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分层次教学实践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教材内容为主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解构教材内容,实行班内分层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良好的发展。阐述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达到初中生物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 分层教学 科学探究 光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新课程背景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目标。而大班化的集体教学中,存在着因学生的能力不同而对学科知识掌握情况不尽相同的状况。要想保障现阶段教学秩序的稳定,又想改变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教师可以采用“班内分层教学”。下面以“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一节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反思等进行阐述,实践证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的内容获得了相应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生物学教科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泉州市中考常考的知识要点。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学生在初步掌握了实验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2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基本步骤和原理;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学会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会控制变量;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创新潜能;认识到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从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合成淀粉。
  难点:阐明“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3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全班分为三大组,共三个层次。第一组是边缘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成绩比较差,理解和运用能力一般;第二组是中等生:有一定基础,学习认真成绩中等,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第三组是优等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成绩比较好,自学能力强,有比较强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学习资料:关于光合作用、淀粉、叶绿素、酒精等名词概念和物质特性的课前预习自学小资料。
  实验材料:盆栽甘薯、锡箔纸、回形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视频材料:介绍光合作用的简短视频;学生组长学习小组的实验准备工作的录像。
  4 教学设计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三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设计,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观察、讨论和探究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第一阶段,课前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印发的自学资料,小组讨论完成思考题,第一组的学生准备富含淀粉的食物,各组学生组长参与实验准备工作;第二阶段,课堂开展时,由第一组边缘生交流自学资料里简单的问题答案,并现场实验验证淀粉的特性;第三阶段,由第二组中等生在之前讲解的基础上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重点部分需要作详细讲解;第四阶段,这是第三组优等生的展示平台,由他们对实验设计原理进行全方位的挖掘,要对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使全班学生对本部分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可以更牢固地掌握。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种子萌发长成植株的过程中,增加的有机物来自何种生理作用?学生观看视频(阳光下的魔术——光合作用),思考问题。
  5.2 科学探究一:绿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第一步:提出问题(绿叶进行光合作用大多数合成了什么有机物?)。学生根据自学资料,讨论回答,因该问题简单,故教师应鼓励第一组的学生回答。
  第二步:作出假设:绿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教师引导第一组学生回答。
  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淀粉的特性(淀粉遇碘液变蓝),请第一组的学生自带富含淀粉的食物当场验证。全班观察实验现象。再请学生在盆栽甘薯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引导学生思考:直接在绿叶上滴加碘液为什么没有变蓝?鼓励第二、三组学生回答,学生从叶片的绿色掩盖了蓝色、碘液未渗透入叶片、叶片与碘液的反应时间很长等方面原因作了分析。根据自学资料,学生得出大部分叶片为绿色的原因、叶绿素和酒精的性质后,并设计使绿叶脱去叶绿素的实验步骤,画出装置简图。先由第一组的边缘生阐述设计方案,再由第二组中等生和第三组优等生补充说明设计原理,通过各组对比,体会实验设计的精妙之处。
  第四步:实施实验。鼓励第二、三组的学生上讲台现场操作实验步骤,实验组是酒精隔水加热甘薯叶片后,再滴加碘液验证,对照组用清水加热。
  第五步: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实验组的甘薯叶片变成了蓝色,对照组还是绿色。学生得出结论:绿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5.3 科学探究二:验证绿叶合成淀粉需要光
  第一步:提出问题。根据自学资料和科学探究一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绿叶合成淀粉一定需要光吗?
