来棉被上却已落了厚厚一层霜雪。盛夏,戈壁滩上像着了火,地表温度时常在60~C以上,炙热难耐,更使人难耐的是灼热的山风。山风来时,吹在脸上,让人呼吸都十分困难,可为了练好马上乘骑技能,战士们在戈壁滩上一待就是3个多小时,口干舌燥,嗓子直冒烟,脊背像是点着了火。
  儿子信中述说的西北边陲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辛的戍边生活,使杨进群不由自主地开展了爱国爱军的行动。为了拓展知识面,他每晚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军事新闻》,并自费订阅了《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樊襄日报》等报刊,读书看报占去了他大部分空闲时间,有些重要文章,或剪贴或抄写在笔记本上。为写好每一封家书,他都要打草稿,然后再增删或修改,有的甚至是三易四易其稿。
  2003年3月份,杨进群从电视上得知部队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40周年学习活动,他取了工资直奔新华书店,购买了《雷锋故事》,《雷锋日记》等书籍70余册,连夜打包,并附言“新时期里学雷锋,领袖教导记心中,爱岗敬业守边防,提高素质不放松”一同寄往边防部队。边防部队政治机关还将他写的这封信,全文刊登在政治处主办的《政工简报》上,供官兵在组织教育时作为参考资料。杨舂阳所在连队还专门举行了授书仪式。
  为消除官兵训练紧张心理,去年元月份,杨进群为连队官兵创办了《希望》文摘精粹手抄小报。小报中有军营生活、成功之路,家乡新闻、精品格言等栏目。油墨飘香的《希望》小报给战士们带来了欢乐与开心,聪明和智慧,关心和帮助,勇气和力量,它陪伴着战士们度过了每个快乐的周末。在连队,《希望》小报受到最高礼遇,每当收到小报后,官兵们都爱不释手,争相传阅、摘记、背诵,并将每期小报装订成册,精心收藏于连队荣誉室的展览柜里。官兵爱小报、盼小报、读小报,受教育的同时,更为杨进群老师为边防所倾注的关爱所折服。
  “有国必有边,有边必设防,兵厉则国泰,国泰则民安。”对此,杨进群心明如镜。今年4月份,杨进群从《解放军报》了解到,全军正在广泛开展“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叶,囤特色军事变革”,为帮助官兵十丁牢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思想理论基础,他将“新军事变革”、“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等基本概念编印成小报,印发官兵。边防团党委因势利导,在官兵中广泛开展了“我为叮赢献一计”活动,大家积极联系各自工作岗位献计献策,提出了“发挥好现有装备作战效能”、“加强心理战、宣传战、论战的研究”等10多条合理化建议。
  边防连指导员岳文团告诉记者,两年来连队有4名官兵立功,14名战士受奖8名战士入党,21名战:亡入团。1998年以来,连队连续6年被新疆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连”和“先进党支部”。
  8月,祖国西北边睡乌拉斯台的早晚已有了明显的秋意。时钟已指向深夜12:45分,杨进群和儿子杨春阳伴着寒风上哨了,
  杨春阳手握电筒,一手牵着父亲的手,生怕他脚下有半点闪火。父子俩手拉—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哨楼上爬,显得十分吃力。山下到哨楼这t38个台阶,他们用了20多分钟才走完。
  夜空里没有星星,旷野里一片漆黑。杨舂阳习惯性地朝着四周观察。杨进群裹着棉大衣,站在一旁看着儿子,目光里充满了温情。没有言语,父子俩默默在寒风中坚守着。此时,他们置入了一种幸福和甜蜜之中。
其他文献
“问题不见底不罢休,症结不议透不罢休,整改不彻底不罢休。”这是南京军区装备部某防化技术大队党委,着眼解决问题开展保持基层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思路和决心。  要让党员素质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基层支部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坚强,基层建设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推进,就要查找问题见根见底。过去一些单位和党员查找问题时,往往对单位问题不敢揭,对自身问题不想揭,对他人问题不会揭,致使许多问题没有见根见底。如何根治这一“
期刊
近年来,济南军区某海防团针对所属分队地处渤海经济开放地区、驻守海防要塞的特点,狠抓党委自身能力建设。团队已有党委建设、政治教育、军事训练、营院治理等50多项工作被军区以上表彰或评为先进。至此,团党委连续8年被山东省军区表彰为先进团党委,今年又被济南军区表彰为先进团党委,两次被济南军区表彰为落实“五句话”先进团、军事训练一级团、学习成才先进单位,并被总政治部表彰为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一个爱学习
期刊
