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这道出了我们教师只有悄然走进学生心灵,方能治好学生心病。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深感到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教师与学生要进行心灵的沟通,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让有心病的学生健康成长,让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让他们天天拥有一片晴朗的天空。
关键词:沟通 耐心 软硬兼施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056-01
一、真诚相待,经常谈心,成为学生的朋友
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热爱学生,“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由此可见,“亲师”是“信道”的前提。“亲”的程度越深,师生心理距离越近,交流的渠道就会越畅通,心理疏导工作就越容易取得成果。
每个学生在学校都需要得到关爱,老师的爱对他们成长如雨露和阳光,一句简单的寒冷问候,一声简单的生日祝福,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种种爱的言行都会感化着同学的心灵。我班的一位学生“朱宝”,七岁时父母离异,他跟父亲生活,而其父不务正业,对子女漠不关心,使他产生了极其孤独的心态,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样子,但我深知,表面无所谓的他,特别需要关心,我主动给他写信,谈我自己,谈我们班级,谈我们学校,谈社会,我与他一起散步,一起聊天,在他生日的时候,给他很久没有的问候,在他考试前给他祝福,不断鼓励他,让他知道他并不孤独。起初他淡漠、不屑,但我没有因此而放弃,我相信我的真诚会彻底地感动他。一学期过去,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我给他无微不止的关爱,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成为一个活泼好动的小伙子。
二、为除学生心理障碍,软硬兼施
所谓“软”“硬”兼施,即“耐心”与“严厉”相结合,必须是心与心的碰撞,以心换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严厉”还应该注意把握度。不能和严酷混为一谈。必须以不对学生造成伤害为最低限度,并且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为之。本人曾用过“耐心开导——严厉批评——耐心开导”的方法排除了我班一名学生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
上学期开学第二个星期一的中午,我收到了班中张力同学写给我的一张纸条,说他不想继续读书了,当时,我感到非常吃惊,自习课上我立即找他询问了原因,星期天他因与同学玩耍,玩得痛快而忘了回家做饭,父亲上班回来打了他两下,他认为受到了莫大的委屈,而产生辍学的念头。这是一位班级中从小失去母爱,学习成绩较差,但天资并不差的学生,竟然为了一件小事而萌发了这样的念头。我立即意识到:他出现了心理障碍。开始对他进行耐心的开导,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教育,他表示基本想通了,然而好景不长,第三个星期一,他真的没来上学,上午上完第一节课后,我立即赶到他家,当时,他父亲干活去了,家中仅有他一人,见面的第一句话他说:“我现在什么都学不会,我完了,我不想到校读书了。”原来他一个星期下来,由于上课老走神作业不会做,就出现了又不想上学的念头。针对这种情况,我耐心开导了他一会仍不见效,我决定使用严厉批评的方法,使他冷静下来,再进一步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的面色变得非常严肃,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对他进行深刻的批评:“你现在的所作所为,是最没出息的表现。你事实上是在拿自己的命运当儿戏,拿父亲的血汗钱作玩物。你事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不孝之子。”稍作停顿后,转变了一下角度,继续进行批评,“现在你的心理有病,而且“病入膏肓”。如果始终保持这种状态的话,你确实是“完了”,你是没出息的,这样做你对得起死去的母亲吗?(说此话时我指着他母亲的遗像)他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惊呆了,一下子被镇住了。他的思维回到现实中来,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学生进行如此尖刻、严厉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师生关系融洽、事前没有任何隔阂,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享有相当的威望,学生对教师非常信赖,甚至是崇拜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话语无论多么严厉,但不能把话说绝,要留有余地。否则,过于严厉的批评,只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有时严厉的批评,会变成了心理疏导工作的新起点。在他情绪平静下来之后,我提议陪他步行到镇上,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已到了镇上,此时正是吃中饭的时间,我俩在学校附近的小吃店吃了便饭,我俩边吃边聊,在聊天中,我详细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他的理想、抱负、了解了他从小学到初二的成长经历,同时交流了对学习、生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引导他从多个角度深刻地剖析了他目前存在的问题;“心理素质较差”以及他脑中出现的“什么都学不会”的原因,明确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了他的智力条件、知识基础、行为习惯等与学习有关的各种因素。指导他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并且帮助他找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由于本次思想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细致、彻底,后来,这位同学再也没出现过反复,现已考取了某重点中学。作为班主任,应“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时时刻刻做有心人,不断探究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这样就能走进学生心灵,塑造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沟通 耐心 软硬兼施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056-01