  第二步:作出假设:绿叶合成淀粉需要光,教师引导第一组边缘生分析实验变量是光照的有无。
  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前甘薯叶片中有没有产生淀粉?如果有,可以怎么去除?根据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经过各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并参考探究一,最终确定探究二的实验步骤是:甘薯盆栽暗处理→同一叶片部分遮光,并设置重复→光照→叶片脱色→漂洗叶片→碘液验证→漂洗叶片→观察现象。
  第四步:实施实验。由于前三个实验步骤(即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光照)的处理时间较长,由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兴趣小组事先完成,并拍成视频,在课堂上学生边看视频,边听组长的详细介绍,具体操作是:兴趣小组在两周前种植甘薯盆栽,一周后对盆栽暗处理一天;接着用锡箔纸对叶片部分遮光;再光照几小时。这样的处理,即使没有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但是通过观看同学的实验操作视频,富有亲切感,拉近了书本原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从而对前三个步骤的操作和原理了然于胸。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已完成前三个步骤的甘薯盆栽里的叶片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的颜色,由第一、二组的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请第二、三组里的学生现场演示接下来的实验步骤。
  第五步: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学生观察到甘薯叶片的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得出结论:绿叶光合作用合成淀粉需要光。
  6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帮助每一个学生地生物学学好,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本节采用“班内分层教学”的模式,对教学内容的分层,使复杂的实验原理分解为两个小的探究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层次进行课前准备工作,如学生预习自学资料,既减轻了知识陌生度,又锻炼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边缘生自带准备富含淀粉的食物;中等生和优等生做探究实验的准备工作等。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更好的掌握相应知识,对于学生的智慧和好奇心是一种挑战和刺激,它能使“学生为主体”的效能充分展现,课堂充满活力,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生物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9-70.
  [2] 刘恩山,肖尧望,郑春和.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7-70.
  [3] 雷佩红.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3.
  [4] 王卿璜.“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J].生物学通报,2006(9):36-38.
其他文献
摘 要 阐述教师课前挖掘课本中思维素材设计成问题,通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以及课后拓展训练3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问题串 思维能力 有丝分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在的公开课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活跃气氛,大多都是刻意安排学生活动环节。这样的课堂往往仅让学生的四肢动起来,却没能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跃起
高中生物教科书内容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重点,突出基础和核心知识,但是部分知识过度精简,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很难建构起完整的生物学体系。学生在高考答题时往往因为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深入全面的理解,对题中出现的陌生现象和术语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得分率较低,部分学生甚至直接放弃。  以遗传变异类知识为例,2015年高考中部分省市的题目涉及到单体、缺体和平衡致死系等内容,这类题目大多要求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然后进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归根到底是通过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人教版教材中,《分子与细胞》模块集中了必修模块中大多数的高中生物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如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实验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在完成实验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
多信息通道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调动的视觉通道、听觉通道、触觉通道、嗅觉通道、味觉通道、运动觉通道等知识和信息获取的途径。研究表明,动物和人类对多感觉通道联合刺激的反应会大于单一感觉模块激活的效应叠加。通过多种信息通道传递来的信息刺激大脑皮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其有效注意时间,增强突触和脑神经的活动,加深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是考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指
摘要 作为检测蛋白质纯度的方法,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出现在生物技术实践课程中。与其它选修实验相比,SDS-PAGE步骤繁琐,人力物力投入大,而且具有安全隐患。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SDS-PAGE的“三个联系”,以期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使学生的收获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 电泳蛋白质 流程 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SDS-
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而“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理念、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如问题串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微课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长期使用单一教学形式,不同教学环节不合适宜地采用某种教学形式,弊端甚多。经过长期总结反思,结合建构主义理论,笔者摸索出“整体设计,博采众长,因地制宜”的教学设计新思路
摘 要 以“基因的表达”为例,阐述了在高三复习中通过深度挖掘科学史组织探究教学,通过物理模型建构实现重难点的突破,通过精选例题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复习课习 生物科学史 探究教学 模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科学史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重演理论为生物科学史引入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高三复习课中以科学史为载体,整合生物学史上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指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下面以“人体的神经调节”一节为例,浅谈如何通过精选教学活动强化概念教学。  1 “人体的神经调节”中的概念分析  “人体的神经调节”是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
摘 要 对学生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利用微课的可行性和需求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将微课应用于二轮复习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此调查基础上,确定微课制作及应用的策略目标。  关键词 微课 高三生物 二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67 - 03  “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使用的。胡
生殖与发育是关乎“性”的知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一谈到“性”就讳莫如深。初一的学生在此之前,可能从没有在众目睽睽之下了解“性”的知识,因此也就难免会出现开头一幕。但青少年对“性”真的一无所知吗?这恰恰是教师、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网络、小说、杂志……“性”无孔不入。与其让青少年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自学成才”,不如通过有效的教育让青少年了解真正科学的性知识。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想就多年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