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促进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046-01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还可以运用游戏,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自信心的肥沃土地。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首先,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而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如都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操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心自己的心态。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隔沟通法: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转移自慰法:当碰到不顺心之事时,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已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不断增强自我调节力。
其次,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识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四、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燥、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长跑、跳高、跨栏等。
总之,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促进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046-01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还可以运用游戏,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自信心的肥沃土地。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首先,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而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如都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操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心自己的心态。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隔沟通法: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转移自慰法:当碰到不顺心之事时,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已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不断增强自我调节力。
其次,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识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四、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燥、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长跑、跳高、跨栏等。
总之,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