一个普通士官能够走上大学讲坛给军官们授课,应当说是创造了一个士官的奇迹。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作为一名士官,能够走上神圣的讲台,给大学生上课。当他走上讲台,面对40多名大学生时,这个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的士官还是为自己捏了一把汗,一堂课下来,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背,但学员热烈的掌声,给予了他最大的激励……他叫巨孝成,某炮兵学院无人机发射站班长。十年来,他培养的学员多达400多人,目前全军经过无人机专业培训的干
期刊
沈阳军区某防化技术大队党委一班人,把践行先进性的“落点”放在强化战斗精神培养、带领官兵提高保障能力上,先后40余次执行危险品鉴定和销毁任务,10余次协助地方处理化学危险品,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仲秋时节,记者欣喜地发现,仅去年一年大队就获得了很多荣誉:被军区评为“两成两力”建设先进单位、科技人才建设先进单位,被军区装备部评为先进党委和全面建设标兵单位。今年7月,被军区评为先进党委。    “能经受
期刊
2003年12月8日,意大利卡塔尼亚的游泳馆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砰”,发令枪一响,跳台上蓄势已久的选手们如离弦之箭跃入水中,划开双臂疾速前进。霎时,不同语言的喝彩声如雷般响起,不同国家的国旗满场挥舞,这里正在进行第三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水上救生比赛。只剩下最后50米了!第三道的水面上一顶印有五星红旗的泳帽忽上忽下,如同水上飞鱼,撕开水波,一直领先其他选手向前冲刺。20米,10米,赢了!第三道选手兴
期刊
赣南,一块红色的土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诞生:震撼世界的万里长征从这里起步:英雄的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多少年过去了,尽管于都河畔支援红军捆绑浮桥的呐喊声,运输队的匆匆脚步声早已远去,但驻守在这里的武警官兵却依然忘不了那叱咤风云的艰难岁月,他们继承红军传统,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投身于一场新的长征……    伟大的长征精神,已流淌在赣南儿女的血脉里,它书写着中央苏区革命战争年
期刊
2005年8月20日下午5点,雨如瓢泼,河北省固安县某山脚下一个废旧的水塔上,总参某野战通信团九连新战士朱洪东和他的班长李小超在30多米处架设通信天线。朱洪东忍不住地阵阵发抖,不仅仅是因为雨淋,更多的是来自心里的惶恐。  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小朱的脸上带着一缕从容,没有看得出后怕的迹象。他说,这次野外驻训,在情感、精神都是一次磨练和洗礼,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了。和平时期,野外驻训场就是我们的战场,
期刊
天很冷,昨晚夜很凉。我在帐篷里辗转反侧,没有睡好。黑暗中,我摸摸索索拿到了最喜欢看的《解放军生活》,爬到了帐篷外边,抚摩着心爱的杂志,借助月光又把它翻了翻。再过几天我就得走了,离开绿色的军营,离开熟悉的部队生活,摘掉上等兵的军衔,去下军装上的领花……我真不愿意想这些,不知不觉,我泪流满面。我又钻进了帐篷,战友小张问我,王大彪,怎么哭了。我笑了笑,抱着沾满泪痕的《解放军生活》进入了梦乡。  这是20
期刊
北京,二炮机关大院操场上,红旗招展,口号阵阵,一个个威武整齐的方阵步履铿锵。这是二炮驻京公勤分队正在会操,像参加盛大军事活动一样,每一位官兵清澈的眼睛里都闪烁着青春的火花。  这支公勤分队人数虽不算多,任务却相当繁重:既要担负机关班车、首长专车、业务部门用车等任务,还要经常天南地北执行机动保障任务、参与首都军民共建活动。车队外出执行任务,往往要穿梭于闹市乡村、崇山峻岭、戈壁荒漠、草原林海之间,情况
期刊
大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川滇结合部,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当年,红军从这里经过,将艰苦卓绝的革命足迹镌刻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如今,在大凉山上,驻守着这样一群军人。他们演绎着新的红色经典故事,像燃烧的火把一样,满腔热情地为这片热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他们是四川省凉山军分区及所属人武部的官兵。    不等不靠搞建设    说起大凉山,人们自然把它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在记者印象中,大凉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