一、真诚相待,经常谈心,成为学生的朋友
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热爱学生,“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由此可见,“亲师”是“信道”的前提。“亲”的程度越深,师生心理距离越近,交流的渠道就会越畅通,心理疏导工作就越容易取得成果。
每个学生在学校都需要得到关爱,老师的爱对他们成长如雨露和阳光,一句简单的寒冷问候,一声简单的生日祝福,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种种爱的言行都会感化着同学的心灵。我班的一位学生“朱宝”,七岁时父母离异,他跟父亲生活,而其父不务正业,对子女漠不关心,使他产生了极其孤独的心态,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样子,但我深知,表面无所谓的他,特别需要关心,我主动给他写信,谈我自己,谈我们班级,谈我们学校,谈社会,我与他一起散步,一起聊天,在他生日的时候,给他很久没有的问候,在他考试前给他祝福,不断鼓励他,让他知道他并不孤独。起初他淡漠、不屑,但我没有因此而放弃,我相信我的真诚会彻底地感动他。一学期过去,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我给他无微不止的关爱,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成为一个活泼好动的小伙子。
二、为除学生心理障碍,软硬兼施
所谓“软”“硬”兼施,即“耐心”与“严厉”相结合,必须是心与心的碰撞,以心换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严厉”还应该注意把握度。不能和严酷混为一谈。必须以不对学生造成伤害为最低限度,并且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为之。本人曾用过“耐心开导——严厉批评——耐心开导”的方法排除了我班一名学生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
上学期开学第二个星期一的中午,我收到了班中张力同学写给我的一张纸条,说他不想继续读书了,当时,我感到非常吃惊,自习课上我立即找他询问了原因,星期天他因与同学玩耍,玩得痛快而忘了回家做饭,父亲上班回来打了他两下,他认为受到了莫大的委屈,而产生辍学的念头。这是一位班级中从小失去母爱,学习成绩较差,但天资并不差的学生,竟然为了一件小事而萌发了这样的念头。我立即意识到:他出现了心理障碍。开始对他进行耐心的开导,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教育,他表示基本想通了,然而好景不长,第三个星期一,他真的没来上学,上午上完第一节课后,我立即赶到他家,当时,他父亲干活去了,家中仅有他一人,见面的第一句话他说:“我现在什么都学不会,我完了,我不想到校读书了。”原来他一个星期下来,由于上课老走神作业不会做,就出现了又不想上学的念头。针对这种情况,我耐心开导了他一会仍不见效,我决定使用严厉批评的方法,使他冷静下来,再进一步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的面色变得非常严肃,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对他进行深刻的批评:“你现在的所作所为,是最没出息的表现。你事实上是在拿自己的命运当儿戏,拿父亲的血汗钱作玩物。你事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不孝之子。”稍作停顿后,转变了一下角度,继续进行批评,“现在你的心理有病,而且“病入膏肓”。如果始终保持这种状态的话,你确实是“完了”,你是没出息的,这样做你对得起死去的母亲吗?(说此话时我指着他母亲的遗像)他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惊呆了,一下子被镇住了。他的思维回到现实中来,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学生进行如此尖刻、严厉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师生关系融洽、事前没有任何隔阂,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享有相当的威望,学生对教师非常信赖,甚至是崇拜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话语无论多么严厉,但不能把话说绝,要留有余地。否则,过于严厉的批评,只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有时严厉的批评,会变成了心理疏导工作的新起点。在他情绪平静下来之后,我提议陪他步行到镇上,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已到了镇上,此时正是吃中饭的时间,我俩在学校附近的小吃店吃了便饭,我俩边吃边聊,在聊天中,我详细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他的理想、抱负、了解了他从小学到初二的成长经历,同时交流了对学习、生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引导他从多个角度深刻地剖析了他目前存在的问题;“心理素质较差”以及他脑中出现的“什么都学不会”的原因,明确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了他的智力条件、知识基础、行为习惯等与学习有关的各种因素。指导他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并且帮助他找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由于本次思想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细致、彻底,后来,这位同学再也没出现过反复,现已考取了某重点中学。作为班主任,应“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时时刻刻做有心人,不断探究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这样就能走进学生心灵,塑造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