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改革出发,探索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整合和创新,并根据计算机的特点,提出专业课程改革的看法。
在现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有的课程开设明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已加入WTO、经济体制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的新形势下,中职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课程设置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而影响到中职教育教学整体的发展。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主要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太多、太泛,重点不突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类专业
课程设置追求多而全,如计算机应用础基、文字输入、多媒体制作、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数据库开发、程序设计,组装与维修、网页设计、动画设计等等。只要与计算机相关,计算机专业就设置这些课程。这样其实是没有把握中职计算机类学生的定位。中职计算机教育应该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经济结构调整和IT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为基本依据,坚持培养服务一线的具有专门技术能力的劳动者。
二、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对具体操作的训练,使学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适合岗位群所需要的实用人才。理论过重,操作技能重点不突出。国内传统的教育体系存在着偏重理论、忽视实操性的弊端,部分毕业生“会说些道理,但动手做事情不熟不精”。以Flash动画制作为例,绝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动画制作的原理,却不懂得如何进行实际动画制作。衡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否合格,关键看他是否具备了从事相关职业所必需的技能,能否解决相行业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不专、不深,动手能力差”,离IT企业用人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超过了学生的承受力。某些课程内容的深度及容量都超过了学生的承受
能力,不但学生普遍感到吃力。学生被迫去学习自己以后不常用的知识,而对自己以后工作中十分需要的知识又学得很少。例如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使用的《微机原理》难度很大。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甚至造成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且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也是大相径庭的。
对中职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思考、对策
一、按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需求变化来设置。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这样可以打造岗位群课程,让学生人人都能精一门技术,打造具有真正一技之长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那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打造成岗位群课程设置,即核心课程设置应是围绕着岗位需求来进行。突出实用性,不必过多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一些偏深、偏难的理论应简化,甚至删除,设置多一些实践技能课,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根据岗位需求,学校可以开设广告设计岗位课程、组装机岗位群课程,局域网组建岗位群课程、多媒体岗位群课程、专业排版岗位群课程等。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二、与“就业准入”机制接轨,推行“双证”办学模式。中职应为市场培养一毕业就能上岗的实用型人才,我国目前已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职得职业资格证后方能上岗就业。这样,学校在课程设置可以作相应的调整,推行“双证”办学模式,一些课程可以直接选用相应的培训教材。如计算机应用础基课程,完全就可以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这门课以是否通过一级考试为考核标准。这样可以节约了教师更新教材的人力、物力、,又能让学生学到新技术,并节约时间在毕业前拿到“双证”或“多证”,避免学生毕业后又去忙着考证。
三、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实训教材。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发动机,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引进行业来指导专业课程设置,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其指导委员。注重其在IT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行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多联系IT企业,和企业签订协议,按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建立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能够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四、开设课外辅导课,发挥小能手作用。“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成为人类的共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网络攻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校可以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培养优秀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做老师的小助手,带动全体同学共同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每个班至少有四五十个学生,每次练习时教师不可能全部检查到位,此时可以让小助手发挥作用,第一组可以安排一到二名操作熟练的学生,在教师检查完他们的操作结果后,让他们去为其他学生检查,这样既尽快纠正其他同学的操作错误,又进一步提高这些小能手的学习积极性。
五、考核和竞赛是设置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考核是检查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放任自流,一直是他们自己练习,没有考核,那么训练则没有多大成效。考核的内容可以是本次课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点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来测试,把测试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课堂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比赛,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徐枫 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浅析 广西教育,2009(9c)
[2]陈阳 浅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 广西教育,2009(4c)
在现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有的课程开设明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已加入WTO、经济体制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的新形势下,中职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课程设置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而影响到中职教育教学整体的发展。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主要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太多、太泛,重点不突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类专业
课程设置追求多而全,如计算机应用础基、文字输入、多媒体制作、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数据库开发、程序设计,组装与维修、网页设计、动画设计等等。只要与计算机相关,计算机专业就设置这些课程。这样其实是没有把握中职计算机类学生的定位。中职计算机教育应该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经济结构调整和IT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为基本依据,坚持培养服务一线的具有专门技术能力的劳动者。
二、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对具体操作的训练,使学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适合岗位群所需要的实用人才。理论过重,操作技能重点不突出。国内传统的教育体系存在着偏重理论、忽视实操性的弊端,部分毕业生“会说些道理,但动手做事情不熟不精”。以Flash动画制作为例,绝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动画制作的原理,却不懂得如何进行实际动画制作。衡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否合格,关键看他是否具备了从事相关职业所必需的技能,能否解决相行业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不专、不深,动手能力差”,离IT企业用人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超过了学生的承受力。某些课程内容的深度及容量都超过了学生的承受
能力,不但学生普遍感到吃力。学生被迫去学习自己以后不常用的知识,而对自己以后工作中十分需要的知识又学得很少。例如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使用的《微机原理》难度很大。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甚至造成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且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也是大相径庭的。
对中职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思考、对策
一、按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需求变化来设置。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这样可以打造岗位群课程,让学生人人都能精一门技术,打造具有真正一技之长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那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打造成岗位群课程设置,即核心课程设置应是围绕着岗位需求来进行。突出实用性,不必过多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一些偏深、偏难的理论应简化,甚至删除,设置多一些实践技能课,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根据岗位需求,学校可以开设广告设计岗位课程、组装机岗位群课程,局域网组建岗位群课程、多媒体岗位群课程、专业排版岗位群课程等。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二、与“就业准入”机制接轨,推行“双证”办学模式。中职应为市场培养一毕业就能上岗的实用型人才,我国目前已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职得职业资格证后方能上岗就业。这样,学校在课程设置可以作相应的调整,推行“双证”办学模式,一些课程可以直接选用相应的培训教材。如计算机应用础基课程,完全就可以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这门课以是否通过一级考试为考核标准。这样可以节约了教师更新教材的人力、物力、,又能让学生学到新技术,并节约时间在毕业前拿到“双证”或“多证”,避免学生毕业后又去忙着考证。
三、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实训教材。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发动机,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引进行业来指导专业课程设置,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其指导委员。注重其在IT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行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多联系IT企业,和企业签订协议,按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建立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能够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四、开设课外辅导课,发挥小能手作用。“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成为人类的共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网络攻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校可以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培养优秀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做老师的小助手,带动全体同学共同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每个班至少有四五十个学生,每次练习时教师不可能全部检查到位,此时可以让小助手发挥作用,第一组可以安排一到二名操作熟练的学生,在教师检查完他们的操作结果后,让他们去为其他学生检查,这样既尽快纠正其他同学的操作错误,又进一步提高这些小能手的学习积极性。
五、考核和竞赛是设置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考核是检查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放任自流,一直是他们自己练习,没有考核,那么训练则没有多大成效。考核的内容可以是本次课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点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来测试,把测试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课堂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比赛,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徐枫 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浅析 广西教育,2009(9c)
[2]陈阳 浅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 广西教育,2009(4c)